摘要:报告指出:未来十年,每年将有1万亿美元的医疗支出,从碎片化、依赖庞大基础设施的旧模式转移出来,投入到AI驱动的、主动预防和个性化的医疗体系。
近日,普华永道发布报告《从临界点到突破:重塑医疗保健的1万亿美元机遇》,揭示了未来医疗保健市场转型的关键价值。
报告指出:未来十年,每年将有1万亿美元的医疗支出,从碎片化、依赖庞大基础设施的旧模式转移出来,投入到AI驱动的、主动预防和个性化的医疗体系。
到2035年,我们将不再需要去医院看病——因为医疗已经无处不在。
医疗机构精简:医院不再是人们排长队的目的地,而是转型为高度专业化的“护理节点”,只处理创伤、急症和复杂手术,其余绝大多数诊疗服务将回归家庭。医生回归临床:摆脱了繁杂的行政任务,他们成为AI辅助下的“健康决策指挥官”,专注于解读数据、制定个性化干预方案和与患者深度沟通。
疾病被提前终结:借助可穿戴设备、连续生物监测、多组学分析和数字孪生技术,医疗系统能在疾病尚未真正发作时就精准干预,真正实现“治未病”。
药企重新定义治愈:一次性基因疗法取代终身服药,AI驱动的新药研发周期从数十年压缩至数年,提供曾被认为是不可能实现的突破性疗法。
患者掌握主动权:一批高收入、高知、高技术素养的“超级消费者”崛起,他们不再被动接受服务,而是主动选择、自费购买前沿医疗,并推动整个体系向个性化、透明化、高效化演进。
上述看似科幻的预言,正在一步步成为现实,这将是席卷美国医疗体系的一场根本性的变革,重新塑造患者、医院、药企、保险公司和医疗科技企业。
美国医疗体系昂贵、分散,积重难返
不断上涨的成本、割裂的医疗服务、繁重的行政负担以及人口结构的变化正使整个医疗体系不堪重负。
情况正在恶化:
成本持续上涨:医疗支出仍保持约8%的增长率,且医疗费用和药品使用的增长趋势没有减缓的迹象。
医疗服务各自为政:各级医疗提供者各自保存独立的病历,实验室结果、理赔记录、处方药信息,甚至可穿戴设备的数据都彼此孤立——这使得对医疗质量的责任追溯变得极为困难。
医生沦为行政人员:医生超过三分之一的时间都耗费在文书工作上,每周相当于多出一天半的工作量,而行政成本已攀升至全国医疗总支出的近25%。
人口正在老龄化:10年内,美国65岁以上的人口数量将超过18岁以下的人口数量,预示着对慢性病和老年病护理的需求将大幅增加,而能够为此买单的年轻健康劳动力却在减少。
这将造成难以挽回的结果:
医生们精疲力竭:近70%的患者表示,他们的医生似乎很忙。到2037年,医生短缺人数预计将翻倍,接近20万人。
患者们感到沮丧:他们被要求反复提供相同的健康信息,通过截图和PDF文件管理医疗记录,甚至还要接受(并支付)重复的检查。
医疗服务遥不可及:超过三分之一的美国消费者表示,由于经济负担,他们有尚未得到满足的医疗需求。
医疗结果正在恶化:尽管美国人均医疗支出位居全球最高,但美国人的预期寿命却低于其他同等发达国家的公民。
经济上不可持续:这个5万亿美元的医疗体系正变得越来越贵,但成效却越来越小。如果不加以改变,到2035年,美国的年度医疗支出将增长至9万亿美元。
2035年的医疗保健图景
到2035年,医疗保健将实现主动化、自动化、机器人化,并可在任何地方获得。
这并非科幻小说,未来到来的速度比我们想象的更快。2035年医疗保健的前景如下:
科技赋能看护:看护者受益于个性化的家庭联网护理中心和机器人助手,减轻看护负担,守护家人健康,并减少对医疗机构的依赖。
新型上门问诊:通过精准的虚拟医疗基础设施,偏远地区的患者在症状出现前即可获得诊断,并在家中接受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消除距离障碍、治疗延误和不必要的病情升级。
医生的回归:医生成为数据协调者,使用AI来分类风险、个性化治疗,并将重心从繁重的行政事务回归到临床决策。
重新定义医院:医院及其他医疗场所从就医目的地转型为高速护理节点,专注于短暂而精准的干预治疗,并与虚拟优先系统紧密整合。
AI、机器人和可穿戴设备变革医疗
未来,技术将不再仅仅是医疗体系的辅助工具,而是成为体系本身。
早期应用已经发生:AI能够在数月内设计出新药,而不再是过去所需的数年时间;机器人辅助手术正帮助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当与可穿戴设备和远程监测技术结合后,外科医生的能力得以延伸,推动“居家医院”项目,逐步替代传统的住院病床。
这些进展共同为一系列科学突破和简化护理模式奠定了基础,有望真正扭转医疗成本高企、质量不均以及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的长期趋势。
机器人将承担各类服务,赋能医生、护士及居家护理能力。目前,发达国家超过60%的大型医院已使用医疗机器人,随着技术不断进步,其应用范围将进一步扩大。AI将推动药物研发、疾病诊断并消除行政负担。
医疗系统将共享可互操作的应用程序编程接口(API),实现数据高效流通,加快诊疗进程。
无人机配送提供更快速的“最后一公里”医疗投送,尤其惠及偏远及医疗资源匮乏地区。
传感器(包括可穿戴设备、植入物和其他设备)将推动医疗服务转向早期干预和远程交付。
解码生物学,创新诊疗技术
未来的医疗进步将不再仅仅治疗症状,而是在疾病根源处进行干预——往往在症状出现之前就采取行动。
短短几年间,我们对细胞、基因组、微生物组以及大脑-身体系统的认知已大幅扩展。如今,科学家们已经绘制出完整的人类基因组图谱,包括过去被认为无法读取的关键空白区域,为探索人类健康的新前沿奠定了基础。
医疗保健正处在根本性转变的前夜,即从被动治疗转向主动预测和个性化医疗。
随着数字孪生技术的应用率(目前约为25%)不断提高,医生将不再仅仅在患者出现问题后才进行治疗。他们将实时模拟患者独特的生理机能,以预测风险、制定个性化干预措施并预防疾病。多组学测序技术将推动诊断超越简单的检测,进入真正的预测阶段,能够在疾病最早期、最可治愈的阶段就将其发现。
基因疗法正开始用一次性根治手段取代终身症状管理,直接针对疾病的根源进行治疗。
精准医疗在大多数医疗系统中仍处于起步阶段,但即将快速规模化,用个性化治疗取代“一刀切”的标准疗法。
大型制药公司对AI药物研发的投资,有望将数十年的研究压缩至数年,提供过去被认为不可能实现的突破性疗法。
万亿美元级的转型:下一代医疗模式
到2035年,每年将有1万亿美元的医疗支出,从行政管理开销和实体医疗机构等过时的成本池中转移出来,投入到AI驱动的接诊系统、居家护理等下一代医疗模式中。
这一转变将引发四大连锁效应,加速整个行业的变革:
慢性病管理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预测”。
传感器和连续生物监测数据持续输入AI系统,在症状出现前识别健康风险;预测算法可在患者就诊前就预警病情的早期恶化。医生通过实时数据仪表盘同时监测成千上万名患者。数字孪生与基因组学技术则使治疗方案能够根据个体的生物学特征、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量身定制。
规模化创新改变游戏规则。
传统医院的功能范围正在缩小,逐步演变为专注于创伤、手术和急症治疗的中心,而大部分常规诊疗和慢性病管理则转移到家庭场景中,通过远程监测设备、AI虚拟助手以及居家医院项目来实现。以单次就诊为基础的、被动反应式的医疗时代正逐渐被取代,取而代之的是持续不断、个性化且可预测的新型医疗模式。
“超级消费者”崛起:他们信息灵通、要求更高,并掌握主动权。
一批家庭年收入超过15万美元、具备医学知识且善于运用技术的患者,将自主决定如何使用自己的医疗支出,并主导自身的健康管理路径。这些“超级消费者”将通过自费支付的方式,率先采用创新医疗服务,从而推动并资助下一代医疗体系的建立。而这些由他们先行验证的模式,未来将被政府和商业机构广泛采纳并实现规模化发展。
传统的基础设施密集型模式正在瓦解,取而代之的是分布式、技术驱动的系统,该系统可以随时随地提供医疗服务。
随着医院逐渐缩小为专为最危重病例服务的模块化医疗中心,大部分诊疗服务正转向家庭场景,由可穿戴设备、植入式装置以及远程协调治疗的虚拟指挥中心提供支持。人工智能、机器人和无人机通过自动化完成常规任务,重塑医疗劳动力结构,使医护人员得以专注于更复杂的临床干预。
药企、医院、保险与科技公司的范式革命
未来的药企:规模化创新
未来的领先药企,将是那些更快推进并运用颠覆性科学的公司——它们将能够预测健康问题、治愈慢性疾病、逆转器官衰老、重编程免疫系统,并重新定义用药体验。这些新一代制药企业将凭借对生物学的深刻理解建立显著优势,更有能力帮助患者以高度个性化的方式预测、预防和治疗疾病。
突破将源于一种全新的研发范式,其核心是AI等技术的飞速发展,并通过与药物发现平台公司、科技企业和学术机构建立新型合作关系来实现。
具有前瞻思维的商业化部门将重塑患者体验,让患者在首次接受治疗之前,就能从这些前沿科学成果中获益。行业领导者将围绕疾病管理,构建集风险评估、诊断、治疗和监测于一体的生态系统和消费者品牌,以更前瞻、更整合的方式应对健康挑战。
如此规模的创新,不仅要求科学上的突破,更要求对当今制药企业运营模式的全面重构。以人工智能为核心、贯穿价值链各个环节的运营模式,将提升工作效率与精准度,改变医学信息的传播方式,并创造全新的客户互动模式。
未来的医疗服务提供者:去中心化,以消费者为中心
在财务压力和消费者需求的双重推动下,医疗服务提供者将转向由AI赋能、以人为本的新模式,医疗将去中心化,根据病情轻重精准匹配服务层级,更加专业化,并逐步实现自动化运作。
新的收入模式也将不断涌现,减少对传统按服务收费模式的依赖。医疗支出将投向那些由AI驱动、承诺更实惠、便捷且高效的医疗服务。
这些变化将打破长期以来医患之间的固定关系。年轻一代将不再沿用父辈的医疗体系,而是选择能够通过手中设备即时获取、成本更低、触手可及的新型医疗服务。
未来的支付方:服务翻倍,成本减半
医疗服务成本增速已接近两位数,而雇主、消费者和政府均不愿进一步增加支出,支付方因此面临前所未有的挤压。他们将被期望以更少的资源提供远超以往的服务。
为了保持可持续发展,支付方必须构建新的能力,以创造实际医疗价值,并主动管理人群健康风险。他们将通过直接(扩大自有医疗资源)或间接方式,在影响成本与可负担性的医疗网络和供应链中进行协调。
支付方将日益扮演“数据枢纽”的角色,支持实时个性化服务和动态成本管控。为支持这一转型,他们将大幅自动化当前的运营流程,从而腾出资源,投资于新能力的建设,以更低的成本赢得客户忠诚。
未来的医疗科技:无边界的医疗
医疗科技将从独立运行的硬件设备,演进为智能化的基础设施。嵌入式智能技术将使设备直接与医疗团队互联,无论患者身处家中、医院还是移动途中,都能实现及时干预。下一代的竞争优势将来自于患者与设备之间的脑机接口、远程监测、机器人技术等等,而软件能力和互联互通将成为决胜关键。
领先的医疗科技企业将不再只是设备供应商,而是成为医疗服务的连接者——将诊断与治疗融合为一个无缝衔接、可自适应调整的综合系统。
来源:智药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