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夏,秦皇岛一名05后马某的经历引发全网热议:3月他满怀期待入伍,仅两个月便因“嫌部队苦”坚决要求离队,最终被部队除名。6月初,当地公布的处罚结果堪称严厉——纳入国防义务失信名单永久标记、罚款8万余元、限制考公升学及国企就业,一系列惩戒让“拒服兵役代价
2025年夏,秦皇岛一名05后马某的经历引发全网热议:3月他满怀期待入伍,仅两个月便因“嫌部队苦”坚决要求离队,最终被部队除名。6月初,当地公布的处罚结果堪称严厉——纳入国防义务失信名单永久标记、罚款8万余元、限制考公升学及国企就业,一系列惩戒让“拒服兵役代价”成为公众热议焦点。
从入伍到除名:两个月“军旅梦”碎于“吃不了苦”
据了解,2005年出生的马某经体检、政审合格后,于2025年3月正式入伍。然而,军营的高强度训练与严格管理很快超出其心理预期,入伍不足两月便多次提出不愿继续服役,即便部队干部、征兵工作人员及家属反复教育引导,仍态度坚决。5月,马某因拒服兵役被所在部队按规定作除名处理。
“本以为是热血成长,没想到成了人生污点。”有网友惋惜道。而更让公众震惊的是后续惩戒力度。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及地方实施细则,马某被列入履行国防义务严重失信主体名单,该标记将永久伴随其个人信用档案;除8万余元罚款(按当地义务兵优待金三倍标准核算)外,其考公、报考国企事业单位的资格被取消,升学、出境等手续办理也将受限,彻底改写了人生轨迹。
重罚引两极讨论:是“杀鸡儆猴”还是“矫枉过正”?
处罚结果公布后,舆论迅速分化为两大阵营。支持方认为,兵役是公民法定义务,“军旅不是想来就来、想走就走的游乐场”,重罚才能维护兵役制度严肃性。有法律人士补充,此类惩戒并非个例,2024年山东滕州杨某因拒服兵役便曾被罚款7万余元并纳入失信名单,可见“依法严惩”已成常态。
反对方则聚焦“05后成长特性”提出思考:这代人多成长于优渥环境,缺乏艰苦历练,军营生活的落差可能超出心理承受极限。“与其事后重罚,不如事前筛选更精准”,有网友直言,部分年轻人对军营的认知仍停留在影视滤镜中,入伍前的适应性评估与真实场景科普存在缺失。
政策转向:从“热血感召”到“奖惩并举”的征兵新逻辑
就在马某事件引发讨论之际,退役军人事务部2025年7月发布的新规引发关注:明确退役军人考公可享加分政策,学历提升通道进一步拓宽,用“看得见的实惠”吸引适龄青年。这一调整被解读为征兵宣传从“精神感召”向“现实激励”的重要转向。
与此同时,军旅题材影视作品也在潜移默化中发挥作用。近期热播的《我的军旅青春》便聚焦新兵适应期的迷茫与成长,真实还原军营训练细节与心理调适过程,不少观众表示“看懂了军营的苦与荣,才明白拒服兵役不仅违法更是遗憾”。这类作品被认为填补了征兵科普的“认知缺口”,比单纯说教更具感染力。
破局关键:如何让年轻人“愿当兵、能吃苦、守规矩”?
公众的核心关切在于,如何平衡“依法征兵”与“个人适应”,避免更多“马某式悲剧”。教育专家指出,当前征兵体系存在“前松后紧”的短板:入伍前的心理测评与吃苦教育不足,导致部分青年带着“滤镜”入伍;新兵入营后缺乏梯度适应机制,易引发心理反弹。
“惩罚是底线,但吸引才是根本。”有基层征兵工作人员建议,应构建“事前精准筛选、事中梯度适应、事后保障到位”的全链条体系:入伍前增加军营体验日、真实场景宣讲;入营初期设置适应期,逐步提升训练强度;同时落实退伍后的就业、升学保障,让年轻人看到“当兵值得”。
目前,马某已缴纳罚款,其失信记录已录入系统。这起事件如同一块试金石,既彰显了兵役制度的刚性底线,也暴露了征兵工作中与新生代沟通的短板。如何让“保家卫国”的信念与05后的成长语境同频共振,或许比单纯的惩戒更值得深思——毕竟,让年轻人发自内心认同兵役价值,才是征兵工作的长久之道。
来源:娱乐侃大山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