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月9日对金州勇士的季前赛,杨瀚森代表开拓者完成了他的NBA首秀。那一晚他上了球场,完成了几个“第一”:作为首轮前16顺位出场的第三位中国球员(前两位是姚明和易建联),他的出场在中美两地引起了相当大的关注;更被看作是中国球员里不太常见的那种既能在禁区对抗也能
10月9日对金州勇士的季前赛,杨瀚森代表开拓者完成了他的NBA首秀。那一晚他上了球场,完成了几个“第一”:作为首轮前16顺位出场的第三位中国球员(前两位是姚明和易建联),他的出场在中美两地引起了相当大的关注;更被看作是中国球员里不太常见的那种既能在禁区对抗也能拉到外线主动拉开的中锋类型。表面上看,比赛并没有被他一场就改写,但这个首秀的意义比数字要多。
比赛里的节奏是慢慢展开的。教练让他从替补打起,刚上场的几次摸球都比较克制,更多是做站位、挡拆和防守轮换这种基础活儿。对手是勇士,节奏快、投射多,开拓者并没有把他当成立刻要拿下大量得分的武器,而是希望先在内线把防守稳住,争取二次进攻机会。能看到他在篮下卡位还算积极,争抢前场篮板的劲头也在,遇到对方把自己往外拉的时候,脚步和移动还在适应中。教练给他的任务很清楚:防守先行,进攻慢慢来。
场外的关注度同样明显。我这一阵看社交平台,国内球迷热议最多的是“他能不能担起中国队的未来”,这种期待很直白;美国媒体关注点偏职业化,更多在讨论他的身材、机动性和能不能适应NBA的节奏,能不能在现代篮球体系里当个多面手。热度一来,任何动作都被放大解读,直播弹幕、论坛和赛后拆解都把这场首秀搬成了放大镜。说白了,压力摆在那儿,别人眼里的一举一动都会被无限放大。
要把他放到现在的位置,并不是凭空出现。回头看国内的青训和联赛,他属于那种技术上不再只靠硬碰硬的高个子,开始学投篮、学挡拆后的移动,也练传球,这套技能让他在选秀里被放到关注名单上。被开拓者在首轮靠前选中,本身就是球队对他潜力的一种投票。开拓者的战术需要一个既能抗得住、又能把场地拉开的中锋,所以他的到来既有个人努力的原因,也有球队战术需求的成分。
把他放在中国男篮的语境里看,大家寄托了不少希望。中国男篮近年成绩在调整期,舆论总想在海外新面孔里找转机。把他和姚明、易建联放在一块比较,是历史上的自然参照,但现实的路更长:联盟节奏、球队角色、长期稳定性这些都需要时间来验证,一两场季前赛不够说明什么。
比赛细节里有几处能说明问题。第一,他和队友之间的配合节拍还没完全对上,挡拆之后的二次跑位和接球时机有几回不同步,这影响了几次进攻效率。第二,在面对更强内线推进的时候,有几次站位被压着走,给了对方二次机会——这些像是新秀常见的适应成本。好的一面也有:几回正确的读球,比如空切、回传、补篮,都能看出他不只是靠体格吃饭,有判断和选择的能力。
教练赛后把话放得很稳,强调这是季前赛,重在观察球员的习惯和化学反应,不能拿一场比赛就下结论。杨瀚森本人也说得直白,语气平静,强调会在训练里把细节打磨好,适应比赛强度。相比之下,媒体和球迷的起伏明显更大——有人开始描绘他未来可能达到的高度,也有人指出他短期会碰到的轮换与体能问题。
赛前的布置也起了作用。球队公布的上场名单、训练赛录像,教练组在训练营里给他安排的任务,这些都为他首秀设定了预期。开拓者刻意选在对阵勇士这样的对手给他亮相,不只是想看他能不能投篮、能不能得分,更在于检验他在高强度对抗下的稳定性。勇士的体系有很多拉扯和跑位考验,面对这种环境能不能保持防守端的稳固,是观察他的一个试金石。
舆论的拆解会继续。球探继续记笔记、专业记者会放慢动作拆解他的脚步和站位、普通球迷更盯着高光镜头。社媒上既有把动作截成慢镜头分析的,也有挑出短板的。对一个刚来联盟的年轻球员来说,这种讨论既是机会也是包袱。有人甚至半开玩笑说,现在连他起床的时间都可能被弹幕裁判。
接下来几场季前赛的看点会比较集中:他的上场时间能不能稳定增长;在面对强力对抗时能否保持防守端的负担;进攻端能不能找到合适的出手节奏并提高命中。教练的轮换和球队的保护节奏会直接影响他融入联赛的速度。球队既要避免把新秀放在太过暴露的位置,也要给他机会在实战中修正习惯。
首秀过后,他回到更衣室,语气没有太多波动,媒体继续在场边和线上跟进。球队还有下一场季前赛,关于他的表现会被继续拆解、讨论和观察。球迷的弹幕不会就此停下,专业人士会在录像里找出更多可以改进的细节,而那位新秀,还得在训练场上继续重复那些看似枯燥却必不可少的动作。
来源:执着的海浪oGDeV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