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场精心炮制的拜师闹剧,将广西贺州 13 岁书法少年李明卷入了更为复杂的泥沼。曾经凭借书写《将进酒》收获千万点赞的“江湖体”神童,如今竟拜倒在一位自称“中国书画院副院长”的陈翔门下。
山寨证,十三岁书法少年陷入荒诞漩涡
一场精心炮制的拜师闹剧,将广西贺州 13 岁书法少年李明卷入了更为复杂的泥沼。曾经凭借书写《将进酒》收获千万点赞的“江湖体”神童,如今竟拜倒在一位自称“中国书画院副院长”的陈翔门下。
在陈翔的自我包装中,他是《陈翔四力法》的缔造者,而这一方法被吹嘘成“继孔子学院之后,第二个由联合国和中央多部委旗下机构联合进行全球公开普及推广的国家个人文化品牌”。
李明的北京之行,原本被宣扬成开拓视野的励志佳话,如今却沦为一场令人瞠目结舌的荒诞剧。
此前陪同李明进京、身着豹纹装的“女性学创始人”周紫琦,不过只是这场闹剧的前奏。真正的“大戏”主角陈翔终于粉墨登场,头衔多得让人目不暇接:“中国书画院副院长”“四力法创始人”,甚至还被尊称为 21 世纪“善圣”。
明代刘伯温的预言都被拿来为这位“大师”站台,仿佛是一场跨越时空的造神闹剧。
李明拜师的“中国书画院”,名字听起来威风八面,实则疑点重重。在民政部全国社会组织信用信息公示平台上,根本找不到这个机构的合法登记信息。
这与那些被曝光的“离岸社团”“山寨社团”如出一辙,利用大众对“国字头”组织的信任招摇撞骗。
陈翔引以为傲的《陈翔四力法》,号称是全球公开普及推广的“国家个人文化品牌”。但深入调查发现,这所谓的“四力法”本质上不过是书法速成的新变种。
在书法教育领域,各种“速成法”屡见不鲜。早在 2012 年就有报道指出,“陈翔四力法”开展零基础书法速成教学,声称通过短期训练就能让人写出一手好字。
这类速成法往往迎合了人们急功近利的心理,与真正的书法艺术背道而驰。
更让人质疑的是,陈翔提出的所谓“文善互养养天下”和“六善互养”全球大公益方案,满篇都是宏大却空洞的词汇堆砌。这些看似高尚的表述,很可能只是掩盖其商业本质的遮羞布。
陈翔的“中国书画院副院长”头衔,揭开了书法江湖中泛滥成灾的山寨头衔产业链。
调查发现,一些机构专门兜售各类看似权威实则虚假的头衔。有工作人员透露,只需支付 2800 元就能成为“中国书画家协会理事”,2000 元就能获得“北京翰林书画院院士”称号。
这些机构甚至承诺,“入会失败全额退款,七日内可收到会员证书”。
更荒唐的是,只要支付 3000 元,还能参加“齐白石二代弟子线上课程”,结业后获得“中国艺术传承证书”,被认定为“中国书画大师齐白石再传弟子”。
而实际上,这些所谓的认证机构本身可能就是“离岸社团”“山寨社团”。
陈翔的操作手法,与近年来被曝光的众多“江湖书法家”如出一辙。
其一,头衔吓人。动辄自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首席书法家”“文化部画院院士”等,实际上文化部是政府机关并非教育机构,根本不存在“首席书法家”这类职位。
其二,自封第一。诸如“天下第一双笔书”“第一飞虎”“天下第一猴”等自封称号屡见不鲜,陈翔的“四力法创始人”也不过是这种思维的变体。
其三,表演作秀。真正的书法艺术家注重作品本身,而江湖书法家则热衷于表演性质的书写方式,以此博人眼球。
其四,假借学术。利用人们对职业和职称认识模糊的漏洞,常常以“教授”“一级美术师”“院士”等自称。
在这场闹剧中,最让人痛心的是少年李明被工具化的命运。
他从一个单纯的书法爱好者,先是被包装成“草根神童”吸引流量,接着成为周紫琦的“女性学”宣传道具,如今又沦为陈翔的“四力法”活广告。在多重商业势力的角逐中,唯独没人真正关心他的书法修养与成长历程。
书法艺术的本质是修身养性、陶冶情操,而非急功近利的速成或商业炒作。那些真正的书法大家,无不经历数十年的临帖、思考与沉淀。
而李明正在被引导走向的,却是一条背离艺术本质的歧途。
面对如此乱象,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书画艺术领域的规范管理。正如广西民族大学广西知识产权发展研究院院长齐爱民所言:“有关直播平台应及时对入驻平台的社会组织信息进行全面核查,并对相关风险信息进行明确提示”。
同时,“有关部门应加强对‘离岸社团’‘山寨社团’的查处力度”。
随着“江湖神童”李明拜师“山寨副院长”陈翔,这场闹剧达到了高潮。它映射出当下书法领域虚假繁荣背后的深层危机——功利主义的驱使、监管的缺位、公众审美教育的不足。
书法,这一承载着千年文化的艺术形式,正在被一些人异化为速成、炒作、牟利的工具。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更需要辨别真伪的能力,以免成为江湖骗术的推手或牺牲品。
来源:书法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