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名利交织的娱乐圈,多数从业者即便遭遇重重困境,也不愿轻易放弃这份看似光鲜的工作 —— 毕竟这里的收入水平远超普通人的想象,有时一天的酬劳,便可能抵得上寻常人一辈子的积蓄。但并非所有人都愿为名利妥协,部分演员会因坚守内心底线,主动选择离开这个充满诱惑与挑战的行
在名利交织的娱乐圈,多数从业者即便遭遇重重困境,也不愿轻易放弃这份看似光鲜的工作 —— 毕竟这里的收入水平远超普通人的想象,有时一天的酬劳,便可能抵得上寻常人一辈子的积蓄。但并非所有人都愿为名利妥协,部分演员会因坚守内心底线,主动选择离开这个充满诱惑与挑战的行业。40 岁的演员徐海,便在近期通过直播农活的契机,自曝了退出娱乐圈的缘由。他并非当红明星,却也拥有一定知名度,其经历不仅展现了个人选择的重量,更让大众对 “追求” 与 “取舍” 这两个命题产生了深层思考。
从农村少年到艺术追梦:兄长撑起的求学路
徐海的成长底色,带着农村家庭的质朴与艰辛。他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农村家庭,自幼便对表演有着浓厚的兴趣,每当村里放映露天电影,他总会挤在人群最前面,看完后还会对着镜子模仿电影里的角色,比划着台词与动作,心里悄悄埋下了 “成为演员” 的种子。
随着年龄增长,徐海的表演梦愈发清晰,他渴望能进入专业的艺术学院系统学习,可家庭的经济条件却成了最大的阻碍。父母常年在田间劳作,收入仅够维持基本生活,根本无力承担艺术院校高昂的学费与生活费。就在徐海几乎要放弃梦想时,已经参加工作的哥哥主动站了出来。
那时的哥哥在一家工厂打工,每天要在流水线上工作十几个小时,工资并不高。为了供弟弟上学,他省吃俭用,每天的饭食多是馒头配咸菜,衣服也只买最廉价的款式,把省下来的钱一笔笔寄给徐海。徐海拿着哥哥寄来的钱,心里又愧疚又感激,他知道这每一分钱都浸着哥哥的汗水,因此在艺术学校里格外刻苦,每天最早到练功房,最晚离开,认真钻研每一个表演细节,只为不辜负哥哥的付出。
娱乐圈的挣扎:龙套生涯与角色被抢的困境
从艺术学校毕业后,徐海满怀憧憬地踏入娱乐圈,可现实却给了他沉重一击。没有背景、没有人脉的他,几乎没有机会接触到像样的角色,只能从跑龙套做起。那些年里,他住过北京地下室,狭小的空间里堆满了杂物,冬天没有暖气,只能裹着厚被子取暖;每天天不亮就起床,辗转于各个剧组试镜,有时一天跑三四个地方,却连一句台词都得不到;饿了就啃几口面包,渴了就喝路边的自来水,日子过得捉襟见肘。
即便如此,徐海也没有放弃,他坚信只要坚持下去,总能等到机会。终于,在跑了几年龙套后,他开始陆续通过试镜获得一些配角角色。为了演好这些角色,他付出了远超常人的努力:有一次接到一个 “落魄书生” 的角色,为了贴合人物消瘦的形象,他连续一个月每天只吃水煮菜,体重掉了近 20 斤;还有一次要演一个农村干部,他特意回到老家,跟着村干部一起下地干活、走访村民,观察他们的言行举止,把细节记在本子上,熬夜研究剧本、背台词,直到每一句台词都能脱口而出,每一个表情都能精准到位。
可就在他做好一切准备,满心期待开拍时,意外却一次次发生 —— 他的角色总会被突然替换。后来他才知道,抢他角色的往往是手握资源的 “关系户”:要么是与制片人沾亲带故的人,要么是导演特意关照的人脉对象。有一次,他已经化好妆、换好戏服,站在片场等待开拍,副导演却突然走过来,语气生硬地告诉他 “角色换了,你收拾东西走吧”。徐海当时愣住了,他看着自己身上的戏服,想到这些天的付出,心里又气又委屈,却只能强忍着情绪离开。
对峙与妥协:在行业规则下的坚守与无奈
最初遇到这种情况时,徐海并没有选择沉默。他记得自己签过合同,知道对方违约在先,于是便拿着合同找到导演或制片人,据理力争。他告诉对方 “我已经签了合同,你们换人就得付违约金,要么按合同来让我拍戏,要么赔偿我的损失,不然我就起诉你们,到时候耽误了拍摄进度、影响了剧组名声,后果你们自己承担”。
那时的徐海,除了对表演的执念,还有着现实的经济压力 —— 他要赚钱补贴家用,还要还之前为了跑剧组欠下的债。“光脚的不怕穿鞋的”,他不怕和对方耗着,毕竟自己本就没什么资源,大不了继续跑龙套,可剧组却耽误不起。有几次,导演见他态度坚决,担心他真的去起诉,影响拍摄进度,便妥协了,让他继续出演。
但并非所有剧组都会妥协。有一次,他遇到一个势力很大的制片人,对方根本不把他的抗议放在眼里,还让导演把他拉到房间里威胁。导演盯着他,语气冰冷地说:“我劝你识相点,自己辞了角色,大家都好收场。你要是非得争,以后就别想在娱乐圈混了,小心出事。今天这个戏没了,你以后还有机会;要是你非要对着干,以后就再也没人敢用你了。”
徐海看着导演凶狠的眼神,心里虽然害怕,却还是咬着牙说 “我按合同来,没什么不对”。可那次,对方并没有妥协,最终还是换了人。后来他发现,在娱乐圈这个盘根错节的圈子里,没有人脉资源的他根本无力对抗这些 “规则”。一次次的对峙后,他渐渐累了,也看透了 —— 如果一直争下去,只会让自己彻底被行业排斥,连跑龙套的机会都没有。后来再遇到角色被抢的情况,他只能选择退让,默默收拾东西离开,心里的那份坚守,也在一次次妥协中慢慢冷却。
无法容忍的行业生态:酒局文化与潜规则的拒绝
除了角色被抢,娱乐圈的饭局酒局文化,也让徐海难以忍受。在这个圈子里,似乎想要获得机会,就必须学会 “应酬”—— 隔三差五就要参加各种饭局,陪制片人、投资人、导演喝酒,说些阿谀奉承的话。每次饭局上,酒杯都会被一次次斟满,不管能不能喝,都要硬着头皮往下咽。徐海的酒量并不好,每次喝完酒,胃里都会像火烧一样难受,第二天还会头痛欲裂。
更让他揪心的是,他看到很多女演员在饭局上的处境比男演员更艰难 —— 她们不仅要喝酒,还要应对各种不怀好意的试探,稍有不慎就可能喝醉出事,被人占便宜。徐海曾亲眼见过一次,一个年轻的女演员被投资人劝酒,喝得酩酊大醉,最后被投资人搀扶着离开,眼神里满是无助。
而男演员,也并非完全能置身事外。徐海就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圈子里有些富婆,会利用自己的资源接近长得帅气的男演员,提出 “潜规则” 的要求 —— 只要愿意顺从,就能获得更多拍戏机会,积累人脉资源,赚更多的钱。他身边有少数男演员选择了接受,他们觉得 “男的被占便宜没什么大不了”,还能换来事业发展,很 “划算”。
但徐海却明确拒绝了这种 “吃软饭” 的路径。在他看来,尊严与自重比事业发展更重要,即便要放弃娱乐圈的机会,也不愿突破自己的道德底线。他说 “我是来当演员的,不是来靠这种方式往上爬的”,这种违背本心的选择,他无论如何也做不到。
退圈后的田园生活:养鸡、自媒体与内心的平静
在经历了角色被抢、酒局应酬、潜规则诱惑后,徐海终于下定决心退出娱乐圈。40 岁的他,收拾好行李,回到了阔别多年的农村老家,开始了全新的生活。
他在村里租了一块地,搭起了鸡舍,买了几百只鸡苗,当起了 “养鸡户”。每天清晨,天还没亮,他就会起床去鸡舍,给鸡喂食、清理鸡粪,看着小鸡们叽叽喳喳地啄食,他心里有一种前所未有的踏实。等到鸡长大出栏,他会联系客户,亲自打包、送货,虽然累得满头大汗,却比在娱乐圈时更有成就感。
闲暇时,徐海会拿起手机,拍一些田园生活的短视频:记录自己喂鸡、捡鸡蛋的日常,分享农村的自然风光,偶尔还会做几道家常菜,和粉丝聊聊家常。他的视频没有华丽的剪辑,也没有刻意的炒作,只有最真实的田园生活,却意外地吸引了很多粉丝 —— 大家喜欢他视频里的质朴与真诚,喜欢那种远离喧嚣的宁静。渐渐的,他的粉丝涨到了百万,成了一个小有名气的 “农村网红”。
现在的徐海,靠着养鸡和自媒体,收入虽然不如在娱乐圈时可能拿到的片酬高,却足够支撑生活,更重要的是,他不用再紧绷着神经,不用再应对那些烦心事,不用再面对违背道德底线的选择。每天看着农田里的庄稼、鸡舍里的鸡,和村民们聊聊天,他的内心格外平静。
偶尔,也会有剧组联系他,邀请他出演一些适合的角色。如果时间合适、角色喜欢,他还是会去拍 —— 毕竟表演曾是他追逐多年的梦想。但现在,拍戏对他来说只是副业,他的主业,还是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还是那些叽叽喳喳的鸡,还是镜头前那个真实的自己。
初秋的一天下午,徐海刚把一批鸡装笼发给客户,擦了擦额头的汗,拿起手机走到田埂上。夕阳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身后是金黄的稻穗,微风拂过,稻穗发出沙沙的声响。他对着镜头笑着说:“今天忙完啦,晚上给大家做个小鸡炖蘑菇,看看咱们自己养的鸡,肉质多紧实。” 镜头里的他,脸上带着泥土的痕迹,眼神却格外明亮,透着一种久违的轻松与满足。
来源:宅了一只肥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