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元前202年1月,项羽在乌江之畔自刎,持续了将近四年的“楚汉争霸”就此结束,汉王刘邦获得了最后的胜利。
公元前202年1月,项羽在乌江之畔自刎,持续了将近四年的“楚汉争霸”就此结束,汉王刘邦获得了最后的胜利。
项羽虽然败了,但是“成王败寇”的定律并没有在他身上生效,在后人眼里,项羽依然是一位值得尊敬的“战神”,甚至还有人为他写了诗……
生活在唐朝末年的诗人杜牧,在项羽去世一千年后,来到了项羽当年自刎的地方——乌江亭。
乌江亭并不是一个亭子,而是汉朝设立的一个亭驿。
刘邦在起兵之前当过泗水亭的亭长,这里的乌江亭与泗水亭一样,都是亭驿。
虽然唐朝已经不再使用“亭”作为行政区划,但是乌江亭被保留了下来,因为这里便是当年项羽自刎的地方,有历史意义,也有教育意义。
虽然项羽自刎的具体位置已经不能确定,但诗不重要,只要让人们知道有这么一件事就行了。
杜牧来到了乌江亭后,自然而然地想到了项羽自刎的故事,顿时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看起来像是在“斥责”项羽的《题乌江亭》。
杜牧这个诗人向来喜欢写一些历史上的事,“借古讽今”是他的拿手绝活,他有很多“借古讽今”的诗被世人传唱。
那句著名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就是出自杜牧的《泊秦淮》;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出自杜牧的《赤壁》;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出自杜牧的《江南春》。
这几句诗真的是“大名鼎鼎”,堪称“借古讽今”的典型。
杜牧不光会写诗,他还会写文章,当然他写的文章也同样是在“借古讽今”。
就比如那句“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没错,这篇被选入中学课本的《阿房宫赋》,也是杜牧的杰作。
杜牧生活在唐朝末年,当时的世道很乱,杜牧想匡世,但奈何人微言轻,孤掌难鸣,根本没有办法撼动那些试图毁坏大唐的人。
心灰意冷的杜牧只能将自己的想法都写在诗中,而且他还不能明目张胆地写,他还得偷偷地写,用“借古讽今”的方式写出
这首《题乌江亭》表面上是在写项羽,实际上是在写当时的自己。
杜牧写这首诗时,正处在前往池州的路上,也正因如此,他才有了路过乌江亭的机会。
而他之所以要去池州,是因为他被贬了,当朝宰相李德裕认为杜牧是牛僧孺那边的人,为了削弱“牛党”,他便赶走了杜牧。
将这首《题乌江亭》的内容与杜牧当时的情况结合起来看的话,就很好理解了。
被贬到外地的杜牧其实就是诗中的“项羽”,而他现在正处于被贬的境况就相当于“兵败”。
杜牧表面上在讨论项羽能不能“卷土重来”,实际上是在他自己一定会“卷土重来”。
再往外延伸一下的话,我们也可以说,杜牧不光是在写自己,他也是在写整个“牛党”。
“牛李党争”在当时闹得非常激烈,而杜牧被贬也就说明“牛党”陷入了劣势。
杜牧这首诗中的“卷土重来”,既是在说项羽,也是在说自己,更是在说整个“牛党”。
如果不看深层含义,只看表面,杜牧这首诗亦有可取之处。
项羽的兵败并非彻底失败,他身后还有那些“江东才俊”,项羽若能忍辱负重,返回家乡,招揽江东子弟,他或许真的能改变历史。
杜牧通过这首《题乌江亭》斥责了项羽的自刎行为,王安石又站出来为项羽说话……
这个题目就能看出来,王安石这是在杜牧这首《题乌江亭》的基础上,又“叠”了一层。
而且从诗中的用词也能感受出来,王安石写这首诗,就是冲着反对杜牧来的。
杜牧写“胜败兵家事不期”,王安石就写“中原一败势难回”。
杜牧又写“卷土重来未可知”,王安石又写“肯为君王卷土来?”
王安石反怼杜牧的意思简直不要不要太明显。
杜牧出生于803年,去世于852年,而王安石出生于1021年,去世于1086年,两人中间隔了两百多年,这是怎么吵起来的?
其实,这主要是因为两人所处的时代不同,身份地位也不同。
杜牧生活在唐朝末年,他只不过是个会写诗的“愤青”,在“牛李党争”中,他只不过是一个牺牲品罢了。
而王安石可不一样,作为“熙宁变法”的领导人,王安石在看待一件事时,会先从大局角度考虑。
杜牧认为,“胜败乃兵家常事”,一次失败不算什么,项羽完全可以回到江东,江东还有那么多的青年才俊,项羽完全可以靠着他们“卷土重来”。
但是王安石从“民生”角度来看待“项羽自刎”事件时,并不认为项羽有“卷土重来”的机会。
而原因在第一句中就给出来了,就是“百战疲劳壮士哀”。
在经历了五百年的“春秋战国”后,天下已经是“千疮百孔”,好不容易等到秦始皇统一了六国,结果秦始皇又是个“基建狂魔”,经常要百姓服徭役。
十四年后,秦朝又灭亡了,可是还没太平几天,楚汉争霸又开始了。
天下百姓“苦战久矣”,早就不想打了,就算项羽真的回到了江东,江东百姓也不一定愿意跟着他再兴战事。
江东确实有青年才俊,但是这些青年才俊愿不愿跟着项羽走还有待商榷。
因此,王安石认为项羽自刎的决定是正确的,因为就算他回到江东也是徒劳,不如以以死明志。
关于项羽到底该不该自刎这件事,人们已经吵了很多年,从唐朝吵到宋朝,从古代吵到现代,一直也没有吵出一个结果。
站在项羽的角度来说,他纵横一生,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堪称无敌。
而当年在家乡人面前吹过的牛,如今都成了他回家的阻碍,为了保住脸面,他宁愿去死……
与前面那两首诗不同,李清照这首绝句并未将目光放在项羽“乌江自刎”这件事上,而是将目光放在了项羽曾经的光辉事迹上。
项羽自从出道以来,先是单手举鼎立威,之后又带着项家军在巨鹿之战中击溃秦军主力,吓得刘邦不得不从咸阳退回霸上。
虽然在攻打齐国时遇到了些许阻碍,但是他又在彭城之战大展神威,以三万精兵打得刘邦几十万人抱头鼠窜,如同天神下凡。
虽然最后被围在垓下,但是项羽依然不愿意认输,就算是死绝不投降的气节令李清照钦佩。李清照生活在北宋与南宋交替之时,她这么写的目的显而易见。
杜牧是一个热血青年,他认为项羽不该轻易认输,应该想尽办法“卷土重来”。
王安石是一个政治家,他不会“意气用事”,只会冷静分析项羽还有没有机会。
李清照一个命途多舛的才女,她生活在乱世之中,敬佩项羽那宁死不降的气节。
来源:兜兜历史迷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