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县“一元大戏”双节唱响——戏骨登台惠民 广场票友过足瘾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09 09:03 1

摘要:秋意微凉的清晨,曹县南湖人民广场一侧的临时化妆间里,已传出阵阵练嗓声。“啊啊啊、咿咿咿……”10月1日早晨7时许,山东梆子演员丁天佑一边对镜描画脸谱,一边开嗓预热,为即将开演的“一元大戏”做着准备。

秋意微凉的清晨,曹县南湖人民广场一侧的临时化妆间里,已传出阵阵练嗓声。“啊啊啊、咿咿咿……”10月1日早晨7时许,山东梆子演员丁天佑一边对镜描画脸谱,一边开嗓预热,为即将开演的“一元大戏”做着准备。

今年38岁的丁天佑出身戏曲世家,父亲是县剧团的老生演员。从小耳濡目染的他,14岁便被送到剧团正式学戏。压腿、吊嗓、揣摩身段与眼神……4年苦练,让他从懵懂少年成长为剧团的中坚力量。18岁第一次登台,尽管紧张到手心出汗,但观众的热烈掌声让他坚定——“这辈子,就跟定这行了。”

二十载舞台生涯,生行中的小生、武生、须生、老生,他皆能信手拈来。“生角化妆最费工夫,特别是须生,光脸谱就要画一个多小时。”丁天佑一边为脸颊晕染红彩,一边介绍。镜中的他,眉如利剑,目若朗星,一身铠甲衬出英武之气——这是《雷振海征北》中的将军形象。“今天是国庆,台下群众都等着听,必须拿出最好的状态给观众。”妆毕,他大步走向舞台。

此时的南湖人民广场早已人头攒动。65岁的刘保全端着保温杯,熟门熟路地在第三排正中坐下——这是他前一天就相中的“黄金位置”。“在家门口听大戏,还是咱山东梆子,心里舒坦。”他笑着说。

为丰富群众节日文化生活,9月29日至10月2日,曹县推出“迎国庆·悦中秋”黄河大集文化艺术品交流会暨文化旅游消费月文艺演出。其中,以往多在剧院上演的“一元大戏”被特意搬至广场,让百姓不赶远路、不花大钱,就能尽情享受戏曲魅力。

上午9时,锣鼓声响,大幕拉开。丁天佑足蹬厚底皂靴,迈着稳健台步登场。一个亮相,满堂喝彩。“我这刀劈三关威名大,只杀得鞑儿乱如麻……”他唱腔洪亮,带着山东梆子特有的铿锵韵味,每一句都掷地有声。台下观众或跟着节奏轻拍膝盖,或低声哼唱,沉浸其中。

这出《雷振海征北》选段长达半个多小时,几乎由丁天佑一人主唱,他却不显疲态。“一年演出400多场,大多下乡,一场大戏两个多小时,我经常要唱一个多小时。”他说,“累是累,但只要台下有人,哪怕只有一位老人,我也要唱得字正腔圆。”

“双节”过后,丁天佑又将奔赴乡村送戏。“文艺工作者没有真正的假期。越是节假日,我们越要为大家送上精彩演出。”他笑道。

“一元大戏”不仅是一场文化惠民活动,更成为连接传统戏曲与当代观众的桥梁。锣鼓声里,唱词声中,一段段经典在广场回响,也在一代代人心中留下文化的印记。

菏泽日报 记者 张啸

■记者手记

“一元大戏”重燃传统文化之火

“双节”假期,曹县南湖人民广场上,蜂拥而至的戏迷、雷鸣般的掌声、沉浸其中的哼唱,与昔日戏曲市场“门庭冷落”的刻板印象形成了鲜明对比。

曾几何时,传统戏曲一度面临“无人听戏”的窘境。剧场高昂的票价、相对固定的演出场所,无形中在戏曲与百姓,尤其是与年轻一代之间筑起了高墙。而“一元大戏”的成功秘诀首先就在于“拆墙”:它将演出从剧院高堂请至广场中央,打破了物理的隔阂;它以象征性的“一元”票价,拆除了经济的门槛。这不仅是价格的让利,更是姿态的放低,传递出“艺术为民、文化惠民”的真诚邀约,让戏曲真正回归到市井街巷,回到了它最肥沃的土壤。

其次,“一元大戏”的成功,在于精准地满足了人民群众在精神文化层面的“刚需”。正如戏迷所言,“在家门口听大戏,还是咱山东梆子,心里舒坦。”这种“舒坦”,是乡音乡韵所承载的乡愁,是集体记忆所引发的情感共鸣。在节奏飞快的现代生活中,这份熟悉而亲切的文化慰藉,成了连接人与人、人与故乡的精神纽带,其价值远非金钱可以衡量。

更重要的是,这场传统文化之火的复燃,离不开像丁天佑这样一代代基层文艺工作者的坚守与奉献。“只要台下有观众,哪怕只有一位老人,我也要唱得字正腔圆。”这份朴素的职业信念,以及“一年400多场”下乡演出的实践,是传统戏曲血脉得以延续的根基。他们既是舞台上的表演者,也是文化火种的播撒者。

从“无人听戏”到“一票难求”,“一元大戏”的叫好又叫座证明,不是百姓不爱戏,而是需要一座更亲切、更便捷的桥梁。激活传统文化生命力,关键在于主动创新服务模式,贴近百姓需求。当艺术的殿堂向所有人敞开大门,当文化的薪火在每一次真诚的演出中传递,传统戏曲的锣鼓声,必将在一代代人的心中恒久回响。

来源:菏泽日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