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八月十八,老人说 “有雪无雪,就看八月十八”,今冬雪多吗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09 08:33 1

摘要:从季节衔接来看,八月十八正处在 “冷暖博弈的临界点”。此时北方冷空气开始积蓄力量,南方暖湿气流尚未完全退缩,二者的强弱对比直接决定了秋冬季节的水汽储备与冷空气活动频率。更关键的是,此时秋收作物进入最后成熟期,冬小麦即将播种,气候状态的稳定性对农业生产至关重要,

从季节衔接来看,八月十八正处在 “冷暖博弈的临界点”。此时北方冷空气开始积蓄力量,南方暖湿气流尚未完全退缩,二者的强弱对比直接决定了秋冬季节的水汽储备与冷空气活动频率。更关键的是,此时秋收作物进入最后成熟期,冬小麦即将播种,气候状态的稳定性对农业生产至关重要,先民们因此格外重视这一 “气候转捩点” 的信号。

从观测实践来看,这是古人的 “经验大数据结晶”。在没有仪器记录的年代,先辈们通过持续观察 “八月十八天气 - 冬季雨雪” 的对应关系,逐渐构建起朴素的预测体系。这种基于长期经验的归纳,与现代气象学依赖历史数据建模的逻辑异曲同工,只是载体从计算机变成了代代相传的农谚。

这句农谚直指降雪的核心条件 —— 水汽。钱塘江大潮的形成不仅需要天文引力,更依赖充足的水汽供应与稳定的气压环境。潮头盛大意味着此时大气中水汽输送活跃,且低空环流有利于水汽汇聚。而冬季降雪的前提正是 “充足的水汽” 与 “足够低的温度”,若八月十八潮势汹涌,说明秋冬季节的水汽输送基础良好,一旦冷空气南下,便容易形成大范围降雪。

反之,“八月十八不见潮,农夫心里似汤浇” 则是古人最忌惮的信号。潮水弱小或消失,往往是持续高压控制、水汽匮乏的表现,这种干旱气候若延续到冬季,即便有冷空气南下,也难以形成有效降雪,易出现 “干冬” 景象。浙江海宁的渔民就记得,2019 年八月十八潮头比常年矮了近半米,当年冬天当地几乎无雪,正印证了这一规律。从现代气象学看,这本质是将潮汐现象与大气水汽含量建立了关联,是一种巧妙的 “间接观测法”。

八月十八下雨,说明南方暖湿气流仍有较强势力,能与北方冷空气形成持续交锋。这种 “冷暖博弈” 的状态若延续到冬季,会使降雪天气频繁出现,到春节前后的隆冬时节,更可能因冷暖空气剧烈交汇形成大雪封门的景象。

与之相对的 “八月十八艳阳高,冬天穿袄不用厚”,则指向暖冬概率升高。晴空万里、气温偏高的天气,往往意味着冷空气势力偏弱,暖湿气流退缩缓慢,这种大气环流状态易导致冬季气温偏高、雨雪偏少,这一规律在长江中下游、黄淮地区尤为灵验,因为这些地区冬季降雪高度依赖冷暖空气的精准配合。

风向是容易被忽视的 “隐藏信号”,却藏着大气环流的秘密。“刮北风” 意味着北方冷空气提前活跃,预示着冬季冷空气活动会更频繁、强度更大;而 “刮南风” 则表明暖湿气流 “后劲十足”,会压制冷空气南下,导致冬季气温偏高、降雪稀少。更细致的观察是 “潮风带腥气,冬雪盖三尺”,若北风中带着潮湿的海腥味,说明 “水汽 + 寒气” 兼备,冬季易出现多次强降雪。

这一说法与现代气象学中的 “环流预测” 不谋而合。八月十八的风向能反映出欧亚中高纬度环流的初始状态,若此时北风盛行,可能预示着冬季西伯利亚高压偏强,冷空气南下路径偏东,从而带来更多降雪;若南风主导,则可能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强西伸,阻挡冷空气南下,形成暖冬格局。

从 “水汽条件” 看,今年八月十八前后,钱塘江大潮达到预期峰值,潮头高度接近 3.5 米的常年最大值,显示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水汽供应充足。同时,南方多地出现间歇性降雨,暖湿气流保持活跃,这与 “潮头大、雨水足,冬雪多” 的农谚信号吻合,为冬季降雪提供了 “水汽基础”。

但需注意农谚的 “地域边界”。“八月十八雨淋淋,春节雪堵门” 在长江中下游、黄淮地区准确率较高,但在西北干旱区、华南地区则不太适用 —— 这些地区冬季降雪更多依赖局部地形与短期天气系统,八月十八的 “大信号” 难以覆盖。此外,全球变暖背景下,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可能导致 “暖冬里下暴雪” 的反常情况,这也是农谚无法预判的变量。

综合来看,今年冬季我国中东部地区(华北、黄淮、江淮、江南北部)降雪量大概率高于常年均值,可能出现 2-3 次大范围强降雪过程;华南、西南南部等地仍以少雪为主,西北部分干旱地区可能因水汽不足出现 “干冷” 天气。

你家乡八月十八还有哪些观察天气的习俗?你觉得今年冬天会下几场大雪?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

来源:星辰的颜色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