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青年企业观察 04|Opteran:机器人,学蜜蜂才够聪明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09 08:48 3

摘要:这几年,机器人行业像一场“算力军备赛”:模型越大越好,数据越多越强,硬件越贵越高端。

引言

这几年,机器人行业像一场“算力军备赛”:模型越大越好,数据越多越强,硬件越贵越高端。

似乎只有无限接近人脑复杂度,机器人才算“智能”。


但英国青年科技企业 Opteran 却反其道而行——它提出了一个出乎意料的问题:

如果机器人只需要像蜜蜂那样聪明呢?

(一)

从昆虫大脑到自然智能

蜜蜂大脑约有一百万个神经元,却能完成定向飞行、距离估算、群体交流,甚至能通过“8字舞”传递食物位置信息。

相比之下,人脑的 860 亿神经元似乎过于奢侈。


Opteran 的两位创始人——谢菲尔德大学教授 James Marshall 和神经科学家 Alex Cope——十多年研究昆虫神经系统,把这些规律转写成算法,命名为“自然智能(Natural Intelligence)”


Marshall 曾直言:“进化是最好的工程师,我们只是把它翻译成代码。”


与深度学习的“数据+算力换智能”不同,Opteran 的路径是:从进化中复刻最小而稳健的计算结构。

这意味着,仅依靠几枚摄像头、几瓦级功耗,就能让机器人自主完成避障和导航,不依赖云端,不消耗昂贵 GPU。

往期阅读

AI 青年企业观察 01|别翻图纸了!SPREAD 一键“开挂”

AI 青年企业观察 02|One Ware:让老设备也能几秒上 AI

AI 青年企业观察 03|Codesphere:欧洲的云,不必托付给别人

(二)

工业仓库与火星地貌

这种思路一开始被质疑过:能在实验室里模拟蜜蜂飞行,但能否应对工业的复杂环境?

答案在应用中逐渐显现。

在德国,SAFELOG 这类仓储机器人公司已经开始引入 Opteran 的视觉本地化技术,以减少对环境依赖极高的激光雷达。

理由很现实:当光照变化或货架遮挡时,传统 SLAM 算法容易失效,而“昆虫式导航”仍能稳定运行

在欧洲航天领域,Opteran 与 Airbus、欧洲航天局(ESA)合作,把算法带到火星模拟环境测试。面对通讯延迟与能耗约束,它的低功耗与高鲁棒成为优势。

CEO David Rajan 更是放话:

“我们的目标,是让 Opteran Mind 驱动地球上以及外太空的每一台机器。”

这句话听上去像宣传,但背后逻辑很硬:

太空探测器无法依赖地面算力支持,它必须“靠自己活下去”

(三)

投融资与生态:轻量化的窗口

资本也在押注这条“逆势路径”。公开资料显示,Opteran 已获得 Seraphim Capital 等基金的投资,重点在于它切中了一个急迫的痛点:

当机器人和无人机走向大规模应用,成本和能耗将是比“是否足够聪明”更紧要的约束。


2025 年,欧洲人工智能政策讨论的重点之一是“效率与独立”。

在德国机械工程协会(VDMA)的年度讨论中,多位专家提到:工业 AI 的现实挑战不在于模型极限,而在于“如何让工厂里的机器人能用得起”。

Opteran 的思路与这种政策导向正好呼应。

(四)

开放的质疑

当然,这条道路并非没有问题:

在玻璃幕墙、无纹理地板等人工环境下,仿生导航能否保持鲁棒?当任务需要物体识别与操作,Opteran 的算法如何与视觉识别、操作规划等模块融合?


这些疑问仍在验证中。但这并不削弱其探索意义,反而凸显了它与传统路径的差异价值。它提醒我们:


智能未必越大越好,能运行、能部署、能长期稳定才是真正的价值。


在“大模型热”席卷全球时,Opteran 的选择更像一记反问:

制造业和机器人领域真正需要的,到底是无限逼近人脑的智能,还是能在仓库、工厂、火星上顽强工作的“够用大脑”

(五)

结语

当欧洲航天局在火星模拟地貌里测试“昆虫大脑”,当德国工厂验证它在仓库里的稳定性,Opteran 让我们看见了一条平行路径:

不是“更聪明的AI”,而是“刚好够用的智能”;不是追逐算力巅峰,而是用最小的能耗跑通现实任务。

机器人为什么要像人?这曾是行业的默认答案。


而 Opteran 的反问,可能是未来十年最具颠覆力的提醒:


也许,像蜜蜂就够了。

德国工业智库

德国工业智库是服务于中德智能制造领域的创新型交流合作平台,专注于智能制造创新技术产业。以德国先进技术及项目经验为源头联动中国制造业企业,以深度行业研究能力和技术分析能力解析中国市场,致力为客户提供专业的技术标的挖掘、项目合作对接、投融资咨询和市场营销等全方位定制化服务。

来源:德国工业智库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