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样的衣服我们在英国买不到!”国庆中秋长假首日,上海新世界城里一位英国游客举着刚买的一件旗袍兴奋地说。在这个长达八天的假期中,入境客流创新高,“中国游+中国购”热度持续升温。
国际商报记者 顾鸿儒
今年国庆中秋假期,提着大包小包的外国游客身影,成了全国各地商圈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这样的衣服我们在英国买不到!”国庆中秋长假首日,上海新世界城里一位英国游客举着刚买的一件旗袍兴奋地说。在这个长达八天的假期中,入境客流创新高,“中国游+中国购”热度持续升温。
政策红利是推动入境消费热的重要因素。自2025年6月12日起,中国240小时过境免签政策适用国家扩展至55国,包括印度尼西亚、俄罗斯、英国等。离境退税、便捷支付等也成为吸引境外旅客消费的“助推器”。
入境消费市场热潮涌动
中国国家移民管理局和交通运输部预测,国庆中秋假期全国口岸日均出入境旅客将突破200万人次。而随着长假期间入境客流高峰的到来,境外旅客带来了一大波“想买就买”的消费流量。
一对泰国情侣在北京王府井商圈选购了两个拉布布,他们对记者表示:“在泰国,拉布布很抢手,这家店还有优惠折扣,我们就迫不及待地购买了!”
在西安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境外旅客沉浸式融入当地文化。他们身着唐制汉服漫步于街头巷尾,在孙思邈医馆体验号脉问诊,跟随文化大使学习唐代叉手礼,通过传统书法、画扇创作领略东方美学韵味……
来自克罗地亚的伊丽莎白·米凯利表示:“我回国后会向朋友们推荐‘China Travel’,相信他们一定会喜欢这里!”
不难看出,入境消费者的偏好正从基础的物质购买,逐渐转向对深度文化体验与高品质生活方式的追求。
“这为商家带来了关键的机遇窗口,即从过去销售同质化的旅游商品,转向打造具有独特在地文化和沉浸式体验的旅游服务供给。”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专职研究员刘胜对国际商报记者说。
商务部研究院副研究员洪勇对国际商报记者表示,入境消费偏好的转变,意味着商家迎来将本土文化融入产品与服务的绝佳机遇。可通过打造兼具“中国味”和“国际范”的特色商品、提供沉浸式文化体验、优化多语言服务与数字化消费流程,吸引境外旅客深度参与,从而提升附加值与口碑传播,实现从简单交易到文化连接的升级。
“商家若能深耕本地特色,将非遗文化、传统美学与现代消费场景巧妙融合,提供个性化、情感化的服务互动,就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刘胜认为,此举实质上是推动商家从“交易场所”向“文化驿站”和“体验中心”转型,通过每一个有温度的消费触点,深耕本地IP、讲好中国故事,从而在中国经济的对外开放浪潮中赢得主动。
打造入境消费友好环境
为提升境外旅客消费体验,支付便利化成为关键环节。
来自欧洲的留学生凯辰发现:“支付宝不仅可以扫一下支付,还可以碰一下便支付,真是令人惊叹!”
墨西哥姑娘安妮迪在杭州体验了“支付宝碰一下”功能,仅用2分钟便完成了一键退税,对此她赞不绝口:“我旅行过很多地方,体验过各种退税服务,但中国无疑是最先进、最便捷的!”
为进一步便利外国旅客在国庆中秋假期等旅游高峰期间的支付,洪勇建议大力推广和普及移动支付的国际化服务,鼓励商家接入更多国际主流支付平台,并在景区、交通枢纽、零售点等显著位置提供多语言的支付指引,设立“国际游客友好商户”标识,同时保障现金支付渠道畅通,以消除支付障碍,全面提升消费便利度。
针对境外旅客持续高涨的购物热情,刘胜建议,首先,大力推广“全旅游链支付”体系,确保游客在境内外均能根据所处场景自由选择现金、刷卡、扫码等支付方式。特别是在热门旅游景点,要完善交通卡充值、商圈消费等高频消费支付的场景应用环境,让便捷支付覆盖“食住行游购娱”全链条。其次,打通支付堵点,特别是针对入境游客,可推广无需本地银行账户的国际版借记卡等创新产品,同时在国内主要商圈、机场和景点等扩大支持外汇银行卡刷卡及退税服务,提升国际游客的支付体验。此外,支付便利应与支付安全同行,普及用卡或移动支付的知识,提醒游客妥善保管密码、验证码等隐私信息,从源头上防范各类诈骗风险。
来源:中工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