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看演唱会撞脸谢霆锋被拍,当事人:送快递照片走红转行模仿秀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09 08:11 1

摘要:散场之后的看台还没冷却,安保拿着喇叭喊“假的假的,散了散了”,人群却越围越紧——一个撞脸谢霆锋的年轻人被堵在通道口

散场之后的看台还没冷却,安保拿着喇叭喊“假的假的,散了散了”,人群却越围越紧——一个撞脸谢霆锋的年轻人被堵在通道口

那是重庆奥体中心体育场,10月6日晚的风带着汗味和音响余温,人们把手机举到头顶,一张张笑脸挤在镜头里

他叫易锋,是重庆的歌迷,也是谢霆锋的模仿者之一

10月8日,一名演艺圈经纪人确认了他的身份,随后有媒体联系到他本人

说白了,他是来看演唱会的普通观众,只是长得太像,穿的也像,结果就成了人群中的“焦点”

我能想象他当时的窘迫,边上护栏被挤得吱呀响,安保穿着反光背心,嗓子喊到冒烟

他的一段经历其实挺平常:年轻时当过服务员、装修工,后来做快递员

2012年,一张“谢霆锋送快递”的照片在网上意外走红,镜头里的他背着快递包、低头递件,从此被推着走上了模仿秀的舞台

那些年,全国各地的商演越来越多,模仿者像影子一样出现在各种舞台上

他说做模仿秀收入还可以,但现在网上有人说他花百万整容、身价千万,他想把这事儿说明白——没有整容,也谈不上什么千万身价

我在电话那头听到他叹气,语速很慢,像在小心地收拾一地误会

回到那晚的现场,易锋说自己和很多歌迷一样,穿了谢霆锋的同款衣服来支持偶像,黑色皮夹克配牛仔裤,离场时就引起了关注

人群出于好奇凑上来拍,他走不出去,只好站着不动,怕擦着谁的胳膊

安保大声强调“假的假的,散了散了”,前排有人笑着退开,后面的人却根本听不见,只听见“谢霆锋”三个字就在四周旋转

有人说像,有人直接叫“锋哥”,还有人要他签名,他只能摆摆手

那一刻,围观的热情和秩序管理之间,确实有一条不容易跨过去的缝

说到性格,他自认不爱表达,平时也不太主动辩解

没转行前就有人问他是不是在刻意模仿,甚至猜他跟谢霆锋有什么关系,他挺无奈

他的偶像就是谢霆锋,但不希望这些事影响到明星本人,这句话他说得很轻,却很真

我不由得想

长了一张“明星脸”,是一种礼物也是考验,出门买个菜都可能被盯两眼,连社交都需要额外耐心

他说现在网络传言让他压力挺大,解释也不想太用力,怕越说越乱

这不是第一次,模仿和围观在演出现场搅在一起

我们其实常常忽略一个边界:模仿是艺术,冒充是欺骗

有人为了好看和氛围,穿同款、学唱法,这没问题;

可一旦有人把这个“像”拿去做虚假宣传,事情就变味了

一位资深演艺人士提醒过,在一些小型模仿秀里,主办方会把被模仿的明星名字放在大字号位置,模仿者的名字缩得很小,三四线城市的酒吧夜店尤其爱这一套,因为真正的大牌很难来,观众却也有追星的需要

这话听着现实,但也道出了行业的灰色地带

我去过小城市的livehouse,墙上海报常年挂着几张熟脸的名字,灯一打,谁是谁真的分不清

今年四月,歌手杨坤和搞笑博主“四川芬达”的纠纷把“模仿边界”推上热搜

杨坤在微博回应,认为对方的视频是在丑化自己、而且有低俗擦边,起诉并不是针对艺术模仿者,是针对举着娱乐大旗的“网络施暴者”

舆论分成两半,有人觉得他小题大做,也有人支持维权

这让我反复琢磨:我们到底是在看“模仿表演”,还是在消费“替身情绪”?

有时候,一条视频的点赞数,掩住了被模仿者的感受

再看两个更具体的例子,会明白这条线到底在哪被踩过

范一贤从2013年起模仿林俊杰,参加各类节目,后来在商演宣传里,主办方直接打出“JJ林俊杰”的名号

2018年平江的一场活动传单上,能看到的几乎只有“JJ”两个大字,其他信息挤在角落里

2014年,台湾媒体报道他打着林俊杰的名号演出,两年赚百万;

林俊杰所属华纳唱片安排取证,视情况走法律途径

到了今年11月6日,歌手韩红转发视频,点名批评范一贤欺骗消费者,11月7日范一贤回应说2014年前确有主办方未经许可虚假宣传,他本人从未自称林俊杰,且与林俊杰经纪人约定互相监督

结果是,他与华纳达成和解,之后演出会更规范,也与之前经纪公司解约,商演不是他的主要收入了

我翻看那份传单截图,字体真的很“懂营销”,懂到不太体面

“月光伍佰”的事件更直接

2017年苏州一场商业活动,主办方邀请“月光伍佰”,主持人直接以“伍佰老师”介绍出场

这位模仿者没有当场澄清,还被问到新专辑问题,只能回避,后来视频一上传,伍佰的歌迷立刻识破,伍佰本人也转发经纪公司的声明提醒粉丝核实信息,“月光伍佰”随后在脸书发文道歉

他说事先不知甲方要请的是伍佰本人,上台时也没说明身份,冒犯了正主和粉丝

这件事很像一次舞台上的误会,可它的破坏力真的不小:一句“老师”,就让信任断了线

行业层面,模仿秀不是一个小圈子的消遣,而是活生生的生计

一份关于2025至2030年的行业前景报告写得很明白:驱动力有需求和社交传播,困境是边界难守、监管难细、风险多样,机遇在于规范化运营和差异化创作

报告的语气偏冷,但我读到的现实是,很多地方愿意为“像”买单,却不愿为“本质”付费,主办方热衷噱头,创作者则想谋生

回到重庆这场围拍事件,最后的结果并不复杂

10月8日,易锋对外澄清了网上关于整容、身价的传言,也说明了自己只是来支持偶像,不希望影响到谢霆锋本人;

截至10月9日,没有新的进展

他没有提出什么诉求,更多的是想把误会消下去

现场的安保也尽力维持秩序,喊到第二遍时人群终于开始松动

我在想,如果以后主办方能在演出入口,给模仿者或coser设置一个“共享合影区”,明确身份,或许能减少混乱

这不是要给谁贴标签,而是给现场一个可操作的台阶

这件事的中心点,其实是如何在喜爱与秩序之间留出一个舒适的空间

歌迷的热情值得被看见,模仿者的生计也值得被尊重

最可取的做法,是模仿者不冒充、主办方不虚假宣传、观众不过度跟风,安保在关键节点多一句“身份说明”

易锋的体验就像一次提醒:一张脸能带来许多故事,但故事的走向要靠每个人的分寸感

写到这里,我对易锋那句“我的偶像就是锋哥”有点动容

如果模仿能让更多人走近作品本身,那它就是一条可走的路;

如果模仿被用来让真相后退一步,那就该停下

在灯光未散的看台上,手机亮屏一片,他站在中间,既不像明星那样挥手,也不像路人那样无视

他只是耐心地等热潮过了,再朝出口走去,这份克制,可能是最不容易被看见的专业

来源:是你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