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垮父母的最后一根稻草,就是有一天忽然觉得,这孩子白养了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09 07:54 1

摘要:老张蹲在小区花坛边上,手里的烟一根接一根。他忽然扭头对我说:“养了三十年,不如养条狗。狗还知道摇尾巴,我那个博士儿子,连电话都懒得打。”这话像根针,猛地扎进我心里。

老张蹲在小区花坛边上,手里的烟一根接一根。他忽然扭头对我说:“养了三十年,不如养条狗。狗还知道摇尾巴,我那个博士儿子,连电话都懒得打。”这话像根针,猛地扎进我心里。

多少父母都有过这样的瞬间——不是孩子考砸了,不是他们闯祸了,而是某个普普通通的日子,你突然意识到,这孩子,算是白养了。

这种“白养了”的感觉,不是一天形成的。它像墙上的霉点,慢慢渗出来。最开始,可能是你生病时他忘了问候;可能是他工作后从不往家里拿钱;可能是他结婚后,你把积蓄都掏出来给他买房子,他却嫌你挑的家具土气。

我认识一位李阿姨,她儿子在美国定居。每次视频,儿子身后的大房子亮堂堂的,可李阿姨说,那光亮照不进她心里。去年她做白内障手术,是自己打车去的医院。邻居问怎么不让儿子回来,她说:“他忙,跨国电话费也贵。”其实手术那天,她儿子在朋友圈发的是带着孩子去迪士尼的照片。

这就是现在很多父母的处境——孩子越成功,离你越远。你花了二十年教他飞翔,他飞走了,却忘了怎么飞回来。

这种感受,七零后、八零后的父母体会最深。我们这代人,夹在中间——上头有老人要伺候,下头有孩子要操心。老人生病,我们跑前跑后;孩子有事,我们随叫随到。可等到我们需要人的时候,孩子在哪里?

不是说孩子都不孝顺。是这个世界变得太快了。现在的年轻人,压力比我们当年还大。房价、车贷、工作竞争,像三座大山压着他们。他们不是不爱父母,是自顾不暇。

但问题就在这里——我们把孩子保护得太好了。从小到大,没让他们受过委屈。家务不用干,好吃的好穿的都紧着他们。结果呢?他们习惯了索取,忘记了回报。

我记得小时候,家里穷。母亲煮一个鸡蛋,一定要分成三份,我、弟弟和她各一份。现在条件好了,父母却习惯了把自己那份省给孩子。久而久之,孩子觉得这是应该的。

有个朋友告诉我,他女儿上大学,每月生活费三千还不够。可他知道,女儿点的外卖一顿就五六十。他说不出口“省着点花”,怕女儿在同学面前没面子。这就是我们这代父母的矛盾——既盼着孩子出息,又怕他们太出息了飞走;既想让他们吃苦,又舍不得他们真吃苦。

这种矛盾,在独生子女家庭更明显。所有的鸡蛋都在一个篮子里,所有的期望都压在一个人身上。孩子成功了,父母欣慰却孤独;孩子不成功,父母失望又心疼。无论哪种,父母都难逃失落。

我见过最让人心疼的,是那些为子女付出一切的父母。老周夫妇把房子卖了供儿子留学,儿子留在国外不回来了。老两口现在租房子住,别人问起儿子,还要强装笑脸说“在国外发展得好”。只有夜深人静时,老周才会喃喃自语:“要是当年别让他走那么远就好了。”

可是啊,话说回来,我们养孩子,到底图什么呢?

中国传统讲究“养儿防老”,可真正需要防的,不是老来的贫穷,而是老来的心寒。那种心寒,不是孩子不给你钱花,而是他不再需要你、不再惦记你。是你在他心里,从最重要的人变成了可有可无的人。

但我们也得想想,孩子变成这样,难道全是他们的错吗?

我们是否曾经,只关心孩子的成绩,不关心他们的品德?只问他们考了多少分,不问他们快不快乐?我们是否用“为你好”的名义,绑架了他们的选择?等他们长大了,我们又期待他们按照我们的方式回报,这是不是也不太公平?

其实啊,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就像种树。你浇水施肥,盼它长大,但不能要求它一定给你遮阴。它能茁壮成长,看看它枝繁叶茂的样子,就该知足了。

现在很多年轻人也开始醒悟。我认识一个“九零后”,每周雷打不动回家陪父母吃饭;还有个女孩,工作再忙也会抽空带父母旅游。她说:“我不想等到来不及了才后悔。”

所以说,那种“白养了”的感觉,可能只是个警示——提醒我们,爱需要正确的方式,亲情需要双方的经营。

父母的爱本不该是投资,不要指望回报率。但同时,孩子啊,你也该明白,父母也是人,也会老,也会孤独,也会在深夜里,数着日子等你回家。

老张后来还是把烟掐灭了,他说:“算了,想通了。他过得好就行,我不指望什么了。”可我知道,他还是盼着儿子能多打几个电话。

这种盼,就是父母心。无论孩子多大,走多远,那根牵着心的线,永远都在父母手里攥着。只是希望,那线不要在某一天,突然就断了。

也许,我们都需要重新学习怎样做父母、怎样做子女。在这个变化太快的世界里,守住那份最朴素的亲情——你养我小,我养你老;你牵挂我,我惦记你。就这么简单,却又那么难。

来源:雪雪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