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什么呢?因为天文学是谶言,当权者极怕底层民众借此装神弄鬼搞农民起义,或者聚众谋反。但凡一个登上帝位的家族,都不会忘记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张角就是借用天象,来号召大家,最有名的就是“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太平”。
明代有一种律法,非常奇葩,严禁私自研习天文与星象,违者判刑打屁股。
明代自洪武开始,就有“私习天文之禁” 的事情,禁止私人研究天文。现在也是,越是暴发户(从底层发家的),越喜欢算命与风水。
为什么呢?因为天文学是谶言,当权者极怕底层民众借此装神弄鬼搞农民起义,或者聚众谋反。但凡一个登上帝位的家族,都不会忘记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张角就是借用天象,来号召大家,最有名的就是“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太平”。
而且,皇帝非常讲究君权神授,碰到大事,吉凶之事,总免不了让人看个星象。天文星象对一国之存亡太重要了,甚至影响农业生产,天气晴暖,婚丧嫁娶。星象与谶纬天意高度挂钩,哪个朝代敢不立法禁止?
因此,当洪武三十年南北榜案爆发后,南榜状元陈䢿抱怨说“文星见闽分,榜首当在闽而不终”,意思是文曲星在福建,上天注定状元就该是福建人(他是福建闽县人)。朱元璋大怒,本来就找不到证据来整治南北对立的情绪,因此以极快的速度以『私习天文』的罪名将他腰斩了!
如此严酷的天文禁令其实也不是明朝朱家的发明,早在西晋武帝泰始三年(267 年)就“禁星气、诚纬之学” 了,此后历代沿袭。唐朝更进一步,明确规定私习天文者“得二年徒坐”。《宋刑统》规定:“今后所有玄象器物、天文图书、截书、兵书、七曜历、《太一》、《雷公式》,私家不得有及私衷传习,如有者并须焚毁。”《大明律》则规定:若私习天文者,罪亦如之。“亦如什么呢? "杖一百"。直接打一百杀威棒而已。
明朝还规定,负责观察天象的钦天监官员世袭罔替,父死子继,整个家族只许学习天文历法,不能改行干别的,参加科举考试?别做梦了,根本不可能。“永远不许迁动,子孙只习学天文历算,不许习他业。其不习学者,发南海充军。”一辈子只能充当皇家的占卜大师,装神弄鬼。
钦天监的人如果改行,直接充军,林冲的待遇,“贼配军”。因此,是有多么想不开才去学天文学啊!所以明朝读书人基本不懂天文,日月星辰与他们无关。天文学成了官方垄断学说,错误是避不可免的。景泰元年正月发生月食,钦天监推算是辰时初刻月食,但实际发生时间早了一个钟头,“卯正三刻月食”,于是负责人“下法司论徒”,要不是景泰皇帝开恩敖免,这老哥就被流放岭南了。
明仁宗时期的首席内阁大学士杨士奇陪皇帝聊天,朱高炽突然问了一个星象问题,杨士奇说自己不知道。明仁宗无情地嘲笑了老杨说,亏你还是“三杨”之首的大儒呢,“通天地人之谓儒”,你怎么连天文都不懂?杨士奇跪下磕了个头,这不是拜您爷爷所赐么?“国朝私习天文律有禁, 故臣等不敢习。”朱高炽恍然大悟,原来是朱元璋同志定得规矩。
为了培养天文人才,方便皇帝和他们聊天,仁宗颁《天官玉历样异赋》赐群臣, 公然表示士大夫可以研究天文。明朝的大臣们才开始自学天文学说,老朱的律法,被有意无意地给人为忽视了。仁宗曰,“此自为民间设耳,卿等国家大臣与国同休戚,安得有禁?”
虽然朱高炽高明的显示了自己的宽容大度,但是这对天文学的研究者来说,并没什么大用。谁会嫌脑袋多,真得去仔细研究这玩意?万一下一任皇帝翻脸不认人怎么办?因此,明朝的天文学人才一直严重不足,良莠不齐。
真碰到天象问题,无人能解释,无人能hold得住。明朝的皇帝们只能到民间去请,准确来说是绑。明朝多次在全国范围内寻访天文学人才,而且是不分军民。“不拘致仕官员、监生、生员、山林隐逸之士”, 甚至“或避罪亡匿之人,亦免罪送监”。翻译成大白话就是,不管退休人员、监生、秀才,山林中的隐士,只要会天文,都送北京来!哪怕你是个逃犯,只要你会天文,没事,无罪释放。走吧,从现在开始您就是钦天监的官员了!
明朝禁止私习的,是观天象占休咎,然后去跟老百姓胡说八道。当然,如果你学都学了,也不要浪费,打完一百杖以后,你就是有编制的官方喉舌了。在明朝,好好学习真得非常管用。李自成会点天文学的话,至于被驿站裁撤下岗么!
天文学在明朝的作用是航海和占卜。明朝天文学的最大贡献就是完成了中国星官关于南半球星空的补录。因为咱们中国位于北半球,所以天文观测是北天星空,但明朝在前期郑和下西洋的时候是去到过南半球的,那地方看不到北极星,还多了很多平时根本看不到的星象,传统的星官学知识大受挑战,所以当时航行船队搜集了大量的浙闽粤地区民间航海人员的天文观测知识,并开始在传统星官中补充南天星。
越是王朝初年,天文禁令愈严,王朝中后期,这事也就没人认真管了。不仅皇帝劝学、民间私学乃至郑王世子不仅学,还敢把学习成果上书给皇帝看,制历已经成为了一个科学问题,我再强调一遍,垄断天命的解释权,保持皇家的神性,是禁止民间研习天文的真正原因,而不是为了防止什么开民智。
来源:历史按察使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