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每年的9月28日,都是一个独特的日子。它不像节日般喧闹,却能在每个崇尚知识的中国人心中泛起涟漪——这一天便是孔子诞辰日。回首历史,人们对孔子的尊崇浩如烟海,从“素王”到“大成至圣文宣王”,头衔无数,但其中最核心、最无可替代的,莫过于“至圣先师”。这四个字,沉甸
原创 学而时习 刘长志
纪念孔子诞辰2576年
“穿越两千五百多年的烟云,他依然是我们精神世界的坐标原点。”
每年的9月28日,都是一个独特的日子。它不像节日般喧闹,却能在每个崇尚知识的中国人心中泛起涟漪——这一天便是孔子诞辰日。回首历史,人们对孔子的尊崇浩如烟海,从“素王”到“大成至圣文宣王”,头衔无数,但其中最核心、最无可替代的,莫过于“至圣先师”。这四个字,沉甸甸地承载着后世对孔子的最高评价。为什么是孔子,而不是其他先贤,能担得起这顶“独一无二”的桂冠?今天,让我们正本清源,探寻这四个字背后的千钧重量。
01何为“至圣”?
“至圣”,意味着至高无上的圣人境界。中国历史上贤人辈出,老子、墨子、孟子、庄子,皆是一等一的大思想家,但为何只有孔子能被称为“至圣”?孔子之“圣”,不在玄奥神秘,而在“接地气的高明”。他思考的不是虚无缥缈的彼岸世界,而是活生生的人间秩序与心灵安顿。更难得的是,他为了实践自己的理想,在55岁左右率领众弟子周游列国十四载,足迹遍及卫、曹、宋、郑、陈、蔡、楚等地。这段漫长而艰辛的旅程,与其说是一场政治游说,不如说是一次思想在现实中的淬炼——他屡遭困厄,甚至“在陈绝粮”,却始终坚守道义,在颠沛流离中验证、传播和升华了自己的学说。
孔子的思想不是一个散乱的箴言集,而是一个有机的生命体。“仁” 是这个生命体的心脏与灵魂,是内在蓬勃的生机与善意。“礼” 则是这个生命体的骨骼与形体,是支撑其立身处世的结构与仪态。有灵魂而无形体,生命便无处依附;有形体而无灵魂,则只是无神的躯壳。二者相依共存:没有“仁”的“礼”是空洞的表演,没有“礼”的“仁”则易流于一时冲动或空泛的口号,无法通过恰当的行为转化为现实的意义。正是基于这种内在与外在的统一,孔子构建了一套以“仁”为核心、以“礼”为规范的完整思想体系。这一体系既为个人立身提供了准则,又为治国理政勾勒出蓝图,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贯通为一条逻辑严谨的实践路径。也正因如此,后世的思想家,也大多是在孔子所确立的这一根本范式内进行探索与争鸣。这种兼具开创性与完整体系性的卓越贡献,正是其被尊为“至圣”的原因。
02何为“先师”?
孔子最伟大的身份,正是“老师”。在他之前,“学在官府”,教育是贵族的特权,知识和典籍藏于官府,只有王子、公孙们才有资格接受教育,平民百姓几乎没有接受系统教育、改变命运的机会。孔子首创私学,打破阶层壁垒,提出“有教无类”,只要“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这一举动,石破天惊,它意味着知识开始从庙堂走向民间,文明的火种被广泛播撒。
他将教育推向平民,开启了知识普及、平民上升的千年潮流。他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人格的塑造者——他因材施教,启发诱导,目标是培养“文质彬彬”的君子;他所确立的为师之道、为学之法,至今仍是教育思想的瑰宝。称其为“万世师表”,实至名归。
03“至圣先师”的指引
当“至圣”与“先师”合为一体,便超越了单纯的学问家或教育家。可以说,孔子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导师,他所奠定的价值观念、伦理秩序和文化理想,构成了中华文明的根基。
今天,在孔子诞辰之日,我们纪念他,不仅是在回望一位历史巨人,更是审视当下,照亮未来。他的智慧,如同一位永不疲倦的老师,依然在回应着我们关于如何做人、如何处世、如何构建美好社会的永恒追问。让我们在心里为他留一个位置,从《论语》的字句中汲取智慧,将那份“仁”的精神与“礼”的教养,融入当下的生活与行动,让这份穿越两千五百年的光芒,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来源:黎泊涵说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