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来源于传统典籍,对国学文化进行二次创作,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资料来源:《太平广记》《搜神记》《因果录》等传统典籍
声明:本文内容均来源于传统典籍,对国学文化进行二次创作,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世间有句话流传千年:好人不长寿,祸害活千年。
这话听起来让人心寒,难道真的是善良的人容易早逝吗?
话说那日,一位修行多年的老道士带着满腹疑问,来到奈何桥头,正遇见孟婆在为亡魂盛汤。
孟婆见他神色凝重,便放下手中的汤勺,淡淡一笑:“道长可是为世间’好人早逝’之说而来?好人之所以看似短命,并非天意不公,而是他们往往忽略了五个关键要点。这五点究竟是什么?为何会影响寿命?”
老道士拱手一礼,孟婆望向远方,眼中露出深邃的光芒,缓缓道来第一个要点。
好人早逝的第一个原因,就是他们往往过度透支自己的善心,不知适可而止。
孟婆指向桥下一位年轻的亡魂:“就说这个小伙子,生前是个老实巴交的农民。”
“村里谁家有难,他都要帮忙,自己家里穷得叮当响,还要接济比他更困难的邻居。”
“有一年大旱,他把自家仅有的粮食都分给了村民,自己却饿得皮包骨头。”
“妻子劝他留点给家里,他却说:‘我一个人饿死不要紧,不能看着大家都饿死。’”
老道士点头:“这确实是善举啊。”
“善是善,可惜过了头。”孟婆叹息:“人的精气神有限,过度消耗必然折寿。”
“佛门讲究中道,连行善都要有度,这小伙子最终因为营养不良,得了重病,年仅三十就撒手人寰。”
孟婆接着说:“你看那边那个妇人,生前是个赤脚医生。”
“村里人有个头疼脑热,不管白天黑夜,刮风下雨,她都要赶去救治。”
“三更半夜被叫起来是常事,有时候一天跑十几家。”
“她常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可是长年累月的奔波劳累,让她的身体早早垮了。”
“四十出头就患了心脏病,没几年就去了。”
老道士若有所思:“原来如此,过犹不及,连行善也要懂得节制。”
第二个要点更加隐秘,好人往往心思过重,为别人的事情操心过度,这也会损耗寿命。
“你看那个书生模样的年轻人,生前是个私塾先生。”
“他不只教学生读书认字,还要操心学生的家庭情况、前程发展,甚至为学生的父母操心。”
“有个学生家里穷,交不起学费,他不但免费教学,还要想办法给学生找出路。”
“另一个学生性格孤僻,他要想方设法开导,还有学生生病了,他比学生父母还着急。”
“夜里睡不着觉,满脑子想的都是学生的事情。”
“时间长了,整个人都憔悴了,三十五岁就白了头发,四十岁就得了重病。”
老道士感慨:“这样的人确实难得,可惜…”
“可惜就可惜在不懂得放下。”孟婆摇头:“佛家讲’随缘不攀缘’,意思是要顺其自然,不要过分执着。”
“好人往往太执着于别人的苦难,把别人的痛苦都背在自己身上。”
“还有那个做善事的富商,看到穷人就心疼,恨不得把天下的穷人都救济了。”
“每天想着怎么帮助更多的人,想着想着就睡不着觉,吃不下饭。”
“长此以往,精神高度紧张,身体怎么受得了?”
第三个要点让人深思,好人通常不懂得拒绝别人,什么事情都往自己身上揽,承担了超出能力范围的责任。
孟婆指向一个中年男子的亡魂:“这位生前是个热心肠的村长。”
“村里大事小事,他都要管,修路、治水、调解纠纷、照顾孤寡老人,样样都离不开他。”
“明明村里有其他干部,可是村民遇到事情都来找他。”
“他也从来不推辞,生怕辜负了村民的信任,结果一个人干了十个人的活,累得不成人样。”
“最要命的是,他还要为村里的每一件事情负责。”
“哪家夫妻吵架了,他要去劝和;哪家孩子不听话了,他要去教育;哪家生活困难了,他要想办法帮助。”
老道士问:“这样的人不是应该功德无量吗?”
“功德是有,可是过度透支了。”孟婆解释:“《道德经》说’知其雄,守其雌’,意思是要懂得收敛。”
“好人往往太过主动承担,不知道什么时候该说’不’。”
“你看那个开诊所的大夫,明明规定了看病时间,可是只要有病人来,不管多晚他都要接诊。”
“有时候半夜三更还有人敲门,他从来不拒绝,身体是铁打的吗?”
第四个要点更加关键,好人往往正义感太强,见不得世间不公,情绪波动过大,这也会影响寿命。
孟婆的声音变得有些沉重:“那边站着的老者,生前是个清官。”
“看到贪官污吏欺压百姓,他就义愤填膺;看到恶霸欺负弱小,他就怒火中烧。”
“每天为了这些不平事而生气,气得睡不着觉,吃不下饭。”
“同僚劝他:’世道就是这样,你一个人改变不了什么。’可他就是咽不下这口气。”
“中医讲’怒伤肝,思伤脾,忧伤肺’,长期的愤怒和忧虑,让他的身体每况愈下。”
“五十多岁就患了重病,郁郁而终。”
“还有那个教书的女先生,看到学生被家长打骂,她比学生还难受。”
“看到有钱人家的孩子欺负穷人家的孩子,她气得直发抖。”
“本来想通过教育改变世界,可是现实总是让她失望。”
老道士叹息:“这样的人确实让人敬佩,可是…”
“可是不懂得’心如止水’的道理。”孟婆摇头:“佛门讲’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世间的不公确实存在,但是过度的情绪反应只会伤害自己。”
“真正的智者,会选择用更持久的方式来改变世界,而不是用自己的生命去发泄愤怒。”
最后一个要点最为致命,好人往往只关心别人,忽视了自己的身体健康,不懂养生之道。
孟婆指向一个年轻女子的亡魂:“这位姑娘生前是个护士,对病人关怀备至,对自己的身体却毫不在意。”
“经常熬夜加班,饮食不规律,有点小毛病也不当回事。”
“她常说:‘我身体好着呢,小病小痛算什么?病人比我更需要照顾。’”
“结果小病拖成大病,年纪轻轻就撒手人寰。”
“还有那个做慈善的老板,天天忙着救济他人,自己却烟酒不离手,应酬不断。”
“明知道这样对身体不好,可就是停不下来。”
“说是为了筹集更多的善款,其实是不懂得爱惜自己。”
老道士恍然大悟:“原来如此!好人并非天生短命,而是忽略了这些要点。”
孟婆点头:“正是如此,世人只看到好人早逝的表象,却不知其中缘故。”
她停顿了一下,眼神变得深邃:“这五点只是表面原因。”
“真正的深层原因,还涉及到因果轮回的更深层次。你知道为什么有些看似作恶的人反而长寿吗?这里面的天机,可不是一般人能够理解的。”
“而且,我还要告诉你真正的’长寿秘诀’。那些既能行善又能长寿的人,他们都掌握了什么诀窍?这些秘密,可是从古至今传承下来的智慧精华。”
老道士眼中充满期待:“还请孟婆详细指点!”
【付费卡点】
孟婆望向奈何桥下滚滚黄泉水,缓缓道来: “好人早逝的深层原因,涉及到业力牵引和灵魂层次的问题。”
“你要知道,每个人来到世间,都带着前世的业力。”
“有些人这一世做好人,是在偿还前世的债务。”
“他们的灵魂层次较高,完成使命后,自然要回到更高的境界。”
“就像那个救济穷人的富商,他前世可能是个贪财的商人,这一世投胎为富人,就是为了用财富来行善,偿还前世的业债。”
“一旦完成使命,灵魂就会被召回。”
老道士若有所思:“这样说来,好人早逝并非坏事?”
“当然不是坏事。”孟婆笑道:“那些恶人之所以长寿,往往是因为他们的业力还没消完,需要在这个世界继续受罚。”
“而好人早逝,很多时候是因为他们的修行已经圆满,可以提前解脱了。”
“就像那个赤脚医生,她救了那么多人,积累了巨大的功德。”
“死后直接投胎到了更好的地方,不用再在这个苦难的世界受罪。”
孟婆接着说:“还有一个更深的天机,就是关于时间的真相。”
“世人以为寿命长短是以年数来计算的,其实不然。”
“有些人活了八十岁,但他们的生命质量很低,大部分时间都在浑浑噩噩中度过,实际上等于没活。”
“而有些人只活了三十岁,但他们的每一天都过得充实有意义,相当于别人的几辈子。”
“那个私塾先生,虽然只活了四十岁,但他教出的学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他的生命价值,远远超过那些活了一百岁却碌碌无为的人。”
老道士感叹:“原来生命的意义不在长短,而在于质量。”
“没错。”孟婆点头:“佛门讲’一念三千年,三千年一念’。”
“时间在不同的境界里有不同的意义。”
“好人的生命虽然看似短暂,但他们在有限的时间里,活出了无限的价值。”
“现在我来告诉你,那些既能行善又能长寿的人,他们掌握了什么秘诀。”
孟婆的语气变得郑重:“第一个秘诀,就是’智慧的善良’。”
“他们行善不是盲目的,而是有智慧的。”
“知道什么时候该帮,什么时候不该帮;知道如何帮助别人的也保护好自己。”
“比如那位得道高僧,他普度众生,但从不透支自己。”
“他知道只有保持好自己的身体和精神状态,才能帮助更多的人。”
“所以他既慈悲又理性,既善良又有智慧。”
“第二个秘诀,是’有度的慈悲’。”
“真正的慈悲不是无原则的付出,而是有度的给予。”
“就像大树给人遮阴,但它不会把自己的根都挖出来给别人。”
“那位长寿的善人医生,他治病救人,但绝不熬夜透支身体。”
“他说:‘我要保持健康的身体,才能救更多的人。如果我累垮了,谁来救别人?’”
“第三个秘诀,是’内外兼修’。”
“他们不只关注外在的善行,更注重内在的修养。”
“通过打坐、诵经、养生来保持身心健康。”
“第四个秘诀,是’随缘而安’。”
“他们做好人,但不执着于结果,帮得了就帮,帮不了也不强求。”
“心态平和,不为外界的不公而过度愤怒。”
“第五个秘诀,是’爱己及人’。”
“他们明白,只有先爱护好自己,才能更好地爱护别人。”
“自己的身体健康了,才有能力去帮助更多的人。”
孟婆指向远处一位仙风道骨的老者:“你看那位老人家,生前是个名医,活了九十八岁。”
“他一生救人无数,但从不透支自己。”
“每天早睡早起,规律作息;治病救人,但从不贪功;遇到治不好的病,会如实告诉病人,绝不勉强。”
“平时注重养生,练功打坐,保持身心健康。”
“最重要的是,他有一颗平常心。”
“救得了人他不骄傲,救不了人他也不自责。”
“这种心态,让他能够在行善的路上走得更远。”
“还有那位做慈善的女居士,活了八十五岁。”
“她一生布施无数,但很有智慧。”
“她会调查受助对象的真实情况,确保善款用到实处;她会量力而行,不会为了做善事而影响自己的生活。”
“她常说:‘做善事是细水长流,不是一蹴而就。我要保持好自己,才能持续地帮助别人。’”
在这个时代,好人要想既行善又长寿,更需要智慧。
要学会说’不’,不是所有的请求都要答应,不是所有的忙都要帮,要评估自己的能力,量力而行。
要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定期体检,注意饮食,适当运动,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
要保持平和的心态,世界上的不公永远存在,我们能改变的有限,与其为改变不了的事情而愤怒,不如专注于能够改变的事情。
要懂得寻求帮助,一个人的力量有限,要学会团结更多的善良人士,形成合力,这样既能帮助更多的人,又不会透支自己。
老道士听完,深深鞠躬:“多谢孟婆指点迷津!”
夕阳西下,奈何桥上依然人来人往,老道士带着满满的收获离去。
善良是美德,但智慧的善良才是真正的美德。好人并非命中注定要早逝,而是需要在善良的基础上,加上智慧、节制、自爱和平和的心态。只有这样,才能在行善的路上走得更远,真正做到既济世救人,又保全自身。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