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经考证历史档案与相关文献,毛泽东同志于一九四五年九月在重庆应《大公报》职工请求题写“为人民服务”五字,是真实发生且具有深刻历史意义的事件。这一题词不仅是对该报馆同仁的勉励,更是中国共产党根本宗旨的公开宣示,是党的群众路线在特定历史场景中的具体呈现,对理解我们党
毛泽东为大公报题词手迹
经考证历史档案与相关文献,毛泽东同志于一九四五年九月在重庆应《大公报》职工请求题写“为人民服务”五字,是真实发生且具有深刻历史意义的事件。这一题词不仅是对该报馆同仁的勉励,更是中国共产党根本宗旨的公开宣示,是党的群众路线在特定历史场景中的具体呈现,对理解我们党与新闻舆论战线的关系、把握“为人民服务”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现实启示意义。
一九四五年八月,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政府进行谈判,此举彰显中国共产党为国内和平与民主建国的真诚意愿。谈判期间,《大公报》负责人设宴欢迎毛泽东同志一行,席间气氛融洽,体现了在当时复杂政治环境下,舆论界对中共代表团的尊重与对和平的期待。九月二十日宴会之后,报社职工请求题词,毛泽东同志欣然提笔,写下“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这一举动并非偶然,其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与现实考量。
《大公报》作为当时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大报,曾在三十年代多次刊载反映红军情况和西北现实的报道,如记者范长江所写的通讯,客观介绍了红军长征及陕甘宁边区的发展状况,为外界了解中国共产党提供了重要窗口。尤为关键的是,据史料记载,一九三五年九月,红军长征抵达甘肃哈达铺时,毛泽东同志通过《大公报》得知陕北仍有红军活动和根据地存在的消息,从而作出“到陕北去”的重大战略决策。这一史实表明,《大公报》在当时信息封锁严重的环境下,客观上起到了传播真实信息、连接外界与边区的作用。尽管该报立场并非完全亲共,但其秉持的“不党、不卖、不私、不盲”原则,使其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国民党单方面宣传的桎梏,呈现了多元声音。毛泽东同志为之题词,既含有对过去客观报道的认可,也寄托了对新闻媒体秉持公正、服务人民利益的期待。
“为人民服务”作为题词内容,绝非应景之作,而是毛泽东同志一贯思想的凝练表达。早在一九三九年,毛泽东在致张闻天的信中就已提出“为人民服务”的概念。此后,经过长期实践和理论总结,于一九四四年九月八日在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发表演讲,系统阐述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内涵,强调“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一九四五年中共七大召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被正式确立为党的根本宗旨并写入党章。因此,为《大公报》题词,是这一思想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毛泽东同志首次以题词形式单独、精炼地书写这五个字,具有标志性意义。
从更广阔的历史视角看,“为人民服务”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立场,更是党与人民群众关系的核心诠释。它揭示了党的力量源泉来自人民,一切工作必须围绕人民利益展开。题词虽然针对特定对象,但其精神内涵具有普遍性和超越性,是对所有权力行使者和公共服务人员的基本要求。正如后来“为人民服务”被铭刻于中南海新华门影壁,成为全党、全国各级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动指南,这一次题词可视为这一进程的重要历史注脚。
回顾这段历史,我们可以得到深刻启示。首先,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赢得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在于始终坚守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使命。毛泽东同志在复杂历史关头题写“为人民服务”,是对党的宗旨的公开重申和政治宣示,展现了党与人民同心同德、血肉相连的深厚情怀。其次,新闻媒体作为社会公器,应当坚持真理、客观公正,真正服务于人民的需要和社会进步。《大公报》当时的表现虽有其历史局限性,但其所秉持的尊重事实、保持相对独立的态度,为打破信息垄断、增进社会共识提供了可能。
毛泽东同志题词也蕴含了对新闻事业坚持正确导向、反映人民心声的期望。最后,“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根本宗旨,穿越时空历久弥新,在新时代依然是指引我们前进的根本遵循。广大党员干部必须时刻牢记这一宗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毛泽东同志为《大公报》题词“为人民服务”的故事,不仅是一段值得铭记的史实,更是激励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前进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要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以实际行动践行党的宗旨,不断谱写为人民服务的新篇章。
来源:视角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