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农机为何输给德国犁?花亿元喂饱外企,数据正悄悄流向外洋!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09 06:00 1

摘要:孙德东站在山东昌邑的麦田边,手里捏着账本,上面记着一长串进口农机的采购单,他管着上万亩地,八成农机是美国和德国来的,国产的连两成都不到,不是他不想买国产的,是真用不起,他指了指角落里那台修了三次的国产收割机,每次出毛病都耽误收麦,耽误的时间够它多赚回好几倍成本

孙德东站在山东昌邑的麦田边,手里捏着账本,上面记着一长串进口农机的采购单,他管着上万亩地,八成农机是美国和德国来的,国产的连两成都不到,不是他不想买国产的,是真用不起,他指了指角落里那台修了三次的国产收割机,每次出毛病都耽误收麦,耽误的时间够它多赚回好几倍成本了。

同样的地,国产收割机得花十六个小时才能收完一百亩小麦,美国凯斯的四小时就干完了,还老漏粮、杂质多,孙德东算过,农场一年赚四千多万,可买外国农机花了超过一亿三千万,他笑着说,这不就像给老外打工嘛。

类似的场景在山东好几个种粮大县都见得到,齐河县一家农业公司有四百九十六台农机,高端的全是凯斯、马辛科这些国外牌子,农机专家说,国产拖拉机跟国外的差了三十多年,连耕地用的犁,德国产的也比国产的多用一倍时间,二〇一七年东北有农民宁可多花十倍的钱买德国犁,这事到现在还让农机厂老板心里不好受。

问题出在车间里,中国工程院院士罗锡文说,核心零件大半得靠进口,液压系统、发动机这些关键部件国产的不到一成,农机厂只能干组装的活,更别说蔬菜种植这种需求大的地方,机械化率还不到三成,企业没生意就不敢投研发,技术也就卡在这儿了。

种粮大户左右为难,外国农机贵是贵,但毛病少,能按时收粮,一台进口收割机要一百三十万,普通农户看一眼就算了,大农场主也只能硬着头皮买,结果越嫌国产农机贵又老出问题,厂家就越压成本,东西越做越糙,赚不到钱就更没力气搞技术升级,就这么转圈儿下去。

更隐蔽的风险在田里悄悄蔓延,现代农机装满了传感器,土壤的数据、产量的信息,一上传就传到后台,孙德东发现,外国设备收的农田信息,正不停地往境外的服务器跑,这不是开玩笑吗,他盯着收割机驾驶室里闪着蓝光的屏幕,想起去年德国工程师说要同步系统数据那回。

种地赚不到钱,矛盾就越发突出,十年前小麦一斤一块钱,现在涨到一块二,可土地流转费和人工费翻了一倍,江苏一家管七万三千亩地的公司,每亩净赚五百块,这么薄的利,谁敢赌国产的新机器,仓库里搁着的国产播种机,还贴着“自主创新”的红标签。

农机展销会上,国产厂家挂着低价的牌子,国外展台却在演示无人驾驶,一位农机设计师摇头说,我们刚学会用北斗定位,人家美国的农机已经能直接接卫星信号了,国产无人农机的轨迹偏差是两厘米五,这还是追了多年才到的水平,对手却还在不停往前跑。

夜幕一来,孙德东的农场就亮起几盏灯,德国的烘干塔嗡嗡转着,美国收割机的探照灯在麦田里来回晃,国产的机器大多停在边上没动,他打开手机看了眼第三台进口播种机的到货时间,忽然想起,明天得给农机厂打个电话,问问他们能不能用上咱们自己做的发动机。

来源:鸭鸭说娱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