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晴天还是阴天,法院门口人流来来去去,镜头切过去,是那块高高的“江西省南昌市中级人民法院”石牌。一名女警站岗,神情和往常没什么不同。2019年年底,劳荣枝被抓,41岁的她在厦门商场被认出,消息满城风雨。两年后,她站在法庭里,面对判决书。
晴天还是阴天,法院门口人流来来去去,镜头切过去,是那块高高的“江西省南昌市中级人民法院”石牌。一名女警站岗,神情和往常没什么不同。2019年年底,劳荣枝被抓,41岁的她在厦门商场被认出,消息满城风雨。两年后,她站在法庭里,面对判决书。
法院一审,三个死刑宣判,故意杀人、抢劫、绑架勒索。三道死刑相叠,一个罪犯,还是女性,已经有人惊讶得合不上嘴。徐华律师在直播间说,自从秦始皇开始,中国刑事判决史里没见过这种情况。不是夸张吗?
翻查了《中国审判案例要览》《中国法律年鉴》《刑事判决索引》,数据库里把各朝代女性重刑案例一一列出。多是单一项目,核实下来,没见过三条死刑并判。这倒像是全新创作出来的样本。不是每个人都信,徐华律师也犹豫过,这种说法有点“抓眼球”嫌疑。可是,查来查去真没第二例。
这样的“史无前例”并,没有在社会讨论里占据主流。舆论点最多的地方其实是证人问题。劳荣枝案,有51个证人,却无人到庭。案卷里都是他们的笔录,调查时的问话,冷冰冰地摞在一起。
这反常吗?资深刑辩律师查了十年案例,遇上48份口供主导判决的死刑案也算稀罕。关键证据,按理说当事人应该出庭,甚至对质。可是常州案的两位幸存者拒绝出庭。理由是保护隐私。结果核心证人不出现,全案就剩下笔录和片段证据。法庭对这些证据的权重到底该怎么算?
私下议论时,有律师说,这样判死刑不太稳。证据链条里有缺口,笔录不能还原完整现场。徐华律师在直播里曾反复强调,核心证人消失,辩护没法做足。律师群里讨论,看案卷都有点头疼。
但也不是所有人都这样想。另一边,有法律评论员私下发言,说证人保护也是正当权利。尤其涉及极端恶性案件,现场出庭有风险,心理创伤更不好处理。现实里,证人因案遭报复的故事不是没发生过。有的不敢露面,也许真有苦衷。
所以判决就像一道有缺口的墙。撞不上,透过去,还是一堆笔录拼成的案底。网络上位置不同,解读也不同。豆瓣法治小组有人非说证据够用,法律不会因为出庭就多出真相。知乎热帖下则质疑:没有所有细节,怎么让人信服?执法的标准到底刻在了哪?
法院的裁决书是冰冷的,劳荣枝的个人陈述却是热的。她曾反复说自己只是刘的“从犯”,并否认部分控罪细节。庭审现场里,她神情复杂,有网友写她“眼神里没什么愧疚”。刑事辩护律师团队用力找漏洞,试图让判决转向。全案核心,其实是:到底事实查清了吗?
江西省南昌一审结束,等来的却是全国关注的死刑复核。案子卡在那里,关注度比之前更高。微博热度冲上去,又下来了。律师直播,徐华反复“呼吁证人”,已经听得让人疲惫,但好像也没别的更好办法。
有意思的是这个“判决史无前例”的话题。有点被过度消费。历史角度看,清末民初有女犯判过死刑,但三条还是少见。秦始皇设律,女性多以“徇情”、“谋害”、“诬告”判过死,但量刑没有现在这样细分罪名。
到了近现代,法律技术进步了。但社会对于女性犯罪的容忍度还是偏低,尤其是涉及暴力和经济利益的案件。劳荣枝的故事,让人陷入人性和法律边界的拉扯。有网友说,她究竟是受害者还是共犯?争论几十种版本,没人能拍板。
再看判决过程,其实法官的心理压力也很大。面对全国的目光,一个小失误就会引发信任危机。江西方面,内部对证据体系一再核查,怕出错。但核心证人不出现,这种“证据残缺”的状态谁都知道。
到底“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是否到位?这始终是大众心里没底的问题。徐华律师最后直播里公开说:这个案子的焦点不是判多少死刑,而是有没有把事实查清,把法律用准。律师圈和法学教授都在讨论,是不是要补强证人保护与诉讼制度,不然以后还会出新麻烦。
不过也不能说这样就完全错了。有些人先定结论再找证据;也有人觉得程序正义压倒实质正义。案子像碎片拼完,又像有裂缝。徐华律师自己都曾在直播里自问:有必要每次都强调自秦始皇开始前例吗?一边强调,一边自己开始怀疑。
还有一种声音,是说案子本身已经走到了“以法律为准绳”最极致的位置。案件证据不全,但控方用现有材料做了最大努力。能不能严丝合缝?大部分刑事案其实都没到“百分百”的证据标准。法律本身是妥协和裁量的结果,谁能保证完全没有瑕疵?
而且,徐华律师提醒证人出庭,其实也是在提醒执法部门完善制度。证人出庭是否能改变判决走向?也许会,但也可能什么都不会变。毕竟有案子核心证据,是纸上的冷冰冰案件素材,没办法产生情感温度。庭审之外,是千百个评论和分析交错,热浪冷风并存。
庭审到现在,劳荣枝的命运悬在空中。外人看案子,总想要“所有真相”,但现实往往只给一点。判决书写得再标准,也留下一堆疑问。律师讲直播,网友吵直播,案卷继续摞高。
这个案子,三个死刑是史无前例,也不是史无前例。判决方法,既有突破,也有纠结。证人缺席让人不安,但也有法理上的合理。只有等复核结果出来,每个人心里的谜团能不能解开,谁知道呢。
故事说到这里,事实和疑问,法理和程序,舆论与现实,还在滴答流转。得出的结论就是一句——案子永远比想象的复杂。
来源:刘总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