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寒露惊秋晚,朝看菊渐黄。”10月8日北京时间早上8点40分57秒,将迎来“寒露节气”。届时,气温将会变得更低,昼夜温差更大,露水更凉,秋燥更明显。
导语:明日寒露,60年一遇,既是“八月寒露”,又是上午寒露!有何预兆
“寒露惊秋晚,朝看菊渐黄。”10月8日北京时间早上8点40分57秒,将迎来“寒露节气”。届时,气温将会变得更低,昼夜温差更大,露水更凉,秋燥更明显。
我国古代先民早在西周的早期就已经开始测定二十四节气,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已经有了测定节气的方法和仪器。
方法也比较简单,就8个字--“夜考极星,昼参日影”。简单来说,就是晚上观察北斗七星的位置,白天观察和记录太阳的角度(高度)和影子的长度。
从节气的测定进程来看,先是在春秋时期测定出来夏至、冬至、春分、秋分等四个节气。到了战国时期时,增加到八个节气。比如,在的《吕氏春秋》中就记载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个节气。
后来,到了秦汉年间,古代历法学家和天文学家,又根据我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历年的气候、物候以及农业生产活动的规律和特征,先后测定了雨水、惊蛰、清明、谷雨、小满、芒种、小暑、大暑、处暑、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小寒、大寒等十六个节气。
公元前139年,刘安把所著的《淮南子》献给朝廷,里面第一次完整记录了二十四节气。后来,在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西汉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中,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
有了二十四节气,古代劳动人们就可以在每两个“冬至日”之间安排播种、耕耘、收获和冬藏,在每两个节气之间安排相应的农事活动,不误农时。从此,人们就有了农耕时代的时间坐标。
寒露则是农历二十四节气当中的第十七个节气,秋季里的第五个节气,上一个节气是秋分,下一个节气是霜降。通常在每年的每年公历10月7日-9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95°时交节寒露。
明日寒露,老人说是“60年一遇”的乙巳蛇年寒露。而且,从今年寒露节气特点来看,既是“八月寒露”,又是白天寒露!那么,具体指什么,有何预兆呢?下面来具体看一下!
寒露节气在公历日期上比较固定,前后不差1-2日。但是,在农历日期上就不固定了,有的年份是出现农历八月里(民间称“八月寒露”),有的年份则是出现农历九月里(民间称“九月寒露”)。
今年寒露交节在公历10月8日,农历9八月十七这天,显然是民间说法中的“八月寒露”。
老话说“八月寒露兆荒年,九月寒露兆丰年”,意思是说,如果当年的寒露出现在农历八月里的话,那么就预示着农作物可能会出现歉收的情况;反之,如果寒露节气出现在农历九月里的话,按照老祖宗总结的经验,则往往预示着作物会过得丰收。
类似的农谚还有“八月寒露抢着种,九月寒露想着种”、“八月寒露露凝霜,九月寒露露成浆”等,表达的意思相近,都是说,寒露出现在农历八月里,作物可能会受天气的影响出现减产的情况。
为什么这么说呢?
听老辈人说,看到寒露出现在农历八月里,就要犯愁了。因为,寒露农历二十四节气的九月节令,出现在八月里,说明提前了。这样一来,冷空气我可能提前到来,给还没来得及成熟的农作物带来危害。
老话说“稻怕寒露风,人怕老来穷”,寒露时节正值晚稻抽穗扬花的时候,最适宜的温度在20℃以上,而寒露风会使气温骤降至20℃以下,导致稻穗无法正常授粉、结实。这样一来,即便能够完成授粉,低温也会阻碍灌浆,造成籽粒空瘪、千粒重下降,最终导致减产。
总之,寒露早来这几天,冻的是稻穗,愁的是农人。因此,“八月寒露兆荒年,九月寒露兆丰年”的讲法。
2025年的寒露是交节在10月8日,农历八月十七日的早上8点40分57秒,是民间百姓说的“上午寒露”。
老话说“上午寒露,大雪封门;下午寒露,单衣过冬”。意思是说,如果当年的寒露出现在中午12点之前(上午寒露)的话,那么就预示当年的冬天降雪可能会比较多,是个冷冬。反之,如果寒露节气的交节时间出现在中午12点之后(下午寒露)的话,则预示着当年冬天可能会相对温和(不是冬天不冷了,而是相对暖和一些)。
1、寒露有雨,冬雨少;寒露无雨,冬雨多(南方地区);
2、寒露若逢下雨天,正二月里雨涟涟;
3、寒露晴天,来年春雨多(南方地区);
4、寒露日头热,冬天冷得早;
5、寒露有露,秋收入库;寒露无露,秋收有误;
6、寒露若逢天下雨,正月二月雨水多;
7、寒露若逢单日晴,今冬凌冰(冰冻)厚几分;
8、寒露夜寒,明春暖得早;
9、寒露星多,春天霜多;
10、节气歌谣
寒露时节天渐寒,农夫天天不停闲。
小麦播种尚红火,晚稻收割抢时间。
留种地瓜怕冻害,大豆收割寒露天。
黄烟花生也该收,晴朗天气忙摘棉。
贪青晚熟棉花地,药剂催熟莫怠慢。
大棚黄瓜搞嫁接,保温保湿是关键。
寒露到了,您还知道哪些耳熟能详的寒露农谚呢?期待您的分享,感谢阅读!
来源:民俗科普知识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