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国媒体这些年一再突出“中美天壤之别”,彭博社、CNN之类隔三差五就拿中国和美国对比,裴敏欣这种论调又多,说什么中国要不是妥协就等着被毁灭,强调美方的压倒性优势,说得好像差距大到无法跨越,这种渲染到处都是。
美国媒体这些年一再突出“中美天壤之别”,彭博社、CNN之类隔三差五就拿中国和美国对比,裴敏欣这种论调又多,说什么中国要不是妥协就等着被毁灭,强调美方的压倒性优势,说得好像差距大到无法跨越,这种渲染到处都是。
其实背后藏着担忧和操控,让人下意识觉得只能被动接受美国设定的框架,普通人看多了也会怀疑是不是中国真的毫无还手之力。
这种叙事目的到底是什么,恐怕就没那么单纯了。
2023年6月,就在中美关系持续紧张、布林肯访华前夜,裴敏欣在彭博社发文,直接搬出美国国防报告和冷战教训,一口咬定中美军力、经济差距巨大,强调中国只有接受美国所谓“军事护栏”的好意,否则就是自讨苦吃、等着灾难。
这类说法在美政界和媒体圈被迅速传播,看起来只是鹰派观点,实际却反复强化美国制定规则、设限他国的自信,相当于把中国放在被管控的被动位置。
文章里通过点名中国军事扩张和影响力扩张,还直接把中国的选择刻画成“要么听话要么被收拾”,背后体现的美国绑定盟友、维系霸权的焦虑和底层逻辑其实溢于言表。
美国始终把自己当秩序制定者,这种心态已经成惯性。下一步就是具体要看中美差距到底有多大了。
美方天天吹嘘自己全球第一,军费预算9000多亿美元,11艘航母全球部署,装备上各种高精尖,声称中国连追赶的资格都没有。
可回头看中国,军费这些年每年以两位数增长,舰艇总数早已和美国旗鼓相当,有些舰船下水速度美国自己都直呼“建造奇迹”,关键技术像高超音速、反舰导弹,在亚太地区中国手里未必就吃亏。
美国讲的“绝对优势”到底怎么保持,心里其实都清楚。
经济这边,GDP按现价20万亿美元,购买力算下来早超美国,全球工业产出30%都在中国,制造链完整度全世界都没人能比,出口占全球16%,美国公司能找到替代市场?
美债膨胀到35万亿,增长放缓,企业要么脱实向虚,要么出海没优势,拜登政府加税搞压制,结果中国外贸结构迅速变阵,多元出口、独立供应链,芯片、AI、电动车出口反倒在逆风里创新高。
“一带一路”在发展中国家根基越来越深,人民币国际结算份额逐步提升,美方怕的恰恰就是中国不走老路、不断突破旧有框架,这差距到底是不是“巨大”,还真得让事实说话。
从2023年起,中美高层互访逐步增多,布林肯、耶伦、雷蒙多一个接一个访华,表面上看气氛紧张,其实双方都清楚能谈才有出路,气候、禁毒、AI对话都有进展。
华盛顿要搞关税,中国立刻用多元化出口做对冲,这边塞尔维亚建厂,那边东南亚欧洲新订单签下,事情很快就落在实处。美国这一套极限施压,贸易战反复加码,结果中国供应链稳住,美国反而进口成本上升。
芯片被卡,国产替代一波一波上马,新能源车出口暴涨,西方怕“产能过剩”莫名其妙地喊,自己却依赖中国市场。军控议题也一样,美国拉着盟友设障碍,中国步步为营,乌克兰、中东、亚太分歧不少,没有谁幻想平静无事,摩擦贯穿全局。
每一次所谓“去风险”活动,双方都没有把门关死,全部摊牌不仅伤人更伤己。谈判桌上争取缓和,背后不断比拼细节,规则说是美国定,其实中国说不买账还能怎样,政策调整完没人跟进也白搭。
最近AI治理、南海维稳、跨国打击可卡因联动,现实复杂得多,根本不是“非黑即白”的对抗,谁都不想真正爆雷,一边较劲一边谈判,动态平衡成了中美割不断的常态。
美国这一轮困境已经让外强中干暴露无遗,债务上限接连突破,35万亿美元的国债谁都知道不可能还得起。
两党内斗,移民、种族、贫富、劳资、枪支问题全闹成一锅粥,拜登政府动辄用“国家安全”扯起大旗,经济迟迟复苏无望,传统工业空心化,新兴产业却常常沦为空中楼阁,科技对华“卡脖子”卡不动,盟友里有的嘴上支持,暗地里算计自己利益,欧盟、日韩、澳大利亚跟得不情不愿,甚至墨西哥、印度也在贸易新格局里自扫门前雪。
反观中国,疫情过后恢复很快,制造业韧性超出西方预期,全球工程机械、船舶、光伏、电动车,出口规模翻番,哪怕外需收缩,企业还能靠一带一路、RCEP东盟找活路。
人民币跨境结算最近两年突然增多,石油用人民币结算稳步推进,美元霸权松动用什么掩饰,靠一次次制裁,结果中俄、西亚新兴市场反而加快了去美元化。
中国城市群基建十年一变样,高铁、新能源、算力基础设施全是榜样,城市治安、社会秩序、教育、医疗体系看上去远比美国更有粘性。
中国高校毕业生压力大,就业难这个问题很多人盯着,其实很多AI、芯片、医药、航天新产业正在扩张,外资企业也没大批离开,来华投资还是稳中有升。
美国出口主打农产品和芯片,制造链早已碎片化,脱钩口号吵了三年,真正能搬多少企业走?越南、印度吸收一部分,有些高科技环节还得中国自己做配套。
其实裴敏欣这些人极力卖力说中国必须“妥协或者毁灭”,骨子里是他们面对现实变革的无力反应,中国并没等着被动挨打,反而主动摸索新路径,旧那一套以美国为中心的体系松动得越来越快,只不过美国一时还不肯承认罢了。
“妥协或毁灭”这类论调其实越来越脱离实际,美国媒体和智库老把问题极端化,好像中国面对的只有绝路一条,但现实根本不是这样。
军事上中国搞自主研发,不跟美方玩对称扩军那一套,航母不多,但在亚太频繁巡航,东风系列导弹覆盖半个太平洋,反舰、区域拒止能力美军自己都得重新算账。南海、台湾方向有摩擦,却很少越过红线。
经济压力大,偏偏创新没断过,新能源、AI、光伏、造船出口走在前头,谁还在等着美国制裁就崩溃?
外交博弈一年比一年硬气,廊桥会晤、全球南方峰会,和周边打通能源粮食通道,人民币贸结份额一点点爬升,局部突破带动全球影响力。
美国其实更担心的正是中国步步为营不走老路。大国较量没人会真贴剧本演,中国坚持自己的步调,美国的办法再多,现实总在变,所谓“唯一出路”反而成了自说自话。
中美差距被无限放大,裴敏欣们说得激烈,现实没那么绝对。
双方摩擦贯穿全程,合作照常进行,拉锯成为常态。
美国想作为唯一主导早已不现实,中国按自己的节奏一步步稳住局面,不盲目回应美方设定的话题,遇到挑战主动调整。
外部压力越大,越是坚持自己选择,制造出口、科技创新、货币结算都在动。
变局里关键是能否抓住时机,不是跟着美国指挥棒乱转,也没必要受一两篇极端声音裹挟。
谁能守住核心,谁顺应变化,才有资格决定未来怎么写。
来源:分享人生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