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不少人印象里,老赖就是一群脸皮厚、不怕罚的硬茬,仿佛只要躲着不见、名下没明面上的财产,法院也没辙。但事实真不是这样——所谓的不怕,大多是没碰到真正戳痛他们的狠招。那些看似嚣张的老赖,其实早被一系列精准打击手段盯上了,每一招都直戳痛点,根本藏不住。
在不少人印象里,老赖就是一群脸皮厚、不怕罚的硬茬,仿佛只要躲着不见、名下没明面上的财产,法院也没辙。但事实真不是这样——所谓的不怕,大多是没碰到真正戳痛他们的狠招。那些看似嚣张的老赖,其实早被一系列精准打击手段盯上了,每一招都直戳痛点,根本藏不住。
先澄清一个误区:老赖怕的不是被列为失信人这个名头,而是名头背后全方位的信用锁死。以前总说限制高消费,很多人觉得无非是不能坐飞机高铁,可真正的限制远比这具体。比如想给孩子报个口碑好的私立幼儿园?不行,高收费民办学校的门槛直接对老赖子女关上。琢磨着换辆新车撑场面?车管所系统直接关联失信名单,过户手续根本办不了。就连想在网上买份高额保险、办张新的信用卡,系统都会自动弹出限制办理的提示,等于把生活里的便利通道全堵死了。
更让老赖头疼的是财产查控的无死角。别以为把钱转到亲戚名下、藏进支付宝微信就安全了,现在法院的查控系统早就升级了。银行账户、股票基金、公积金、甚至支付宝余额、微信零钱,都会被一键冻结划扣。有个老赖为了躲债,把钱换成了黄金藏在老家衣柜,结果被法院通过大数据排查到他近期有大额黄金交易记录,上门一搜全给找到了。还有人想着靠租出去的房子收租金过日子,法院直接给承租人发通知,要求租金按月打到法院账户,等于断了老赖的活钱来源。
比没钱更难受的是社交圈的社死。现在多地法院都在搞失信曝光的新玩法,不是简单贴个公告就完事。有的直接把老赖的照片、住址、未履行金额做成电子屏,架在商场门口、小区广场这些人多的地方循环播放;有的和本地生活平台合作,用户点开外卖、打车软件,就能看到附近老赖的信息;还有的把名单同步给社区物业,老赖进出小区都得被另眼相看。之前有个做小生意的老赖,就因为自己的信息被挂在了菜市场的电子屏上,熟客全躲着他,生意直接黄了,没过三天就主动找法院还钱。
对那些硬扛到底的老赖,还有法律追责的硬拳头。不少老赖觉得大不了拘留几天,可真要是触及刑事责任,就不是拘留那么简单了。比如明明有钱却故意转移,或者伪造证据假装没钱,一旦被认定为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最高能判七年。去年就有个老赖,把自己的房产偷偷过户给侄子,还谎称房子早就卖了,结果法院查清事实后,不仅拍卖了房产,还追究了他的刑事责任,最后他不仅要还钱,还坐了牢。就算没到犯罪的程度,法院也能采取拘留+罚款的组合拳,一次拘留15天,一年能拘好几次,没人能扛得住这种折腾。
最让老赖防不胜防的是联合惩戒的连坐效应。现在失信信息早就不是法院独有的了,而是会同步给工商、税务、金融、交通等几十个部门。想注册新公司当老板?不行,失信人不能担任企业法定代表人、高管。想靠贷款扩大生意?银行直接拒贷,连信用卡都办不下来。就算是找工作,只要是需要政审或者信用审核的岗位,比如国企、事业单位,一查失信记录直接 pass。之前有个老赖本来谈好了一笔大生意,结果对方在合作前查了他的信用记录,直接终止了合作,就因为这个失信身份,他损失了上百万。
其实老赖的不怕,本质上是对惩戒措施的不了解,真等这些限制落到自己头上,没人能淡定。毕竟信用这东西,平时看着不起眼,可一旦没了,不管是过日子还是做事,处处都是坎。
你身边有没有见过老赖被惩戒后主动还钱的例子?那些看似无解的老赖,还有哪些办法能督促他们履行义务?欢迎在评论区聊聊。
来源:徐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