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没人觉得他能留下,连签证官都多看了两眼:西协甲,工资税前月薪七千欧,不如国内替补球员年终奖。
20岁国足小将连续两场替补进球,西班牙第三级联赛观众席第一次为中国人集体起立鼓掌
杜月徵上一次在中超踢满全场,42场挂零。
教练组给他的评语只有一句:对抗软,跑位慢,射门看天。
深圳队去年工资都发不出,他干脆收拾行李去了西班牙。
没人觉得他能留下,连签证官都多看了两眼:西协甲,工资税前月薪七千欧,不如国内替补球员年终奖。
马贝拉俱乐部缺的是能扛人的支点,不是花活前锋。
试训第三天,杜月徵把一线队中卫撞翻在地,教练当场拍板:合同一年,先跟B队练。
队友记不住中文名,直接喊他Du。
十轮过后,Du成了替补席最大杀器:六次出场,两次触球就进球,平均上场时间不到二十分钟。
球迷把进球视频剪成十五秒短视频,播放量三天破五十万,底下最高赞留言:原来中国球员也会抢点。
数据网站sofascore给他打了7.2分,同轮全队第一。
技术报告写着:争顶成功率73%,前插速度29公里每小时,射门转化率40%。
这三项放在西乙也能排进前十。
球探圈有个共识:第三级别不缺技术,缺的是效率,效率能直接换积分。
杜月徵把积分揣进口袋,教练立马把训练背心递给他:下一轮,进首发名单。
有人算过账,西协甲场均观众两千,转播分成几乎为零,俱乐部靠卖人吃饭。
马贝拉过去五年转出十二人,最便宜的也卖了三十万欧。
杜月徵合同里写着违约金八十万,西甲保级队只要掏这笔钱就能带他走。
八十万欧买不到一名中超国脚的一条腿,却能买到一个会跑位的高中锋,性价比写在脸上。
国内同期U21前锋,中超能报上名的只有三人,加起来进球一个。
足协公布最新集训名单,锋线平均身高一米八二,杜月徵一米八五,体重八十八公斤,是唯一在欧洲踢球的。
教练组私下承认:亚洲杯如果带四前锋,他的顺位已经压过同龄所有人。
不是他多强,是留在国内的同龄人根本没比赛踢。
U23政策取消后,二十岁左右球员坐穿板凳是常态。
深圳队今年递补回中超,夏季转会窗问过他要不要回来,底薪税后五十万,签字费另算。
杜月徵没回消息。
队友问他是不是嫌钱少,他摇头:在这里每场都能踢,回国又要陪练。
陪练一年,人就废了。
队友听完沉默,他们当中有人三年前身价三百万欧,现在挂牌没人要。
欧洲门槛高,也保鲜。
西班牙青训教练每天加练他三十分钟禁区抢点,把球门分成九个格子,要求反弹球必须打进门将反方向。
练完加看录像,一帧一帧数他起跳时机。
杜月徵说,国内从没这么细过。
细节堆出来的感觉,像把生锈的刀磨亮,第一次切开就知道不一样。
进球后的庆祝他只用右手握拳,不跳不跑,教练说那是自信,不用炫耀。
接下来四周,马贝拉连打三个主场,对手后防线平均身高一米八三。
杜月徵如果继续首发,只要再进两球,冬季窗口就会收到西乙询价。
西乙转播合同年分成为俱乐部带来稳定现金流,他的违约金大概率被触发。
真去了西乙,每场比赛至少二十家直播信号,家人在梅州老家打开电视就能看到,不用翻墙找卡成PPT的盗版流。
有人担心他像前人一样坐冷板凳,数据网站给出参考:过去十年,中国球员登陆西乙五人,平均出场八次,零进球。
原因只有一条:跑不动欧洲节奏。
杜月徵的体测报告写着:三十米冲刺3.9秒,比西甲中锋平均值快0.2秒。
别小看这0.2秒,前锋抢点够把球顶进网。
速度加对抗,是他留在欧洲的底牌,也是国足最缺的底牌。
足协新掌门上任,第一件事就是推留洋计划,预算一年三千万人民币,目标送出去三十人。
工作人员私下吐槽:送出去容易,留下难。
杜月徵没花足协一分钱,自己闯出模板:先低级别站稳脚跟,用进球换合同,再谈下一步。
模板摆在眼前,比文件管用。
后面想复制的年轻球员,得先问自己敢不敢领七千欧月薪。
下一轮联赛,马贝拉主场开票两小时售罄,当地电台把杜月徵头像印在门票上。
球迷在酒吧讨论:如果Du再进球,要不要给他写首歌。
歌还没写出来,他已经把名字写进积分榜。
中国足球很久没这么具体的好消息,不靠归化,不靠天价引援,一个20岁孩子用两场进球告诉所有人:离开舒适区,才有舒适呼吸。
来源:无忧的雪梨i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