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接单的师傅姓陈,从后座看,身形微胖,是城市里最常见的中年人模样。
国庆翌日,我打了一辆滴滴,前去探望母亲。
接单的师傅姓陈,从后座看,身形微胖,是城市里最常见的中年人模样。
车厢内保持着陌生人之间惯有的沉默,直到一个本应左转的路口,车辆却径直开了过去。
“师傅,是不是走错了?”我提醒道。
“对,刚才走在直行道上,过不去了,得到前面调个头。”他答道。
他开口的瞬间,我怔住了——标准的播音腔,字正腔圆,在狭小的车厢里回荡。
好奇心瞬间打破了沉默。
“您不是本地人吧?普通话好标准!
“我是南京人。”他顿了顿,语气平和地补充,“我是华东师大毕业的。”
“现在开滴滴是兼职?”
“目前算全职。”他手握方向盘,目光看着前方,
“那您专业是……”
“设计。本科在华师大,后来在人大读的研究生。”
我一时语塞,那句“那怎么……”卡在喉咙里。
他仿佛看穿了我的心思,平静地接话:“我学的是道路、桥梁设计。这个行业现在早就饱和了,我去年就出来了。”
他没有抱怨,没有不甘,像是在陈述一个如“前方施工”般客观的事实。
“现在算是临时过渡吗?”我问。
“先干着。人不能一直闲着,尤其是男人,闲着心态会出问题的。”
……
车程不长,谈话即将抵达终点。临近母亲小区,又是一个左拐路口,可他又一次直行而过。我刚发出一个疑问词“咦”,他已抢先解释:“这条路只能直走,到前面掉头再右拐。”
我往左看了一下,中间果真是有隔离栏的。
随后,他做了一件让我意想不到的事——他伸手点击了“结束导航”。
“行程我就定到这里结束。刚才走错路绕了一段,剩下的算我的,我会把你们送到目的地。”
他的语气依旧平稳,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
车稳稳停在小区门口。
道谢与祝福后,我下了车。
手机响起,支付账单:14.6元。比平常少了近三分之一。
这个数字,像一个郑重的签名,为他之前的所有言行落下了最有力的注脚。
小小的一段行程,却遇见一则充满力量的故事。
这位司机,他像一面镜子,照见了我们这个时代隐藏的褶皱里普通人的生存哲学:
他,无意走错了道,却主动承担;他,受过高等教育,却毫不避讳地开滴滴;他,本可以找理由多收几块钱,却选择提前结束计费。
这些细节不是“高素质”三个字就能轻飘飘概括的,而是一种把自我教育内化成行为准则的结果——哪怕没人看见,也要对得起自己。
他,高学历,曾经怀揣专业理想,在行业饱和、命运转弯处,没有自怨自艾,而是脱下知识分子的“长袍”,选择“先干着”再说。
这不是苟且,而是一种清醒的自持:“人不能闲着,尤其是男人,不然心态会出问题的。”
这句看似朴素的话,其实藏着一种自重的尊严:劳动不仅是为了谋生,更是为了维护内心的秩序。
更难得的是,他的叙述里没有“怀才不遇”的怨气,也没有“降维打击”的自怜,只有一种平静的自洽。
他让我看到:真正的体面,不是职业的光环,而是人在任何处境里都不放弃的诚信与自重。
但愿我们都能在各自“走错”的路口,不掉头,不逃避,像这位师傅一样,把接下来的每一步,走成自己的路。
来源:依怡苡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