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家还记得上次我分享的温州那家快餐店的案例么,之所以好,就因为服务好,在一个快餐店里,居然体验到了比较体面的服务,让人印象深刻。
大家还记得上次我分享的温州那家快餐店的案例么,之所以好,就因为服务好,在一个快餐店里,居然体验到了比较体面的服务,让人印象深刻。
其实,南城香给我的印象也是如此:东西不错,服务还很好,很热情。这是一般的快餐店没有的。我相信这也是南城香口碑好的原因之一吧。
现在南城香变身社区食堂,采用的是自助模式,带来的结果是服务体验的大幅下滑,这是我比较担心的地方。
很多产品取消了,很多福利取消了,服务也省了,肯定会流失一些老顾客。果然,改革没几天,点评了就有了一些差评:
顾客的抱怨,我总结一下:
一是温度断层。
以前有随叫随到的服务员,现在改成全自助:自己拿盘、自己打菜、自己打包、自己找盖子。规则没人告知,员工只剩“按制度说不”的权限,于是顾客感到被怼、被忽视。
服务是靠人提供的,人少了,服务必然就少了。顾客也是从俭入奢易,从奢入俭难啊。
二是减产品引发的心理落差。
新模式砍掉了很多产品,以前很出名的鲜虾馄饨没了、早餐粥从8款收缩到只有5种,店家是希望“瘦身降损耗”,顾客的感觉却是“品质缩水”。只要做减法,顾客就可能产生误解。
三是现场秩序问题。
这本质也是店员减少后出现的问题。以前有服务员轻声细语给你提醒,甚至给你弄好,现在都是小喇叭提醒,我是早上去的,广播一直提醒:吃完要把餐盘送回去。
虽然大部分顾客会把餐盘送回去,但是有少部分人就不会,有些人也会把桌子弄脏,后面来的顾客就会抱怨没人收盘子和擦桌子。
哎,这就是降本增效的代价吧。
凡事,必有代价。南城香的高层肯定不是不知道这些后果,但,有些时候,知道后果也要做,做决策,难就难在这里。
他们现在是做做一台“换引擎手术”。旧模式在成本高、替代强的一线城市跑不动了;“现炒+称重+自助”能同时降低人工、损耗、备货复杂度,高峰吞吐量更可控。代价就是情绪价值下滑、老客流失。管理层押注的逻辑很清楚:在通缩心态下,价格敏感度>服务敏感度,而“人情”可用低成本方式再补回来:后面适当增加一两个店员就好了。
现场体验,还有一些做得挺好的地方。比如:
一进门摆着几筐南瓜、包菜西红柿、青椒、土豆,看似寻常,却给人一种视觉上的信任感。
每一块手写的小卡片都带有功能性文案,比如富含维C,营养丰富,这是在“补温度”:让食堂式空间里多一点“知识人情”的气味。
这是选菜动线最开始的说明:
右边是自助称菜的整个流程,告诉顾客怎么操作。
左边的牌子是告诉顾客怎么省钱:少选压称的菜,滤掉油汁汤汁,按需选取主食。
这背后,其实有更深的心理逻辑:就是为降本找一个更合理的理由。餐饮品牌在削减成本时,最怕顾客觉得“抠门”。所以它要换一个叙事:我们不是少给你,而是教你如何做菜更划算。这样,企业的省钱被重新定义成共赢。顾客不是被剥夺,而是被参与。
这是帖子每个桌子上的提示:
看似一句礼貌提醒,其实是整套降本体系的价值观包装。
它把“顾客帮店里干活”这件事,转译成了一种共享叙事:“您帮我节省成本,我帮您提升食材品质。”
这种语言设计非常聪明:
它不是命令语气,而是互惠逻辑,让顾客觉得自己在参与优化,而不是被要求干活。
换句话说,这是南城香在情绪补偿。它深知自助回收、减少服务、取消打包的变化,都会让顾客感觉“被降级”,于是试图用一套“把节约转化成品质”的话术,让顾客重新获得尊严感。
它在告诉顾客:“你不是被服务削减的受害者,而是让这顿饭变得更好的参与者。”
这是让顾客取盘子之前,用热毛巾擦手。
早上去拿回,毛巾还没拿出来。
这个让我印象深刻,即使在客单价高很多的餐厅,都没有这个。
这块热毛巾欢迎牌其实是整个新模式里最细腻、也最反常识的一个动作。
南城香在几乎砍掉所有“高接触服务”的同时,却留下了热毛巾这个动作的意义已经超出卫生本身。
它的真正作用是在人与流程之间,插入一点“温度的错觉”。
——顾客进门面对的是自助、称重、结账、回收这一整套冷系统,但这一块“为您备好柔软的热毛巾”,让人瞬间感觉:
“有人在意我。”
比起茶水、迎宾问候,热毛巾成本更低,却极易被记住。
来源:开店笔记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