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阵子,王健林被限高的消息刷屏了。那个曾把“WANDA”标志贴满全球、收购传奇影业和AMC影院的商业巨头,因为旗下公司一笔不算天价的债务,暂时失去了坐一等座、住豪华酒店的资格。虽然很快限高令取消了,但天眼查上的数据不会骗人:万达有10条被执行人信息,总金额52
你有没有想过,一个能定下“一个亿小目标”的人,怎么会被1.86亿的债务难住?
前阵子,王健林被限高的消息刷屏了。那个曾把“WANDA”标志贴满全球、收购传奇影业和AMC影院的商业巨头,因为旗下公司一笔不算天价的债务,暂时失去了坐一等座、住豪华酒店的资格。虽然很快限高令取消了,但天眼查上的数据不会骗人:万达有10条被执行人信息,总金额52.62亿;47条股权冻结信息,像铁链子一样锁死了流动性。
这事儿远不止“大佬缺钱”这么简单。就像剥洋葱,一层层往下剥,你会发现里面藏着3个扎心的商业真相——时代抛弃你的时候,不会跟你商量;再牛的模式,也敌不过周期;再强的人,也会栽在“成功惯性”里。今天咱们就借着王健林和万达的故事,把这3个真相说透。
第一,所有“躺赢”的模式,都埋着“暴雷”的种子
先回到万达最风光的时候。当年王健林搞出的“万达广场模式”,简直是商业教科书级别的操作:拿一块荒地,两年内建成集购物、餐饮、娱乐于一体的综合体,再靠周边住宅销售回笼现金,接着投下一个万达广场。这套“现金流滚资产”的玩法,跟飞轮似的,一转起来就停不下来,万达也跟着成了千亿帝国。
可你有没有想过,这个飞轮的动力从哪儿来?答案是“杠杆”——极致的金融杠杆。每座万达广场背后,都是巨额的银行贷款。在地产上行周期里,杠杆是“印钞机”:用银行的钱盖楼,靠卖房赚的钱还贷款,再用剩下的钱扩张,资产和利润越滚越大。王健林那会儿说“万达速度”,本质上是“杠杆速度”。
但查理·芒格早说过,要看见系统的反面。杠杆这东西,就像冬天里的暖气,热的时候有多舒服,停的时候就有多冷。后来国家出了“三道红线”,房地产融资渠道收紧,万达的“水龙头”突然关了。之前靠杠杆撑起的庞大帝国,一下就露了原形:要还的债还在,可回笼现金的路变窄了。1.86亿债务看似不多,却像多米诺骨牌的第一张,一倒就引发了连锁反应。
这就是第一个真相:没有永远的“完美模式”,只有暂时的“时代红利”。你靠红利赚的钱,终有一天要还回去。就像万达,靠“高负债、高杠杆、高周转”吃了城市化的红利,可当时代风向变了,曾经的“助推器”就成了“绊脚石”。
第二,战略跑偏的时候,越努力越危险
王健林其实早看到了危机。他很早就说要“去地产化”,向轻资产转型——这个判断本身没问题,甚至很有远见。可问题出在转型的“路径”上。
他选了一条最烧钱的路:搞文化、旅游、体育、影视。今天买AMC影院,明天并购传奇影业,后天在全国砸千亿建“万达文旅城”。王健林的想法挺美好:用文化娱乐这种“高频消费”,给商业地产“低频消费”引流,打造线下流量入口。逻辑上听着没毛病,可现实却给了他狠狠一击。
为啥?因为“能力错配”。做地产的核心能力是拿地、融资、招商,是跟政府、银行打交道的To B逻辑;可做影视、主题公园,核心是IP创造、内容制作、C端用户运营,是完全不同的玩法。就像一个陆军元帅突然去指挥海战,再勇猛也摸不对规则。传奇影业后来持续亏损,文旅城投入大、回收慢,这些新业务不但没给万达“输血”,反而从地产主业里“抽血”。
更要命的是“资源失焦”。乔布斯重回苹果时,第一件事就是砍产品线,只留几个核心产品——他知道,战略不是“做什么”,而是“不做什么”。可万达呢?新业务铺得太开,每个都要花钱、要资源,最后把主业的精力也分散了。等后来想收缩的时候,发现优质资产不好卖,债务却越积越多。
这是第二个真相:战略的本质是“做对的事”,不是“把事做对”。方向错了,越努力越偏。万达不是输在执行力上,而是输在选错了转型的赛道——它试图用做地产的“大开大合”,去做需要“精耕细作”的文化产业,从一开始就拧巴了。
第三,再牛的人,也会栽在“成功惯性”里
王健林绝对是顶级的领导者:军人出身,执行力超强,能把荒地变成城市新中心,这种能力没几个人有。可这次危机,也暴露了他的“阿喀琉斯之踵”——“成功惯性”。
什么是成功惯性?就是你靠某种方法成功了,就觉得这种方法能解决所有问题。王健林靠地产赚了大钱,就觉得用地产的逻辑也能做文化、做旅游。比如做文旅城,他还是用“快周转”的思路:赶紧拿地、赶紧盖、赶紧开业,可文旅产业需要慢慢打磨IP、培养用户习惯,哪是“快”能解决的?结果就是,文旅城建好了,却没人气,收不回成本。
还有“权威陷阱”。长期站在权力顶峰,听到的赞美多、批评少,很容易陷入信息茧房。当年万达搞多元化,有没有人提醒过风险?可能有,但未必有人敢说透。一个人如果听不进不同意见,再正确的战略也可能走偏。
更关键的是“对时代的谦卑”。伟大的企业家都是“时代舞者”:马云踩准了电商,张一鸣踩准了算法。王健林也曾是城市化浪潮里的好舞者,可当音乐换成“去杠杆”“线上化”,他没能及时换舞步。疫情后,人们更爱线上消费,万达广场的线下客流减少,可万达的核心模式还是没变,这就等于在逆着时代走。
这是第三个真相:别把“过去的成功”当成“未来的通行证”。时代一直在变,你不变,就会被淘汰。王健林不是输给了竞争对手,而是输给了自己的“成功经验”——他以为昨天的方法能应对今天的问题,结果却被时代甩在了后面。
最后:我们能从王健林身上学什么?
有人说,王健林的故事是“大佬的黄昏”,可我觉得,这更像一本“商业警示录”,不管你是管理者还是普通人,都该看懂这3件事:
第一,别迷信“模式”,要敬畏“周期”。没有永远赚钱的生意,只有适应周期的人。你要做的不是赌周期,而是在周期变化前,提前调整自己。
第二,别贪多求全,要守住“能力圈”。做自己最擅长的事,比盲目扩张靠谱得多。就像万达,如果当初转型时聚焦商业地产运营,而不是盲目搞多元化,或许就不会陷入今天的困境。
第三,别被“成功”绑架,要保持“空杯心态”。过去的经验是财富,也是枷锁。你得学会定期“清空自己”,像外行一样审视自己的事业,才能发现新的机会。
王健林的限高令可能会被取消,万达也可能慢慢走出困境。但这个故事留下的教训,比他的“一个亿小目标”更有价值——在时代的洪流里,没有谁是永远的强者,只有不断调整自己、跟上节奏的人,才能走得远。
就像沃伦·本尼斯说的:“管理的本质是正确地做事,而领导的本质是做正确的事。”希望我们都能记住这句话,在自己的赛道上,选对方向,再努力奔跑。
来源:沐南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