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保成本”到“保收入”,农业保险助力端稳端牢中国饭碗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08 09:31 1

摘要:黄淮海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粮食产量占全国的1/3以上,当前,黄淮地区秋粮已进入集中收获期。然而,9月以来的持续阴雨天气不仅影响黄淮地区秋收进度,更给秋冬种带来严峻挑战。10月5日,农业农村部党组书记、部长韩俊主持召开视频调度会,调度分析近期连续阴雨天气对黄

黄淮海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粮食产量占全国的1/3以上,当前,黄淮地区秋粮已进入集中收获期。然而,9月以来的持续阴雨天气不仅影响黄淮地区秋收进度,更给秋冬种带来严峻挑战。10月5日,农业农村部党组书记、部长韩俊主持召开视频调度会,调度分析近期连续阴雨天气对黄淮地区秋收影响,部署做好秋粮抢收抢烘及秋冬种工作,要求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坚持“抢”字当头,紧盯天气变化、收种进展、重点区域和关键环节,优化调度服务,抓好抢收抢烘抢种。

会议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举措,涵盖农机精准调度、烘干能力提升、收储协调、保险保障等多个方面,还明确提出“要多措并举组织好秋粮收购收储,积极协调农业保险机构加大支持,对受灾损失尽快理赔、应赔尽赔”。这一部署,与韩俊部长在9月16日国新办发布会上有关农业保险的解读相呼应:“过去农业保险仅覆盖物化成本,一亩地绝收后农户只能获得两三百元补偿;如今,保险已从保成本逐步拓展至保收入,三大粮食作物的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现已实现全国全覆盖。”可见,农业保险作为应对灾害事故、分散农业风险、解决农民后顾之忧的重要工具,有着特殊作用和意义。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推动扩大稻谷、小麦、玉米、大豆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投保面积,健全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十四五”以来,农业农村部配合相关部门深入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积极完善补贴、价格、保险“三位一体”支持政策体系,为粮食生产提供充分兜底保障,让亿万农民种粮的信心更足、底气更硬。

回顾二十载

我国农业保险政策从试点到全球领先

农业同时遭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在农业支持保护体系中,保险居于重要的位置。随着发展水平的提高,保险不仅保自然风险,还逐步覆盖到市场风险。对粮食和重要农产品而言,农业保险的作用更加突出。

然而,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从保物化成本、保完全成本到收入保险,经历了二十多年的探索与实践。

物化成本保险,保的是种子、化肥、地膜等生产过程中的直接投入。

完全成本保险,保的是“物化成本+地租+人工投入”的生产总成本。

收入保险,保的是农民的收入,除了遭遇天灾影响收成,由于市场波动导致的“谷贱伤农”也能纳入保障范围。

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加快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选择部分产品和地区率先试点。2007年是非常关键的一年,当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各级财政对农户参加农业保险给予保费补贴”,财政部专门设立“农业保险保险费补贴”预算科目,拿出10亿元在6个省份对小麦、水稻、玉米、棉花、大豆五种作物开展补贴保费试点。

2012年11月,国务院颁布《农业保险条例》,以立法形式明确“国家支持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保险,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为农业保险发展提供坚实支撑。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探索开展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试点。

图源:新华社

2019年,财政部、农业农村部、原银保监会和林草局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2024年5月,财政部、农业农村部、金融监管总局联合发布通知,在全国全面实施稻谷、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政策,惠及更多种粮农户。

“十四五”以来,我国农业保险事业高速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这与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是分不开的。2024年,中央财政拨付农业保险保费补贴547亿元,其中超过200亿元用于支持三大主粮保险,为农业生产提供“真金白银”的坚实支撑。当前,我国农业保费总额从2004年的3.77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1521亿元,年均增长率高达35%。风险保障额度从2007年的1126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5万亿元。农业保险已覆盖全国所有省份,参保农户达1.47亿户次。

从局部试点到全国覆盖,从保成本到保收入,各部门、各地区协同构建起多层次的农业保险体系,为粮食安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坚实保障。

持续扩面增品提标

从“保基本”到“全面护航”

作为政策性农业保险体系的“奠基者”,物化成本保险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截至目前,我国三大主粮作物保险覆盖率已超70%,这一成果背后,物化成本保险的“破冰”作用功不可没。

但随着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农户对风险保障的需求不再局限于基础投入,仅覆盖直接成本难以满足种粮农民的实际需求。完全成本保险应运而生,它实现了保障的跃升,将保障额度提高至农业生产的总成本,打消农户“投入怕亏本”的顾虑,让农户敢于扩大生产、增加投入。

种植收入保险的创新更具突破性,它将保障水平从“成本”转向“收入”,可同时防范自然风险与市场风险。当农产品因价格波动、产量下降导致收入减少时,农户可以获得相应赔付,从根本上解决了“粮价跌、白忙活”的痛点。

图源:新华社

相较于传统物化成本保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在多个维度实现显著提升。

第一,风险保障更全。物化成本保险仅保基础投入,而完全成本保险涵盖当地主要自然灾害、重大病虫鼠害、意外事故、野生动物毁损等生产风险;种植收入保险则将农产品价格与产量波动导致的收入损失纳入保障,风险保障更加全面。

第二,保障水平更高。目前三大主粮物化成本保险的保障水平大约是每亩525元,各级财政承担保费的约80%,农民自缴约20%,就是农民每亩承担5.1元保费;而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的保障水平大约每亩1125元,中央财政补贴后,虽然农户自缴增至10.9元,但遇灾时,对于农户的保障水平翻了一番,叠加部分地方农业部门的额外补贴,农户基本能实现 “旱涝保收”。

第三,保障范围更广。两大高保障险种实现 “两个面向全国”:既面向全国所有种粮农户,不分经营规模;也面向全国所有种粮地域,不仅覆盖全部种粮县,还将北大荒、中储粮等有种植业务的中央单位纳入保障,确保所有种粮主体都能共享政策红利。

农业保险的扩面增品提标,不仅是数字的增长,更是对农民需求的精准回应,为农业生产注入了持久信心,构建了更加牢固的安全网。

农业保险织就

守护大国粮仓的“安全网”

保障粮食稳产增产,稳定农民收入。2022年,四川省武胜县遭遇罕见的极端干旱天气,余治平家的250亩水稻大量减产、损失惨重。受灾后,余治平第一时间联系了承保公司,按照完全成本保险理赔标准,余治平获得理赔款2.1555万元。“赔付很及时,有了这个保险,我经济上基本没受损失。”理赔款到账后,余治平感叹道。2024年,太平财产保险有限公司临沂中心支公司对山东省莒南县道口镇、岭泉镇、十字路街道的秋粮进行理赔,理赔面积达2.1万亩,累计赔款金额达328万元,主要涉及水稻、玉米、花生等作物。农业保险通过制度化、市场化的风险分散机制,将农业生产中最不确定的自然风险转化为可预期的财务成本,从根本上稳定了农户的经营预期和种粮信心。可以说,农业保险既是为粮食安全遮风挡雨的“保护伞”,又是确保广大农民深耕易耨的“定心丸”。

图源:新华社

降低生产风险,提升农业韧性。在山东省潍坊市,中国人寿财险的农险专员联合农技专家在玉米灌浆期推广“一喷多促”技术,通过卫星遥感监测27.9万亩作物长势,提前识别干旱胁迫区域,当暴风雨突袭潍坊市诸城县,预先加固的农田设施和科学的田间管理,使灾害损失降低近三成。在河南,为应对会导致小麦发芽霉变的“烂场雨”,保险公司主动投入资金协助农户抢收烘干;在北京,险企与气象部门合作研究冰雹灾害防控。为更好地提升承保理赔服务质效,更好支持防灾救灾,缩短理赔周期,做到承保、定损、理赔“三到户”,切实增强农民获得感,现代农业保险正构建一条“灾前防、灾中减、灾后赔”的全链条防线,努力将损失消弭于未然,最大化地守护农业生产成果。

促进产业升级,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传统农业保险仅覆盖自然灾害等风险,而“农业保险+”通过引入期货、金融等多元化手段,可有效管理价格波动、订单履约等新风险,形成全方位保障体系。中原农险创新的“农业保险+”模式,针对无产业基础的村庄,推出“村集体+农业社会化服务+保险信贷”组合,让零散土地通过托管实现规模经营。对已有产业基础的村庄构建“产业项目+融资增信+保险保障+龙头企业”链条。2024年累计为63个县707个村集体设计专属服务方案,覆盖约71万农户,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约4690万元。特色农业的发展同样受益于保险赋能。针对北京平谷的大桃产业,安华农险北京分公司不仅开发出“桃李气象指数保险”,更将直播间搬进果园。保险保障生产风险,电商打开市场销路,这种“双轮驱动”使平谷大桃产值三年增长40%。

在这次与时间赛跑的抗灾保粮攻坚战中,针对因灾导致的农作物减产绝收问题,河南省周口市相关部门积极对接农业保险企业,拿出1亿元专项理赔资金,成立多个工作小组展开兑付理赔工作,当前已全面启动农作物定损工作,即将进入理赔兑付阶段,切实减轻受灾农户经济损失;10月4日上午,安徽省濉溪县农业农村局、县调查队、国元保险已分组前往各镇指导排涝保产、保险理赔工作。保险兜住“民生底”,农业保险在助力端稳端牢中国饭碗上正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