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的英国街头,越来越多挂着“BYD”标识的电动车驶过——比亚迪海豚在伦敦的通勤车流里穿梭,海狮7停满曼彻斯特的商场停车场,宋PLUS DM-i成了利物浦家庭用户的新选择。这一月,比亚迪在英国卖出11271辆车,同比暴涨880%,把英国推上其“海外第
2025年9月的英国街头,越来越多挂着“BYD”标识的电动车驶过——比亚迪海豚在伦敦的通勤车流里穿梭,海狮7停满曼彻斯特的商场停车场,宋PLUS DM-i成了利物浦家庭用户的新选择。这一月,比亚迪在英国卖出11271辆车,同比暴涨880%,把英国推上其“海外第一大市场”的宝座。
更耐人寻味的是,这份成绩单是在“补贴排除”“关税威胁”的双重围剿下拿到的:英国重启电动车购车补贴,却明确把中国车企拒之门外;欧盟还在酝酿对中国电动车加征关税,特斯拉在欧洲销量同比下滑36%。比亚迪凭什么在“包围圈”里逆势狂飙?当全球交付量首现同比下滑时,欧洲市场又为何成了它的“强心针”?
880%增速的密码:性价比戳中英国人的“钱包痛点”
比亚迪在英国的爆发,不是偶然,而是精准踩中了当地市场的“需求缺口”——消费者想要“买得起的好电动车”,而比亚迪刚好把这点做到了极致。
先看价格这张“王牌”。在英国,比亚迪海豚起售价2.6万英镑(约合24.5万元人民币),这个价格是什么概念?比特斯拉Model 3的4万英镑便宜35%,和大众ID.3的3.2万英镑相比,也低了近20%。要知道,2025年英国通胀率仍维持在3%以上,家庭购车预算普遍收紧,比亚迪的“亲民价”直接戳中了中端市场的痛点。英国汽车媒体《Auto Express》做过一次对比测试:同样续航400公里的电动车,比亚迪海豚每公里使用成本仅0.03英镑,比同价位的标致e-208低12%,“省钱”成了英国消费者选择它的核心理由。
再看产品的“本土化适配”。比亚迪没把国内车型直接“搬”到英国,而是做了针对性调整:海豚优化了底盘悬挂,适应英国多石子路的路况;海狮7增加了右舵版的人机交互逻辑,方向盘左侧的按键布局更符合当地人使用习惯;宋PLUS DM-i则根据英国充电桩分布,强化了快充功能,从30%充至80%仅需28分钟。这些细节让英国消费者觉得“这车是为我们造的”,而非简单的“进口货”。
渠道布局也跟上了节奏。2024年之前,比亚迪在英国只有不到20家经销商,2025年一口气扩到58家,覆盖伦敦、伯明翰、爱丁堡等主要城市,还在曼彻斯特开了首家“体验中心”,消费者可以近距离感受车型细节,甚至预约上门试驾。这种“线下渗透”策略见效明显:有调查显示,去过比亚迪体验中心的消费者,下单转化率比线上咨询高40%。
更关键的是“全产业链成本控制”。比亚迪的刀片电池、e平台3.0都是自主研发,从电池到电机再到电控,全链条自控让成本比依赖外部供应商的车企低15%-20%。今年9月,比亚迪在英国的电池工厂正式投产,虽然目前主要供应电动巴士,但未来计划为乘用车配套,届时本地采购率提升,成本还能再降5%。这种“成本优势+本土化生产”的组合,让比亚迪在没有补贴的情况下,依然能保持价格竞争力。
欧洲市场的“比亚迪时刻”:逆势增长碾压特斯拉
英国市场的爆发,只是比亚迪在欧洲“攻城略地”的一个缩影。2025年1-8月,比亚迪在欧洲的总销量同比暴涨200%,反观特斯拉,同期销量下滑超36%,大众、宝马等欧洲本土品牌的电动车销量增速也仅维持在15%-20%。比亚迪凭什么在欧洲市场“弯道超车”?
首先是“产品矩阵精准覆盖”。比亚迪在欧洲推出的车型,刚好填补了市场空白:海豚主打城市通勤,瞄准年轻用户;海狮7定位中型SUV,争夺家庭用户;宋PLUS DM-i则针对充电设施不完善的郊区,用“可油可电”解决里程焦虑。这种“全场景覆盖”策略,比特斯拉只靠Model 3、Model Y打天下更灵活。以德国市场为例,2025年上半年,比亚迪宋PLUS DM-i卖出1.2万辆,成为最畅销的插混SUV,而特斯拉Model Y的插混版因价格过高(起售价4.8万欧元),半年仅卖了3000多辆。
其次是“政策应对灵活”。面对欧盟可能出台的关税政策,比亚迪早早就布局“本地化生产”:在匈牙利的电动车工厂2024年底投产,年产能15万辆,生产的海狮7直接供应中东欧市场;与法国汽车制造商PSA集团合作,利用其现有生产线组装比亚迪车型,规避“原产地规则”限制。这种“提前布局”让比亚迪在关税传闻中稳坐钓鱼台,而特斯拉因主要依赖中国出口欧洲,2025年上半年在欧盟市场的份额从12%跌到8%。
还有“品牌形象的快速提升”。过去欧洲消费者对中国电动车的印象是“低价低质”,比亚迪通过参加巴黎车展、法兰克福车展,展示刀片电池的安全性能、CTB车身电池一体化技术,逐渐扭转了这种认知。今年6月,比亚迪海豚在欧洲NCAP碰撞测试中拿到五星成绩,安全评分甚至超过宝马i3;8月,海狮7入选“欧洲年度车”候选名单,成为首个进入该榜单的中国电动车。这些“背书”让欧洲消费者开始认可比亚迪的“技术实力”,而非仅仅看价格。
特斯拉的“失速”也给了比亚迪机会。2025年特斯拉忙着推进4680电池量产,Model 3、Model Y的改款延迟,产品新鲜感不足;同时,特斯拉为了降低成本,削减了部分配置,比如取消后排USB接口、简化内饰,引发消费者不满。反观比亚迪,不断推出新技术,比如海狮7搭载的“云辇-C”底盘系统,能根据路况自动调节悬挂硬度,提升舒适性,这种“技术迭代速度”让特斯拉望尘莫及。
全球交付承压的“另一面”:海外市场成新增长引擎
就在比亚迪在欧洲市场高歌猛进时,一个消息引发关注:2025年以来,比亚迪全球交付量首次出现年度同比下降,降幅近6%,全年销售目标从550万辆下调至460万辆。为什么会出现“海外涨、全球跌”的反差?
核心原因是“国内市场竞争加剧”。2025年中国电动车市场进入“价格战2.0”,蔚来、小鹏、理想纷纷推出20万-30万元价位的车型,华为问界更是凭借智能座舱、自动驾驶技术抢占市场份额。比亚迪国内销量虽然仍居第一,但增速从2024年的30%放缓至2025年的5%,部分低端车型(如元Pro)因缺乏智能配置,销量同比下滑15%。国内市场的“增长瓶颈”,让比亚迪不得不把更多精力转向海外。
海外市场的“增量”刚好弥补了国内的“减量”。2025年1-9月,比亚迪海外销量突破80万辆,同比增长180%,占总销量的比例从2024年的12%提升至25%。除了英国、欧洲,比亚迪在东南亚、拉美市场也表现亮眼:在泰国,比亚迪海豚月销量突破5000辆,成最畅销电动车;在巴西,比亚迪宋PLUS DM-i拿下插混车型销量冠军,市场份额达18%。这些海外市场的爆发,让比亚迪在全球交付承压的情况下,依然能保持相对稳定的业绩。
不过,海外扩张也面临挑战。首先是“品牌认知度仍需提升”,在北美、中东等市场,比亚迪的知名度远低于特斯拉、宝马;其次是“供应链本地化难度大”,部分国家的零部件供应商体系不完善,导致本地化生产进度滞后;最后是“贸易壁垒风险”,除了欧盟,美国也在考虑对中国电动车加征关税,比亚迪进军北美市场的计划被迫推迟。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比亚迪正在加速“全球化布局”:计划在墨西哥建厂,辐射北美市场;与沙特阿拉伯的主权基金合作,在中东建设电动车研发中心;加大在海外的品牌营销投入,聘请欧洲知名球星担任形象大使。比亚迪总裁王传福在近期的财报会议上表示:“海外市场是比亚迪未来5年的核心增长点,我们要从‘中国的比亚迪’变成‘世界的比亚迪’。”
结语:中国电动车的“出海进化论”
比亚迪在英国的880%增速,不仅是一个企业的业绩亮点,更是中国电动车“出海进化论”的缩影。从早期的“低价走量”,到如今的“技术出海”“品牌出海”,中国车企正在改变全球汽车产业的格局。
过去,中国电动车出海靠的是“成本优势”;现在,靠的是“技术优势+本土化能力”。比亚迪的刀片电池、CTB技术,宁德时代的麒麟电池,华为的智能驾驶系统,这些核心技术让中国电动车在全球市场有了“话语权”;而本地化生产、产品适配、渠道布局,则让中国车企能更好地融入当地市场,避开贸易壁垒。
当然,挑战依然存在,贸易保护主义、品牌认知度、供应链本地化,都是需要跨越的门槛。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电动车已经从“追随者”变成了“引领者”,比亚迪在欧洲的逆势增长就是最好的证明。
未来,随着技术持续迭代、全球化布局不断深化,中国电动车必将在全球市场占据更重要的位置。而比亚迪的故事,只是一个开始——更多中国车企正在加速出海,一场由中国品牌主导的全球汽车产业变革,已经拉开序幕。
来源:智能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