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上周蹲在农科院大棚,眼看两盘水稻,一盆正常光,一盆弱光,七天差距拉到半个手掌。
“光一照,苗就蹿”,你以为只是老话?
现在科学家把这句话拆成了分子式,连K65位点都给你标得明明白白。
我上周蹲在农科院大棚,眼看两盘水稻,一盆正常光,一盆弱光,七天差距拉到半个手掌。
研究员甩给我一张电泳图,说差别就在HDT2把phyA的“小尾巴”乙酰化剪掉,光开关啪嗒一声合上,苗子就知道该拼命长。
简单粗暴,跟拆快递一样。
别急着“哦”,这操作不是实验室玩具。
荷兰人已经把这套搬进温室,番茄秧直接少熬五天,电费省一成,老板笑得比番茄还红。
国内更野,山东一个育苗厂连夜改装LED条,带着编辑过的水稻苗,在雾霾天照样绿油油,工人说“像给秧戴了夜视仪”。
有人担心转基因?
别急,CRISPR版只是让植物自带的手速更快,没塞外源基因,监管表上写的还是“常规育种”,出口不卡关。
日本团队更鸡贼,他们没动DNA,拿光配方和化学小分子配合,大豆密植地里亩产抬了8%,专利申请书厚得像字典,核心只有一句话:让phyA自己脱乙酰,比任何转录因子都听话。
最扎心的是成本。
一套可调LED补光系统,去年报价三万二,今年国产芯片把价格打到九千八,寿命还多两年。
算笔账,一亩大棚春茬抢出五天,就能多收一茬速生叶菜,净赚四千出头,设备钱一季就回本。
农民不跟你谈“表观遗传”,他只看红彤彤的钞票,现在连村口卖农资的老王都能给你科普“去乙酰化=多赚钱”。
我临走前,博士生塞给我一管拟南芥种子,说回家用台灯照照,七天后能看到“光开关”现场直播。
我照做,第三天早上,小苗齐刷刷抬头,像听我指挥。
那一刻我突然懂了,所谓前沿科技,不过是把植物亿万年练会的生存技巧,翻译成我们能拧的旋钮。
光还是那个光,苗还是那棵苗,只是有人先一步摸到了暗处的门把手。
来源:一丝不苟饼干T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