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镜头里,许健华端出一盆自己公司做的无糖月饼,笑得像刚开张的小老板——事实也是。
“中秋你回家吗?
”
这句话上周在群里一甩,瞬间冷场。
有人加班,有人堵高速,还有人干脆把爸妈接来城里点外卖。
团圆照里,月饼摆得再圆,也遮不住一个事实:
我们越来越擅长“云尽孝”,却忘了厨房里的油烟味才是节日本体。
谢浩男把妈妈接回家那天,直播间同时在线 80 万人。
镜头里,许健华端出一盆自己公司做的无糖月饼,笑得像刚开张的小老板——事实也是。
开业 30 天,她靠卖粗粮饼干和紫苏酱把营业额干到 500 万,三家连锁超市抢着上架。
弹幕刷得飞起:
“阿姨还缺女儿吗?
会打包的那种。
”
没人提谢岳,他全程在厨房剥蒜,背影比热搜还安静。
同一晚,海军在老家地里拍了个夜景:
头灯一亮,像给玉米地开了演唱会。
他白天帮妈收了 2 吨玉米,手上全是倒刺,拍照时故意把裂口怼到镜头前。
配文只有一句——“我妈说,疼就吹吹,别装”。
这条动态被村里公众号转走,第二天镇里给他妈发了“乡村振兴示范企业”牌子。
50 多户邻居跟着卖杂粮,平均每户多挣了 4300 块。
海军妈没空高兴,凌晨四点还在仓库里搬箱子,嘴里念叨:
“儿子后天回部队,能多拉一车是一车。
”
两件事挂在一起看,像把镜子掰成两半:
一半在城里直播,一半在地里直播;
一边用销售额证明“我很好”,一边用玉米地证明“我回来了”。
网友在话题底下排队许愿:
“明年能不能不加班,回家收一次稻子?
”
点赞最高的回复很丧:
“老板不给批假,稻子又不是我 KPI。
”
心理学家跑出来补刀:
“错位团圆”已成标配,建议每个家庭设“强制家庭日”。
评论区立刻有人甩图:
去年公司把团建日定在中秋,大家在拓展基地吃月饼,爸妈被拉进视频会议,一起云赏月。
场面温馨得诡异。
说回谢浩男。
直播结束,他把剩下的月饼打包寄给粉丝,盒子印着一句话:
“吃完记得把盒子还给妈妈,她还要装咸菜。
”
一句话,把 500 万的生意瞬间拉回厨房本位。
有人看懂,说那是提醒:
不管卖多少粗粮饼干,最后还得回家吃顿剩饭,才算过完节。
海军临走那晚,把倒刺撕了,拍了张血印子发小群:
“谁再说当兵的不接地气,把这图甩他脸上。
”
五分钟后,他妈语音追来:
“别瞎嘚瑟,地里还有两垄花生,你爸腰疼,你挑时间回来挖。
”
语音背景是拖拉机突突响,像给团圆下了一道催命符。
两个故事看完,你会发现:
中秋回不回家,从来不取决于高速堵不堵,机票贵不贵,
只取决于你敢不敢把“我很忙”三个字咽回去。
谢浩男妈的第二家线下店下个月开业,海军妈的花生十月底熟。
时间都给好了,就差你把手头的 PPT 合上。
要是实在走不开,至少今晚给爸妈打个电话,
别发 5.20 的红包,
问一句:
“咱家厨房还有空坛子吗?
我想寄点咸菜。
”
这句话比任何热搜都值钱。
来源:好学小红花HaiRP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