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马斯突袭两周年,即将放下武器,中国以色列关系迎来转机?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07 23:30 1

摘要:2025年10月7日,中东大地再次被血色记忆笼罩。两年前的这一天,巴勒斯坦哈马斯武装对以色列发动代号“阿克萨洪水”的突袭,造成1200余人死亡、200多人被绑架。

2025年10月7日,中东大地再次被血色记忆笼罩。两年前的这一天,巴勒斯坦哈马斯武装对以色列发动代号“阿克萨洪水”的突袭,造成1200余人死亡、200多人被绑架。

这场震惊世界的袭击不仅点燃了加沙战火,也让中国与以色列的关系陷入历史罕见的低潮。如今两周年之际,随着停火谈判进入关键阶段,中以关系是否能借和平曙光迎来转机?

加沙战争:中以关系的“裂痕催化剂”

加沙战争的持续发酵,成为中以关系的最大考验。中国始终秉持客观公正立场,多次在联合国安理会呼吁停火止战、保护平民。2025年8月25日,以色列对加沙南部纳赛尔医院发动三次袭击,导致包括医务人员和记者在内的22人死亡。

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耿爽在安理会痛斥这一行为,强调“加沙早已成为人间炼狱,200万民众深陷人为灾难”,并敦促以色列立即停止军事行动。这种立场与以色列的军事策略形成鲜明对比,引发以方不满。

2025年9月15日,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罕见公开指责中国“通过社交媒体进行信息围堵”,将国际社会对加沙人道危机的批评归咎于中国。这一言论严重伤害了中以互信基础,中国驻以色列使馆迅速回应,称相关说法“毫无事实依据”,并强调中方始终致力于劝和促谈。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双方对冲突性质的认知差异:中国主张通过“两国方案”解决巴以问题,认为巴勒斯坦的独立权利不应被忽视;而以色列将哈马斯定义为“恐怖组织”,坚持以军事手段根除威胁。

这种立场对立让中以在多边场合多次交锋,2025年3月联合国安理会关于加沙停火的表决中,两国再次站在不同阵营。

停火曙光:关系缓和的“关键节点”

尽管矛盾尖锐,但加沙局势的微妙变化正在创造修复关系的契机。2025年1月15日,以色列与哈马斯达成临时停火协议,释放部分被扣押人员。

中国中东问题特使翟隽随即访问以色列,与以方就停火执行、人道援助等议题深入交换意见。以方明确表示“发展对华关系是既定政策”,并强调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为双边关系注入稳定剂。

经济合作成为关系回暖的重要纽带。2025年1-6月,中以双边贸易额达151.47亿美元,延续了2024年227亿美元的增长势头。厦门与以色列合作建立的传感器产业孵化基地正式运营,吸引近20家以色列科技企业入驻。

这种“政冷经热”的现象,反映出双方民间合作的韧性。文化交流也在悄然破冰:2025年9月10日,中国驻以色列使馆举办国庆76周年招待会,以色列文化和体育部长佐哈尔率政府代表团出席,重申“铭记中国在二战期间庇护犹太难民的历史”。

这种跨越历史的情感共鸣,为两国关系修复提供了人文支撑。

结构性矛盾:和平后的“潜在挑战”

然而,停火不等于和解,中以关系仍面临多重挑战。首先是战略互信赤字:以色列对中国在中东的影响力扩张保持警惕,2025年9月以未来党议员托波洛夫斯基窜访台湾,公然挑战一个中国原则,引发中方强烈抗议。

这种政治试探显示,两国在核心利益问题上的摩擦可能长期存在。

其次是地区格局的复杂性:伊朗在中东的扩张加剧了以色列的安全焦虑,而中国与伊朗的正常经贸合作被以方过度解读。

2025年6月,以色列以“伊朗威胁”为由,要求美国加入对伊军事行动,并暗示中国可能为伊朗提供技术支持。这种将中国卷入地区对抗的企图,成为中以关系的潜在雷区。

再者是国际舆论的博弈:以色列试图通过“信息战”塑造国际话语权,2025年10月以军在加沙的军事行动仍在持续,导致70名平民死亡。中国在社交媒体上对人道危机的关注,被以方曲解为“选择性正义”。这种认知差异可能随着冲突反复而进一步放大。

未来展望:破局需“新范式”

中以关系的修复需要超越短期利益考量,构建新型互动框架。其一,建立危机沟通机制:双方可借鉴中美“热线”模式,就地区热点问题定期交换意见,避免误判升级。

2025年1月翟隽特使访以期间,双方已就建立中东事务磋商机制达成初步共识,这是重要一步。

其二,深化非传统安全合作:在人工智能、网络安全等领域,中以互补性显著。百度投资以色列风投公司Carmel Ventures,阿里巴巴收购以色列AR技术企业Lumus,这些成功案例证明,技术合作可以成为关系升级的突破口。

其三,推动多边对话进程:中国可联合埃及、约旦等阿拉伯国家,发起“中东安全倡议”,邀请以色列参与,通过多边平台平衡各方利益。2025年7月,中国成功促成14个巴勒斯坦派别签署《北京宣言》,为地区和解提供了范本。

结语

哈马斯突袭两周年之际,加沙的硝烟尚未散尽,中以关系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停火谈判的推进为关系缓和创造了条件,但结构性矛盾仍需系统性解决方案。

对于中国而言,既要坚持公正立场,又要拓展务实合作;对于以色列而言,需摒弃零和思维,正视中国在中东的建设性作用。唯有如此,才能在这片动荡的土地上,培育出超越冲突的和平之花。

信息来源:

界面新闻:巴以冲突满两周年之际,哈马斯对特朗普“20点计划”提出了条件

人民日报:中方回应内塔尼亚胡涉华言论:感到震惊,坚决反对

来源:议史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