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国庆中秋双节叠加,8天长假让A股迎来阶段性停牌休整,而外围市场在此期间的动态与国内市场的内在逻辑交织,为节后A股走势埋下诸多伏笔。从市场信号来看,当前既有外围强势上涨带来的传导效应,也有国内板块轮动孕育的结构性机遇,但经济下行与就业压力下的风险同样不容忽视,理
国庆中秋双节叠加,8天长假让A股迎来阶段性停牌休整,而外围市场在此期间的动态与国内市场的内在逻辑交织,为节后A股走势埋下诸多伏笔。从市场信号来看,当前既有外围强势上涨带来的传导效应,也有国内板块轮动孕育的结构性机遇,但经济下行与就业压力下的风险同样不容忽视,理性把握机遇、管控风险,应成为投资者节后操作的核心准则。
第一,外围市场的“假期行情”尤为亮眼,成为支撑节后A股情绪的重要利好。长假期间,美国三大指数均突破前期高点,创下历史新高后维持高位震荡,作为全球资本市场的核心风向标,其强势表现不仅释放出全球流动性与经济预期的积极信号,也为A股节后开盘营造了宽松的外部环境。与此同时,与A股关联度极高的香港股市同步走高,进一步强化了外围市场的正向传导效应,有望缓解A股此前的情绪压力。
第二,大宗商品市场同样迎来突破,黄金价格攀升至近期历史新高,每盎司接近4000美元关口。黄金作为传统避险与抗通胀资产,其价格上涨不仅反映出市场对全球经济不确定性的对冲需求,更直接带动了金属类、稀缺资源类板块的联动上涨。过往经验显示,外围市场常借助A股长假窗口完成趋势突破,此次多市场共振,虽曾被担忧有“边缘化A股”的倾向,但从另一角度看,也为A股相关板块节后补涨提供了明确方向,资源类板块或成为节后市场的首批发力点。
第三,聚焦国内A股,内部板块轮动的逻辑已逐渐清晰,结构性机遇集中显现。节前,科技板块率先崛起,涨幅远超同期指数,部分细分领域涨幅突破20%,成为拉动市场活力的核心引擎,其强势表现不仅体现出市场对科技自主、产业升级的长期预期,也为市场奠定了“成长主线”的基调。而前期作为市场“压舱石”的银行板块,自6月拉升后进入回调周期,两个月内平均回调幅度介于18%-22%,充分释放了估值压力,随着回调到位,银行板块的估值优势逐渐凸显,有望成为节后A股进一步上涨的“支撑力量”。
第四,券商板块则更具“冲关潜力”,多重利好叠加使其成为节后市场的“人气候选”。长假期间,中国证监会批准日本券商进入A股市场,这一举措虽带来行业竞争压力,但也倒逼国内券商加速优化业务结构、提升服务能力,形成“外在压力催生内在动力”的格局。从业绩逻辑来看,券商板块的盈利支撑同样扎实:2025年8月底,国内交易印花税同比增长81.7%,而交易印花税与券商经纪业务直接挂钩,这一数据侧面印证了券商经纪业务的营收增长;同时,两融余额突破2.4万亿,创下历史新高,较此前1.8万亿的平均水平大幅提升,利差收益的增加进一步增厚券商盈利;此外,随着资本市场生态改善,券商自营业务的经营环境持续优化,收益稳定性有望增强,多重利好共振下,券商板块作为“市场人气龙头”,具备带领指数冲关的能力。
第五,在机遇之外,市场潜藏的风险同样需要投资者高度警惕,而经济下行压力与就业形势的变化,正是当前最核心的风险变量。节前,“企业减人增效”的信号逐渐增多,部分行业企业通过优化人员结构降低成本,就连上海地铁这类大型公共服务企业也传出减少2000名职工的消息,这些信号直观反映出当前就业市场的严峻形势。就业是经济的“晴雨表”,就业压力背后,是经济下行周期中企业经营活力的阶段性承压,这种压力虽未直接传导至资本市场,但长期来看,将影响居民收入预期与消费能力,进而对市场需求与企业盈利形成间接制约,也为A股走势增添了不确定性。
鉴于以上分析,节后投资者的操作更需坚守“理性”原则,避免陷入“盲目乐观”或“过度恐慌”的误区。首先,需明确“不把所有资金投入股市”的底线,当前市场虽有机遇,但风险并未消除,将资金过度集中于股市,一旦市场出现超预期波动,极易造成重大损失;其次,应避免“以股市改善生活”的功利性预期,股市投资的核心是分享经济与企业成长的红利,而非短期投机获利,尤其在经济下行周期,更需降低收益预期,以“长期配置”思维替代“短期博弈”心态;最后,在板块选择上,可重点关注资源类、券商类等利好明确的板块,同时兼顾科技板块的长期成长价值,但需避免追涨杀跌,结合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制定持仓计划。
来源:时刚军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