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孔子攥着刻满甲骨文的龟壳,望着考场电子屏上的“人脸识别失败”提示,额角渗出了冷汗。
“老师,请出示准考证和个人证件。”
孔子攥着刻满甲骨文的龟壳,望着考场电子屏上的“人脸识别失败”提示,额角渗出了冷汗。
这是2024年某省教师编制考场,这位穿越2500年的教师祖师爷,正经历一场现实版“教师应聘”。
当他的“曲阜私塾肄业”学历输入学信网,系统弹出一行红字:“该院校未在教育部备案”。
经历过考编落榜的人,终于能读懂了孔子那句“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无奈。
当教育内卷到连至圣先师都无立足之地,这个荒诞的现实,何尝不是给教育界的一记警钟?
一
体制内生存:圣人遭遇“学历打假”
老实说,在当今的教师招聘系统里,孔子的简历,估计连机器初筛都通不过。
某著名中学人事科张主任直言:“现在92.7%的岗位要求本科起步,他那‘鲁国大司寇’的任职经历,系统根本识别不了。”
搞笑的是,他苦心钻研的周朝礼乐专业,在学科目录里完全“查无此专业”。去年某市出现过实例,一位报考语文教师的考生,只因专业名称里带“文秘”二字,就被判定为“专业不符”。
试教现场更是“名场面”频出:孔子用雅言吟诵《论语》,测评人员却判定“方言口音过重,普通话未达二乙标准”。
笔试时,他对“启发式教学”的独到见解,被标上“超纲答案,不予计分”。
更懵圈的是面试环节,当被问及“如何处理上课睡觉的学生”,他坦言“朽木不可雕也”,讥讽学生?直接触碰师德底线,当场被取消资格。
二
职称晋升:科研KPI下的“学术难民”
就算侥幸入职,孔子在职称评审的路上,也会寸步难行。
同事老王苦笑:“我现在评职称,花在写科研材料的时间,比备课多出三倍。”
这话放在孔子身上更贴切。如今评高等职称,至少要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就连继续教育都要求刷满90学时。
反观孔子的“学术成果”——
《论语》是学生们的谈话汇编,既没有CN刊号,也不符合“实证研究”的学术规范。
他周游列国的教育实践,在评审评委眼中是“缺乏量化数据支撑”。
他散养学生,担任班主任年限肯定不足。
更别提他手写教案、拒绝使用智慧课堂,光是“教学创新达标率不达标”这一条,就能让他的晋升之路完全堵止。
三
绝地反击:成为现象级教育大咖
体制内屡屡碰壁,孔子却在网络时代迎来转机。
他在抖音开设的《论语职场课》单条视频播放量破4亿,一句“不迁怒,不贰过”被网友改编成职场生存指南。
知识付费平台上,标价999元的《春秋智慧课》吸引10万人订阅,线下“六艺研学营”更是开出18万一年的天价,家长们凌晨三点蹲守抢名额。
在《奇葩说》的舞台上,孔子当着名校教授的面质问:“你们把‘温故而知新’教成了刷题,这难道不是本末倒置?”这番话瞬间登上热搜,引发1.2亿次讨论。
有网友调侃:“孔子的打赏收入,抵得上300个编制教师的年薪。”
四
滑稽剧本:四种人生选择的孔子
1. 体制边缘人:被教育部门聘为“传统文化顾问”,实则只能在宣传片里念几句台词。
2. 资本新贵:创办“子曰教育集团”,凭借招牌效应估值百亿。
3. 顶流网红:B站知识区一哥,单条商业合作报价七位数。
4. 佛系隐者:回曲阜老家开民宿,招牌上写着“有教无类,房价除外”。
互动投票:如果孔子一定选一条路,你会建议他:
A. 考公上岸 B. 直播带货 C. 教育创业 D. 回春秋躺平
五
教育的千年之问
当某著名中学用条条框框的指标给教师打分,当“家校共育”异化为家长批改作业,孔子那句“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突然直击人心。
我们一面将孔子供上神坛,一面用标准化的标尺,将每个教育者驯化成流水线工人。
讽刺的是,教育部门年年强调“因材施教”,考核表上却是一条条没有温度的量化指标。
课堂里背诵着“有教无类”,现实中却用学历门槛将无数人才拒之门外。
或许,真正的教育,从来不在职称评审表里,而在“暮春者,春服既成”的师生同游中,在那些被忽视的平凡故事里。
这个时代可笑的行为艺术是——
我们把孔子写成教材里的图腾,却告诉所有老师:不许学他!
互动话题:
你觉得当今教育容得下孔子吗?
作者声明:本文基于2024年相关教育政策虚构创作,如有雷同,纯属幻觉。
欢迎转发讨论,教育需要更多声音,而不是更多沉默。
来源:小李滔滔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