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国庆档唯一的动画大片,《三国的星空第一部》是有野心的,改编自超级大IP,已规划成系列电影,上映后,获得了略有争议的评价,主要集中在定位上。目前豆瓣评分7.3分,在一众新片中处于中位。
由易中天担任编剧和监制的国庆档动画电影《三国的星空第一部》10月1日上映。截至目前,该片上映7天,累计票房超6800万,在国庆档新片中排名第五位。
作为国庆档唯一的动画大片,《三国的星空第一部》是有野心的,改编自超级大IP,已规划成系列电影,上映后,获得了略有争议的评价,主要集中在定位上。目前豆瓣评分7.3分,在一众新片中处于中位。
该片在历史考究的细节上死磕,易中天表示,改编主要来自《三国志》和《后汉书》,“拍出的是一个接近历史形象的文学形象”。
影片参考了来自国内外一百三十家博物馆、研究院、遗址的馆藏文物,曾跨越河南、河北、陕西、湖南、湖北、江苏、安徽、上海等地进行六次实地采风。在片尾,片中亮相的文物一一给出具体的实物介绍。
据介绍,为还原汉代真实场景,团队坚持“汉代没有的东西绝不出现在画面中”,例如片中骑马将士无马镫的细节,正是基于“马镫在东汉末年尚未普及”的考古结论。这一原则甚至延伸到器物设计:袁绍“四州美食宴”中的青铜器皿,均参考了河北博物院馆藏文物;官渡之战的霹雳车、圆阵等战术,则复刻了《武经总要》中的军事图谱;
用于冰酒的铜鉴缶出自于湖北省博物馆馆藏曾侯乙铜鉴缶,它由外部的鉴、鉴内置的缶组成,是中国最早的“冰箱”。在鉴的内部放上缶,中间的空隙放上冰块,可在祭祀和宴飨时冰镇酒。“以古为鉴”“击缶而歌”等成语亦由此衍生而来;
曹操所穿的“玄铁鳞甲”有超过2000片甲片编缀而成,参考了汉代铁甲形制,黑色主调符合历史记载,甲片编缀方式也有文物依据。虽然甲片形制融合了不同时期特点,有适度的艺术化处理,但是甲片叠压方式、编缀的红绳外露等核心元素和细节都非常严谨,经得起推敲。
但是,历史的厚重感却与剧情产生较大参次,一部历史题材的动画有着日漫式的热血主人公,曹操不太像我们熟悉的历史书中的乱世枭雄形象,更像是个满腔热血的动漫男主。主创像是在做一个平衡,既想要成年人看不出破绽,又想小朋友觉得好看。
这与近年包括《哪吒》《浪浪山小妖怪》《长安三万里》等热门动画其实有着相似的定位,希望成年人看“复杂”,小朋友看“爽”。
但《三国的星空第一部》与《哪吒2》《长安三万里》的视觉冲击力存在差距,小朋友觉得晦涩难懂,画面的冲击力也不够。
技术上,比起器物的细节,人物的塑造就略显“粗糙”,被吐槽人物建模缺乏识别度,“AI感太强”,据悉,影片的确采用自研AI工具完成约40%的视觉制作。
节奏上“又长又散”,观众很难在前半小时抓住主线动机,只能被动等待“关键战役”出现,导致前期剧情靠对白推进,人物成长略显跳跃。
比如,为了塑造曹操的形象,片方特意给他加了一只叫“麦子”的小狗,说这一形象是对历史细节的考据。但有网友吐槽,这种处理完全偏离了历史上曹操的复杂形象。 还有部分观众指出,吕伯奢案被直接忽略。那个多疑、残忍的枭雄变成了充满温情的理想主义者,反而失去了人物原本的魅力。
重头戏官渡之战的呈现显得敷衍。有观众点出,作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电影里却拍得像过家家,曹操决策轻松,许攸投诚顺利,火烧乌巢易如反掌。片方还宣称孩子看完能讲出战术逻辑,实现历史知识“无痛入脑”,可这种剥离了残酷性和不确定性的战争,根本无法展现历史的厚重。
该片主力仍然是家庭观影,目前AI预测最终票房1.01亿,显然这个票房与预期不符。
不过由此也能看出,历史改编不易,最终要在“尊重历史”和“大胆想象”之间找到让多数观众满意的平衡点太难。
来源:Yang61847谈历史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