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件件革命文物,无声讲述着“红色政权是怎么来的、新中国是怎么来的、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革命文物是历史脚步的最好见证,是历史教科书,都承载着前辈们的光辉历程和奋斗足迹,是先辈留下丰厚的党史资源和宝贵的精神财富。让革命文物“活”起来,引出故事,映出其伟大精
编者按:
一件件革命文物,无声讲述着“红色政权是怎么来的、新中国是怎么来的、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革命文物是历史脚步的最好见证,是历史教科书,都承载着前辈们的光辉历程和奋斗足迹,是先辈留下丰厚的党史资源和宝贵的精神财富。让革命文物“活”起来,引出故事,映出其伟大精神,用以滋养我们的心灵,激励我们永向前进。
扶眉战役革命文物特刊 | 陈崐烈士简介和《临江仙.忆战友》诗篇
文\侯省彦
在扶眉战役史料展示馆里珍藏着第一师一团政治处干部股股长张哲岚的一份陈崐烈士简介和《临江仙.忆战友》的诗篇原迹。
陈崐(1923-1949),河南省禹州人。从小参加革命,1943年赴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44年从抗大毕业后,分配到军队工作,多次参加战斗,立功受奖。1949年7月11日,在扶眉战役余家坡战斗二郎庙村陈崐 阵地上,光荣牺牲。
在扶眉战役纪念馆的档案中,陈崐烈士登记表中只有姓名为“陈昆”、部队番号、牺牲地点,再无其他信息。
作者踏上寻找烈士有效信息的征程,历经千辛万苦,多方寻找,于1999年夏天在兰州军区干休所找到了当年第一师一团政治处干部股股长张哲岚。他回忆道:“根据侦察得来的情报,哑柏镇西南——任家城村(余家坡)扼守着国民党第二十四师的一个加强营。村里的土城内关押着三十多名余家坡地区的革命群众,敌人凭借村北的悬崖陡坡与村东西两侧的沟壑等天然险要地形和又厚又高的土城墙,企图顽抗,并在沟口要道构筑明碉暗堡等坚固工事,封锁了仅可攀登进城的两条小路,并在小路上设鹿砦、筑石墙等障碍物。敌人盘踞在城堡内,密布火力,居高临下,与青化镇、哑柏镇的敌军以火力遥相呼应,守护着塬上的第二十四师师部,企图垂死挣扎。
1949年7月11日下午3时,在任家城东北方向的二廊庙村,在村头的麦场上安装好山炮,准备战斗,目标是攻打盘踞在任家城敌二十四师的一个加强营。战斗开始后,我第一营副教导员陈崐(昆)一边作战,一边指挥战斗,一颗颗炮弹准确地在敌群中开花,但敌人工事坚固,又居高临下,战斗非常艰苦。这时,敌人的炮弹片飞到陈副教导员身上,他没有倒下,继续指挥战斗,但由于流血过多,抢救无效,这位年轻的指挥员壮烈牺牲。部队及时通知了家属,将遗体运回家乡安葬。”
张股长讲到这里,欣然命笔,写下《陈崐烈士传》:
陈崐烈士
陈崐同志,河南省禹州人。自幼参加革命,赴延安学习,分配到军队工作,多次参加战斗,西府战役负重伤。愈后,任第一团第一营副教导员。在余家坡战斗中,坚守岗位,不幸牺牲。
他又怀着沉痛的心情写下《临江仙.忆战友》的诗篇:
临江仙·忆战友
张哲岚 1999年夏
铁流两万五千里,延安星曙启明。
千万志士留丹青,鲜花多耀目,
先烈血染成。
先者奠基后居上,哲理蕴寓常情。
仰望彩云飘西东,遥忆浴血日,
友情怀长青。
陈崐烈士简介和《临江仙.忆战友》诗篇原迹,抚慰了陈崐烈士的在天之灵,使陈崐烈士不再是地下一具白骨,而是矗立在世人面前的一座高大的英雄形象,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摘自《扶眉战役》第三卷
作者侯省彦与第一野战军第一团政治处干部股股长张哲岚在一起
侯省彦,陕西省眉县人。凤翔师范九一级学生,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陕西省“百姓学习之星”、陕西省“最美五老” “陕西好人” “2024年岗位学雷锋标兵”,宝鸡市“百姓学习之星”,宝鸡市优秀讲师、宝鸡市中共党史专家库专家,“宝鸡好人”,曾荣获宝鸡市关工委“功勋奖”和中共宝鸡市委精神文明办、宝鸡市关工委联合颁发的“突出贡献”奖状以及奖章。其事迹《陕西日报》《陕西关心下一代》杂志,《各界导报》《宝鸡日报》连续报道,中央以及省市县广播电视台连续播放,并载入《宝鸡市关工委志》《宝鸡职业技术学院志》《凤师校友名人100》文集。
来源:扶眉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