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寒露,雪大不见路”,明日寒露,今年冬天雪很多吗?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07 21:23 1

摘要:“寒生露重霜将至,风起叶落夜微凉”,转眼又到了寒露节气。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中排在第十七位的,它出现的时间一般在公历的10月7日至9日之间,是秋季五个节气中的第五个,也是全年气温下降最明显的转折点之一。

“寒生露重霜将至,风起叶落夜微凉”,转眼又到了寒露节气。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中排在第十七位的,它出现的时间一般在公历的10月7日至9日之间,是秋季五个节气中的第五个,也是全年气温下降最明显的转折点之一。

寒露节气一到,昼夜温差会进一步拉大,早晚的凉意扑面而来,地面上的露水也变得比前几个节气更浓、更冷,有的地方甚至已经开始结霜。这个节气也意味着,我国大部分地区已经迈入了“由凉转寒”的阶段,北方地区的霜冻线开始一路南下,南方也不再燥热,天气开始显得干燥而肃杀。

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里写得很明白:“寒露,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意思就是说,这时节空气中的露水已冷至极点,快要凝结成霜了。相比白露,寒露的“寒”已经带了骨头里的凉意,是由“秋凉”真正向“秋寒”转变的重要节气。

那今年的寒露有什么特别之处?老人说:今年是个“早寒露”。

这话是什么意思?寒露每年交节的具体日期并不完全相同,而我们常说的“早寒露”,其实指的是寒露节气出现在农历八月里,而不是九月。如果是八月寒露,那就是“早”;如果到了农历九月,那就是“晚”。今年,寒露正好是农历八月十七,显然是个“早寒露”。

这在民间是个讲究。

老话说:“早寒露,雪大不见路;晚寒露,雪飘不进屋”。意思很直白:如果是早寒露,往往预示着冷空气来得早、气温下降快,到了冬天,容易出现大范围降雪,甚至雪厚到把路都盖没了;而如果是晚寒露,冷空气来得慢一些,气温下降缓慢,冬天就偏暖一些,雪也轻一些,顶多在屋顶上意思意思,不会铺天盖地。

那问题就来了——

今年既是“早寒露”,又碰上寒露这天正好出现在农历九月初一之前。这又有什么说法?

民间讲究:“初一寒露后,雪大不见路。”意思是,如果寒露是在九月初一之前交节的,那冬天往往雪多且猛。现在看,今年的寒露就在八月十七,显然符合这个“老规矩”。所以按照老祖宗的经验,今年的冬天,八成会是一个“冷冬”,而且不排除出现大范围强降雪的可能性。

当然,这只是经验,不是定律。但既然有这么多老话围着寒露转,那也说明,寒露的气象表现确实对冬季有一定的“前兆”意义。

咱们接着看几句农谚,从中找找线索。

这句农谚很多地方流传广。寒露当天要是赶上下雨,不管是小雨绵绵还是一场急雨,老辈人就会说:“今冬有雪,不缺场。”

为什么这么说?其实也不复杂。寒露时节,如果天还在下雨,说明空气湿度大、水汽充足。这种年份,冬天一旦冷空气一来,空气中有足够的水汽被迅速冷却,就容易形成降雪。如果寒露干巴巴的,那后头哪怕冷,也不一定有雪。

所以,寒露能不能下雨,是不是连着天阴,这些都成了农人判断冬雪多少的“风向标”。

这句话乍一听有些夸张,但仔细想想也有一定道理。寒露节气如果天气晴好、阳光充足、无风少雨,那就说明冷空气势力还弱,气温下降不明显。这样的年景,霜冻来得晚,意味着整个冬季节奏也会偏慢一些。

延伸一点讲,就是寒露这一段不冷,接下来的霜降、立冬也未必真“立得住”。冷空气打不起头阵,后头的阵仗也不容易强,冬天就容易是个“暖冬”。

这句更直接。寒露这天若是北风呼呼地吹,哪怕不大,只要持续时间长、风向稳,那冬天大概率是个“冷得透骨”的冬。尤其是进入“三九天”,冷风一起,棉衣都不见得顶得住。

因为刮北风就说明冷空气势力已经开始南下。寒露就开始刮,那说明冷空气“开门早”,整个冬天的冷空气活动就会频繁,寒潮接踵而至,哪还有温和可言?

霜,是寒的前哨。寒露时节如果地面已经结霜,那说明夜间辐射降温强,气温已经逼近冰点。这样的冷空气基础之下,一旦有水汽条件,降雪就不是稀罕事了。

换句话说,霜越早见,雪越早落。现在不少地方已经出现早霜,尤其是北方高海拔地区,这也是一个信号。

这句话讲的是天气“形态”。寒露一到,若连续三天晴空万里,空气干燥、昼夜温差大,那意味着整个大气环流处在一个稳定状态,水汽不活跃,冷空气也没啥动力。

这样的年头,降雪的条件就差一些,冬天会偏干、偏暖。虽然气温也会低,但没那么容易起雪。

说到这儿,我们再来梳理一遍:

今年是早寒露,农历八月就到了;交节时间也在农历九月初一之前;民间说法都指向今年冬天可能冷得早、雪来得猛;若寒露当天再碰上下雨、北风、或霜,那就更是“锦上添霜”——冬雪不会少;如果是晴天无风,那又要另当别论,可能只是“冷”但不“湿”。

那今年寒露到底啥天气?你那边现在冷不冷?刮不刮风?有没有露挂在草叶尖头?有没有早晨车玻璃起雾结霜?这些都可以当作“线索”去看。

当然了,民谚只是经验,并不等于科学定律,它是老祖宗几百年来的观察结果,有参考价值,但不能照本宣科。中国地域辽阔,南北差异大,气候变化也越来越复杂,一个节气就判断整年气候未免过于绝对。但哪怕如此,老人那句“早寒露,雪大不见路”,依然被年年挂在嘴边,说明它的“可信度”在生活中是被一次次验证过的。

从农业角度讲,冬天雪多、气温低,未必是坏事。

一来,大雪能盖住冬小麦,形成保温层,像盖棉被一样,抵御冻害。

二来,雪水渗入土壤后,对来年的春耕春播极为重要。雪水含氮高,是很好的“天然绿肥”。

三来,冷冬能冻死大量病虫害虫卵,为来年作物生长打好基础。

所以别怕冷,冷得有价值。怕的是冷不透、雪不来、虫不死,等春天一来,苗病虫多、地干水浅,那才是真难熬。

说到底,今年的寒露信息量不小。是早寒露,又在初一前。民谚说的这些话,未必句句准确,但背后传递的,是一套完整的生活逻辑。

明天就是寒露,你不妨早起看看天色,摸摸草上有没有露,听听风是东南还是西北,然后心里大概能有点数。今年冬天,到底会不会雪大不见路,我们拭目以待。

你那边的天气,现在是啥样?有没有露?有没有风?欢迎留言说说。

来源:亮哥36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