澜起科技突破AI芯片技术!算力服务器订单爆发,内存龙头要跨界?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07 15:58 1

摘要:2025年半导体圈的"逆袭剧本"里,澜起科技绝对是主角之一。这家靠内存接口芯片稳坐全球头把交椅的企业,上半年直接交出了营收26.33亿元、净利润11.59亿元的成绩单,净利润同比暴涨95.41%。更让人惊喜的是,它不满足于"内存接口龙头"的标签,在AI芯片领域

2025年半导体圈的"逆袭剧本"里,澜起科技绝对是主角之一。这家靠内存接口芯片稳坐全球头把交椅的企业,上半年直接交出了营收26.33亿元、净利润11.59亿元的成绩单,净利润同比暴涨95.41%。更让人惊喜的是,它不满足于"内存接口龙头"的标签,在AI芯片领域搞出了大动静——PCIe Retimer芯片成了英伟达、字节跳动的抢手货,算力服务器订单排到了年底,连英特尔、AMD都主动上门合作。从专攻内存"连接器"到AI算力"输血管",澜起这波操作是跨界冒险还是顺势而为?这背后藏着中国芯片企业的成长密码。

一、从"内存配角"到"全球龙头":澜起的立身之本有多硬?

要是倒退十年,知道澜起科技的人可能没几个。但现在在服务器内存领域,它的名字就是"硬通货"——全球每三台服务器里,就可能有一台装着澜起的内存接口芯片,2024年全球市场份额达到36.8%,DDR5细分领域更是冲到40%-45%,连续六年稳居全球第一。能在被美国、日本企业垄断的高端芯片市场撕开缺口,澜起靠的是选对赛道+死磕技术。

内存接口芯片这东西,看着不起眼却是服务器的"生命线"。它就像内存和CPU之间的"翻译官",能让数据传输又快又稳,技术门槛高到全球只有三家企业能批量生产,澜起是唯一的中国玩家,另外两家是日本瑞萨和美国Rambus。早年间,这活儿被国外巨头包圆了,国内企业连边都摸不着。澜起从2010年代初就死磕这个赛道,花了8年时间攻克DDR4技术,又抢在2020年前后率先推出DDR5接口芯片,直接拿到了国际标准制定的"入场券"。

2024年成了澜起的"丰收年",因为DDR5内存开始大规模替代DDR4。比起老款,DDR5的速率翻了一倍,最高能到6400MT/s,单条容量冲到128GB,还更省电,刚好撞上AI服务器对高带宽、低延迟的刚需。澜起早早就备好货,不仅DDR5产品出货量超过DDR4,还抢先推出第二、三子代RCD芯片,甚至第五子代都送样了,比国际对手领先6-12个月。三星、海力士、美光这些存储巨头都来进货,2025年上半年光互连类芯片就卖了24.61亿元,占总营收的92%,毛利率更是高达64.34%,比行业平均水平高20多个百分点。

靠着这门"独门生意",澜起从科创板上市时的"新兵"长成了行业"顶流"。2024年营收36.39亿元,比2018年翻了一倍多;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增速直接碾压营收增速,赚钱能力肉眼可见地变强。有分析师算过,澜起的内存接口芯片在DDR5时代的单颗价值量,比DDR4时期高了30%-50%,这波技术迭代直接让它赚得盆满钵满。

二、AI芯片突破!澜起的"跨界"其实早有预谋

今年上半年,澜起最让人意外的不是内存芯片卖得好,而是AI相关的"运力芯片"突然爆发。一季度PCIe Retimer、MRCD/MDB、CKD这三款新品合计收入1.35亿元,同比暴涨155%;到了上半年,高性能运力芯片已经成了第二增长极,订单量还在噌噌涨。很多人觉得这是"跨界突袭",但其实澜起的布局早有伏笔。

这一切得从AI服务器的"痛点"说起。现在的AI大模型动不动就处理几十TB的数据,GPU算力再强,要是数据传得慢,也得"等米下锅"。就像高速公路修得再宽,没有收费站和指示牌疏导,照样堵车。澜起的"运力芯片"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PCIe Retimer负责给数据传输"提速增距",MRCD/MDB管内存模组的"协同调度",MXC芯片则支持内存池化技术,让多台服务器共享内存资源,正好戳中了AI算力的"传输瓶颈"。

最出圈的当属PCIe 5.0 Retimer芯片。这玩意儿是AI服务器的"刚需配件",一台装8块GPU的主流AI服务器,至少要配8-16颗,要是想扩展性能,最多得装24颗。全球能做这款芯片的就两家企业,澜起作为新进入者,2024年份额就冲到10.9%,2025年更是提升到14%,成了英伟达、字节跳动的核心供应商。更厉害的是,它的PCIe 6.0产品已经完成送样,采用PAM4技术,传输速率达到64 GT/s,比5.0版本快一倍,未来还能用到更高级的AI服务器和存储系统里。

很多人好奇,澜起为啥能在AI芯片领域快速破局?答案藏在它的技术储备里。不管是内存接口芯片还是AI运力芯片,核心都需要SerDes(串行器/解串器)技术,这正是澜起深耕二十年的强项。就像会做高端网线的企业,转做光纤传输自然有优势。而且它的客户资源早就铺好了——之前给三星、美光供内存芯片,现在这些企业的AI服务器业务起来了,顺理成章就用上了澜起的新芯片,相当于"老客户带新业务",省了不少开拓成本。

订单爆发的效果立竿见影。2025年第二季度,澜起单季度营收14.11亿元,同比增长52.12%,净利润6.34亿元,同比增长71.40%,连续九个季度环比增长。有行业人士透露,光字节跳动的AI服务器订单,就占了澜起Retimer芯片出货量的20%以上,而且还在追加订单。这波"跨界"不仅没分散精力,反而给澜起打开了新的增长空间。

三、算力服务器订单爆单:巨头们为啥认准澜起?

AI算力赛道上,英伟达、英特尔、华为这些巨头选供应商比选合作伙伴还挑剔,为啥偏偏给澜起抛来橄榄枝?说到底,还是产品够硬、时机够准、生态够配,三者缺一不可。

先看产品性能的"硬实力"。英伟达的H100 GPU是AI算力的"天花板",每台搭载H100的服务器都得配4-8颗澜起的DDR5内存接口芯片,否则内存速度跟不上,GPU再强也白搭。澜起的第二代MRCD/MDB套片支持12800MT/s超高速传输,比上一代性能提升45%,刚好能匹配英伟达最新的算力需求,三星、SK海力士一看这性能,直接批量采购。字节跳动的AI数据中心对稳定性要求极高,之前试过其他品牌的Retimer芯片,总出现数据传输中断,换了澜起的产品后,故障率降到了万分之一以下,自然愿意长期合作。

再看成本控制的"巧功夫"。AI服务器的硬件成本本来就高,单台动辄几十万元,企业都想在配件上省点钱。澜起的芯片虽然性能对标国际巨头,但价格更有优势。比如同规格的PCIe 5.0 Retimer芯片,比美国厂商的便宜10%-15%,而且交货周期更短——国际厂商要16周,澜起只要8-10周。华为、浪潮这些国产服务器厂商本来就在推进供应链国产化,澜起的高性价比产品刚好契合需求,2025年上半年国产服务器订单占比已经提升到35%。

最关键的是生态协同的"软实力"。现在的芯片竞争不是单打独斗,而是"你中有我"的生态战。澜起早早跟英特尔、AMD合作,开发适配CXL 3.0的内存扩展控制器,率先实现内存池化技术商用化,而英特尔的最新一代服务器平台只认澜起的技术。它的内存接口芯片还能完美适配英伟达的GPU生态,服务器厂商不用额外调试就能直接装机,研发效率直接提升30%。这种"无缝衔接"的体验,让巨头们很难拒绝。

订单爆单带来的不仅是收入增长,更是行业地位的提升。2025年上半年,澜起的高性能运力芯片收入占比已经提升到30%,从"内存接口专家"变成了"AI算力互连解决方案提供商"。有分析师预测,光是PCIe Retimer芯片,2025年就能给澜起带来10亿元以上的收入,未来随着PCIe 6.0产品量产,这块业务还能翻番。

四、是跨界还是延伸?揭秘澜起的"隐藏布局"

很多人把澜起做AI芯片说成"跨界",但仔细扒拉它的业务版图就会发现,这根本不是"急转弯",而是基于核心优势的"顺势延伸"。从内存接口到AI运力,澜起的布局始终围绕"数据传输"这个核心,藏着三步棋。

第一步是"技术复用",把老本行的优势最大化。澜起二十年深耕SerDes技术,这种技术既能用在内存接口芯片上,也能直接迁移到PCIe Retimer、MXC等AI芯片上。就像厨师会做川菜,转做湘菜也能快速上手,因为调味逻辑是相通的。2025年上半年,澜起花了3.57亿元搞研发,重点就是把内存接口的技术经验嫁接到AI芯片上,既省了研发成本,又缩短了产品落地时间,这种"协同效应"是纯跨界企业比不了的。

第二步是"市场卡位",提前盯上AI算力的"必争之地"。澜起早就看透了一个趋势:AI算力越爆发,数据传输的瓶颈越突出。就像城市里的车越多,越需要更宽的马路和更智能的交通系统。2024年全球AI服务器市场规模已经突破500亿美元,预计2025年能冲到1000亿美元,而单台AI服务器的"运力芯片"成本占比已经达到5%-8%。澜起从2022年就开始布局相关产品,等2024年AI算力需求爆发时,刚好赶上"风口",这种"提前卡位"让它占尽先机。

第三步是"产品延伸",从单一芯片到"解决方案"。现在澜起已经不满足于卖单个芯片了,而是给客户提供"内存接口+运力芯片+软件适配"的一整套方案。比如给腾讯云的AI服务器,不仅提供DDR5内存接口芯片和PCIe Retimer芯片,还派工程师上门调试,确保两套芯片无缝协同。这种"一站式服务"能大幅提高客户粘性,毕竟没人愿意给服务器找多个芯片供应商,出了问题还得互相扯皮。2025年上半年,采用澜起整套方案的客户占比已经超过40%,比只买单一芯片的客户忠诚度高得多。

更长远的布局藏在CXL技术上。这是一种新的内存扩展技术,能让CPU、GPU、内存之间的数据传输更高效,被看作是"下一代算力互连的核心"。澜起是全球首家通过CXL 2.0合规测试的厂商,已经推出了MXC芯片,切入内存池化技术赛道,而这个市场2030年规模预计能达17亿美元。等CXL技术大规模商用,澜起又能凭借先发优势抢占市场,这步棋可谓"着眼未来"。

五、光环之下:澜起还要闯过哪些关?

虽然现在的澜起看起来顺风顺水,但要想从"内存龙头"真正成长为"AI算力互连巨头",还有几道难关要闯。就像爬山爬到半山腰,越往上,路越陡。

第一道关是"高端市场的拉锯战"。目前在PCIe 5.0 Retimer市场,澜起虽然份额冲到14%,但另一家国际巨头还是占据了80%以上的份额,尤其是在英伟达的高端AI服务器供应链里,澜起还只能分到"第二梯队"的订单。而且索尼、瑞萨这些企业也在加大AI互连芯片的投入,2025年都推出了新品,想跟澜起抢市场。澜起要想突围,还得靠PCIe 6.0产品的量产速度,要是能比对手早3-6个月出货,就能抢占高端市场的先机。

第二道关是"供应链的依赖风险"。澜起跟大多数芯片设计公司一样,采用Fabless模式,自己不建厂,晶圆制造全靠代工厂。现在它的高端芯片主要靠台积电代工,虽然目前供应稳定,但要是遇到产能紧张或者地缘政治影响,就可能面临"卡脖子"风险。2024年全球晶圆产能曾出现阶段性紧张,澜起的部分Retimer芯片交付周期就延长了2周,差点耽误客户订单。虽然澜起也在跟中芯国际合作,但高端制程的产能还得看台积电,这成了它的"隐忧"。

第三道关是"新业务的盈利平衡"。虽然高性能运力芯片增速很快,但目前的毛利率还是比内存接口芯片低5-8个百分点。毕竟新业务还在"砸钱拓市场",要给客户让利,还要投入研发,短期内很难像内存芯片那样赚钱。要是新业务扩张太快,研发投入和市场费用激增,可能会拉低整体的盈利水平。如何在"扩业务"和"保利润"之间找到平衡,考验着管理层的智慧。

第四道关是"技术路线的选择风险"。AI互连芯片的技术路线更新很快,现在主流是PCIe 5.0/6.0,但CXL、CCIX等新技术也在崛起,要是选错了技术方向,前期的研发投入就可能打水漂。比如某家国内企业之前押注CCIX技术,花了几亿元研发,结果市场主流最终选了CXL,前期投入全打了水漂。澜起虽然现在押注CXL技术,但未来技术路线会不会变,谁也说不准,这是所有科技企业都要面对的"赌局"。

不过澜起也在主动破局。2025年不仅加大了PCIe 6.0芯片的研发投入,还在积极研发PCIe Switch芯片,这玩意儿单台AI服务器要配2-4颗,2030年市场规模预计达58.71亿美元,要是能做出来,又能多一个"赚钱利器"。同时它也在深化与中芯国际的合作,把部分中低端芯片的产能转移到国内,降低对台积电的依赖。这些动作虽然不能立马见效,但都是在为长期发展铺路。

结语:中国芯片的"顺势而为"样本

澜起科技的故事,本质上是中国芯片企业"立足核心优势、拥抱行业风口"的典型样本。它没有盲目跟风去做AI训练芯片这种"红海市场",而是从自己最擅长的数据传输领域切入,找到了AI算力的"刚需缺口",既发挥了技术积累的优势,又踩准了行业发展的节奏。这种"不是跨界的跨界",比盲目多元化靠谱得多。

从行业视角看,澜起的崛起不是个例。在国产替代和AI算力爆发的双重驱动下,越来越多的中国芯片企业正在找到自己的"细分赛道":江波龙在存储模组领域爆发,兆易创新在利基型存储芯片领域领跑,澜起则在内存互连和AI运力领域站稳脚跟。这些企业不像英伟达、英特尔那样"全面开花",但都在各自的细分市场里做到了全球领先,共同撑起了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半边天"。

对普通消费者来说,澜起们的努力带来的是更便宜、更稳定的AI服务。现在AI大模型的训练成本之所以能降下来,背后就有内存接口芯片和互连芯片的性价比提升功劳;未来我们用的智能汽车、智能家居,都需要强大的本地算力,而这些算力的稳定运行,离不开澜起们做的"数据输血管道"。

澜起的"跨界"之路才刚刚开始。按照分析师的预测,2025年它的营收能冲到58.06亿元,2027年更是有望突破98亿元,净利润能达到42.42亿元。虽然高端市场突围、供应链风险这些挑战还在,但只要能守住内存接口的基本盘,加快AI运力芯片的迭代,这家从苏州起家的芯片企业,或许能在AI算力时代写下更精彩的故事。而它的每一步成长,都是中国芯片从"跟跑"到"并跑"的生动注脚。

来源:遇见9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