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妍妍
编辑|妍妍
小时候的饭香,大多来自锅里那一勺猪油。可如今超市货架上全是色拉油、玉米油,猪油却越来越难见了。
有人说是健康问题,有人说是口味变了,可真相真有那么简单吗?其实,这背后却有着一场悄无声息的“粮油战争”。
不是打仗,却比打仗还残酷,一头猪的命运,竟和百年中国的产业安全绑在了一起。猪油,到底是如何一步步被赶下餐桌的?
香喷喷的猪油咋就不香了
过去,中国人炒菜几乎都用猪油。
每逢杀猪季节,农村家家户户都会把猪油熬出来,装进坛子里慢慢食用。
城市居民也习惯去市场买回一块肥肉,回家自己熬制猪油。
记得小时候,奶奶常说:"没有猪油炒出来的菜,香味就少了一半。"
猪油炒出的菜确实香气四溢,特别是炒青菜、炒豆角,那股特有的香味至今让人回味。
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1980年代末期。
彼时,中国人眼中,猪油是日常饮食中最基本、最常见的烹饪原料。
用猪油做菜,是中华饮食文化的一部分,承载着无数家庭的烹饪记忆和味觉享受。
1980年代末和1990年代初,这一时期,舶来的"科学理论"逐渐传入中国:猪油含有大量饱和脂肪酸,会导致心血管疾病。
这一理论源自1958年美国科学家安克尔·凯思发起的"七国心脏病调查"。
有趣的是,这项持续了25年的研究本身就存在诸多争议。
凯思选取了七个国家进行调查,但实际上他收集了二十多个国家的数据。
最终发表的"七国研究"只选用了支持其假设的数据,而忽略了其他不符合预期的数据。
例如,法国人摄入大量饱和脂肪却心脏病发病率低的"法国悖论"就被巧妙地排除在外。
尽管如此,这一理论被广泛传播,并逐渐成为"科学共识"。
各类健康科普节目、杂志文章纷纷宣传猪油的"危害"——吃猪油会让血管堵塞,导致心脏病、中风等疾病。
猪油逐渐被"污名化",成为不健康饮食的代表。
小瓶子里装着大生意
就在猪油正被"污名化"的时候,1991年,益海嘉里推出了第一瓶小包装的金龙鱼大豆油,这被视为中国食用油消费习惯的重要转折点。
在此之前,中国市场上的植物油多为散装,消费者需要自带容器购买。
金龙鱼的创新之处在于推出了干净、方便的小包装大豆油,更符合现代家庭的需求。
加上精心设计的电视广告和营销活动,金龙鱼很快成为家喻户晓的品牌。
广告中,金龙鱼被塑造成"健康""现代""科学"的代表,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落后""不健康"的猪油。
这些广告往往请专家现身说法,强调植物油富含不饱和脂肪酸,有益心血管健康。
在消费升级和健康意识觉醒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中国家庭开始接受植物油。
城市家庭率先改变烹饪习惯,农村地区也逐渐跟上。
到2000年前后,植物油已经在中国城市家庭中占据主导地位。这种转变速度之快,范围之广,在饮食文化史上实属罕见。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变化过程中,相关健康争议的另一面——植物油精炼过程中产生的反式脂肪酸可能更有害——几乎没有得到任何宣传。
"大豆危机"揭开国际粮商的真面目
随着植物油消费量激增,中国大豆进口量也水涨船高。
1995年前,中国基本上是大豆自给自足的国家。但从1995年开始,中国大豆进口量开始快速增长。
到了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农产品市场进一步开放。
四大国际粮商——美国ADM、嘉吉、邦吉和法国路易达孚——开始在中国大展拳脚。
这四大粮商控制着全球70%-90%的粮油贸易,拥有强大的定价权和市场控制力。
2003年,中国经历了一场被称为"大豆危机"的事件。
当年,国际大豆价格从每吨2300元暴涨至4400元,几乎翻了一番。
这一价格暴涨导致国内众多中小型榨油企业因无法承受成本而破产,而国际粮商则通过期货市场大赚特赚。
一位曾经的中小型榨油厂老板回忆道:
"那段时间每天都提心吊胆看价格。原料成本翻倍,但产品卖价提不上去,每加工一吨都在亏钱。最后实在撑不下去,只能关门了。"
在这场危机中,无数中小企业倒闭,而嘉吉、邦吉等国际粮商却借机扩大在中国的市场份额,通过收购破产企业或建立新工厂扩张业务。
外资控制了大部分优质产能,国内企业则主要集中在中低端市场。
更令人担忧的是,随着进口依赖度增加,中国大豆自给率不断下降。
1995年,中国大豆自给率接近100%;到2010年,这一数字已降至20%左右。这意味着,中国食用油安全已经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他人。
植物油背后的资本较量
表面上看,金龙鱼等品牌是中国企业,但深入调查会发现,这些企业背后往往有复杂的国际资本关系网络。
以金龙鱼母公司益海嘉里为例,该公司是由马来西亚嘉里集团与美国嘉吉公司合资成立。
嘉吉公司是全球最大的私营企业之一,也是四大粮商中的佼佼者。通过这种合资模式,国际资本得以深入渗透中国市场。
国际粮商在中国的扩张策略非常清晰:首先通过资本合作获取市场准入,然后利用全球采购网络和价格优势挤压本土企业,最后通过并购整合形成垄断优势。
这一过程中,它们不仅控制了上游原料供应,还通过品牌建设掌握了下游市场。
更值得警惕的是,随着气候变化和地缘政治紧张加剧,全球粮食供应链变得更加脆弱。
一旦发生严重干旱、贸易摩擦或其他国际危机,高度依赖进口的国家将面临巨大风险。
国家开始重视食用油安全
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人们对食用油的认识也在不断更新。
近年来,多项研究表明,适量食用动物油并不会导致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
相反,工业化生产的植物油在精炼过程中可能产生反式脂肪酸,反而对健康不利。
2024年初,国家卫健委发布了《减油行动方案》,开始限制食品中反式脂肪酸含量,并呼吁减少过度消费植物油。这标志着官方对食用油健康认知的重大转变。
与此同时,粮油安全也被提升到国家战略安全的高度。
中国政府加大了对国产大豆和油料作物的支持力度,并通过中储粮等国有企业增加战略储备。
中储粮是由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国有企业,负责维护国家粮食安全。
一些农业专家开始呼吁恢复传统食用油多元化格局,鼓励发展菜籽油、花生油、芝麻油等本土特色油种,减少对单一大豆油的依赖。
同时,部分消费者也开始重新认识猪油的价值,健康烹饪中适量使用动物油的理念逐渐得到认可。
有趣的是,在一些高端餐厅,厨师们开始重新使用猪油烹饪特色菜肴,强调其不可替代的香气和口感。
许多老饕也表示,某些传统菜肴用植物油无法还原正宗风味。
从猪油到植物油的转变,表面上是消费习惯的变化,实质上反映了国际资本如何通过"科学营销"改变一个国家的饮食文化。
这场餐桌革命提醒我们,饮食不仅关乎口腹之欲,更牵涉国家安全。
未来,建立多元化、自主可控的食用油供应体系,将成为保障国家粮油安全的重要一环。
来源:史为今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