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裁员并非“一刀切”!这几类人先“优化”,背后逻辑谁都不知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07 20:54 1

摘要:提到国企裁员,不少人会立刻想到“先裁年轻人”“老员工有铁饭碗”“关系硬的动不了”,但这些固有印象早已跟不上现在的改革节奏。2024年9月,国务院国资委明确要求,到2025年国有企业必须普遍建立“末等调整和不胜任退出”机制,且特别强调严禁“一刀切”、不得简单按比

提到国企裁员,不少人会立刻想到“先裁年轻人”“老员工有铁饭碗”“关系硬的动不了”,但这些固有印象早已跟不上现在的改革节奏。2024年9月,国务院国资委明确要求,到2025年国有企业必须普遍建立“末等调整和不胜任退出”机制,且特别强调严禁“一刀切”、不得简单按比例搞淘汰。从福建、江苏等地国企的改革实践来看,所谓“裁员”本质是“精准优化”,这几类人会先被纳入调整范围,背后的逻辑藏着国企市场化转型的核心方向。

首先要明确一个关键前提:国企“优化”绝非为了减人省钱,而是为了提质增效。2025年的改革重点是去除组织冗余、激活人力价值,所有调整都围绕“人岗匹配度”和“价值贡献率”展开。《企业经济性裁减人员规定》早已明确优先留用群体,像家庭唯一经济支柱、签订长期劳动合同的员工、患职业病或处于医疗期的职工等,都会得到重点保障。那些先被优化的人员,根本不是因为资历浅或没关系,而是确实与企业发展需求脱节了。

第一类先被优化的:考核末等且无改进的“低效管理者”。很多人觉得管理层坐办公室最安稳,但事实恰恰相反,2025年的改革把考核范围从高层经理层一直延伸到中层、基层管理者,连董事、监事等非经理层成员都包含在内。这里的“末等”不是搞“末位淘汰”,而是指绩效考核不合格、无法胜任岗位要求,且经培训后仍无改善的人员。

某省属冶金国企的生产部主任就是典型例子,他连续两年绩效考核垫底,负责的生产线改造项目进度滞后3个月,还因流程管理混乱导致原材料浪费率超标15%。企业先是对他进行诫勉谈话,安排去福建冶金控股的智能化工厂挂职学习2个月——这家企业刚建成国内唯一的棒材及板材一体化智能化实验室,管理经验十分先进。但他回来调整为副主任后,负责的班组协调工作仍频繁出问题,最终企业按“不胜任退出”程序解除合同,整个过程完全合规。

这类人被优先优化的逻辑很清晰:管理层手握资源分配权和决策话语权,其工作效率直接影响团队整体产出。福建投资集团2024年能超序时进度完成89项改革任务,靠的就是管理层高效推进。反过来,一个低效的管理者会拖垮整个部门,在市场化改革中自然要先被调整。而且企业不会直接辞退,培训、调岗等环节一个不少,既讲规矩也讲人情。

第二类先被优化的:技能单一且抵触转型的“岗位边缘人”。当前国企都在加速“智改数转”,福建能化集团2024年专门召开信息化推进大会,发布科技创新五年规划,全力推动转型;福建港口集团推进港口智能化改造后,生产效率大幅提升,传统岗位需求自然减少。这类守着老手艺不愿学新东西的员工,最容易被行业发展甩在身后。国企要的不是“老员工”,而是“能跟着变的员工”。

某能源国企2024年建成智慧能源管理系统,原本10名人工抄表员面临转岗。其中6人主动报名企业组织的“数据监控+设备维护”培训,拿到技能证书后转去了新建成的储能电站——就像福建投资集团的永泰抽蓄、晋江储能项目那样,急需懂新技术的运维人员。但有2名员工拒绝培训,声称“干了十几年抄表,凭什么让我学电脑”。企业按规定安排3个月待岗培训,他们仍无法胜任新岗位,最终依法解除合同,企业也按工龄足额支付了经济补偿。

这背后的逻辑很现实:国企要在市场竞争中立足,必须跟上技术迭代节奏。当岗位需求发生本质变化时,“经验”若不能转化为“适配能力”,就会失去价值。但企业会给足转型机会,真正被淘汰的不是年龄,而是拒绝成长的心态。

第三类先被优化的:职能重叠部门的“冗余人员”。不少国企曾存在“部门墙”问题,比如既有“行政部”又有“综合管理部”,职能交叉、人力浪费。2025年改革重点推进“组织架构扁平化”,这类重叠部门首当其冲被整合,冗余人员自然面临调整。

某央企省级分公司2024年底借鉴福建港口集团的整合经验,将原有的6个职能部门合并为3个,原本80名机关人员全部进入“人才沉淀池”重新竞聘。最终55人通过竞聘留任,25人需要调整:12人凭着文案、数据分析等“可迁移技能”转去业务部门,8人通过培训进入新建成的智慧物流园——如同福建高速集团打造的龙岩西、漳州智慧物流园那样,需要新增人手,仅5人因缺乏核心技能与企业协商解除合同。

这类优化的核心逻辑是“组织需求决定岗位价值”。岗位被撤销不是因为员工能力差,而是部门合并后不再需要该岗位。福建港口集团整合资源后,海铁联运业务大幅增长,急需的是懂业务的人才,而非重复的行政人员。可见只要有拿得出手的技能,总能找到新位置。

第四类先被优化的:“伪合格”的“躺平混岗者”。他们看似没犯错,绩效考核也在合格线以上,但长期低产出、不干事,属于“隐性冗余”。2025年国企考核体系升级后,“不出错”不再是合格标准,“创造价值”才是核心要求。

某国企行政岗的老林就是如此,每天只做收文件、发通知等基础工作,让他参与会务优化、制度梳理,总以“不是本职工作”推脱。部门主任多次提醒后,他仍无改进。2024年度考核时,他虽未到末等,但因“贡献度不足”被纳入调整范围,最终调去后勤资产盘点岗,企业明确告知若后续仍无法达标,将进入待岗程序。

这背后是国企管理逻辑的转变:从“养人”到“用人”。福建投资集团2024年研发投入增长87.44%,靠的就是员工主动创新创造价值。企业支付薪酬是为了让员工创造价值,而非混日子。这种调整会经过提醒、诫勉等多重环节,本质是倒逼“躺平者”动起来。

有人可能会问:国企这样优化是不是太没人情味?其实政策早有规定,用人单位有条件的,应为被裁减人员提供培训或就业帮助。各地国企也有配套措施:某央企的“人才沉淀池”2024年就有30多人通过培训重新上岗;对50岁以上的员工,很多企业提供内退、转后勤等选项,保障待遇不受大影响。

更要读懂的是背后的改革逻辑:2025年推行“末等调整和不胜任退出”,是为了打破“铁饭碗”思维,让国企更具市场活力。福建国资国企2024年能在新兴产业、能源转型等领域突破,靠的就是高效的人力配置。对员工而言,这不是危机,而是提醒:无论在哪,保持学习力、拥有核心技能,才是真正的“铁饭碗”。

就像某国企的老会计张姐,面对财务数字化转型,主动学习ERP系统、考取数据分析证书,不仅没被优化,反而成了团队的“数字化帮手”;某基层管理员考核靠后,主动申请去一线项目,借鉴福建高速集团“情暖征途”的服务经验解决现场问题,次年就重回管理岗。这说明,优化不是终点,主动适应就能转危为机。

总结来说,国企裁员早已告别“一刀切”,2025年优先优化的是四类人:低效管理者、拒绝转型者、冗余岗位者、躺平混岗者。背后的逻辑很清晰:管理层要扛事,员工要跟上变化,所有人都得创造价值。这种优化不是淘汰,而是把人放到更合适的位置,既是国企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也是对努力干事者的公平保障。

对国企员工来说,与其担心被优化,不如主动提升自己:管理层多学先进经验,基层员工打磨核心技能,职能人员培养可迁移能力。跟上改革节奏,才能在国企里站稳脚跟——这正是这场改革最实在的成长启示。

来源:糯米丸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