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元前108年汉武帝在半岛北部设立乐浪郡开始,汉字就在这片土地上扎了根。从高句丽的王陵碑刻到新罗的佛经抄本,从李氏朝鲜给明朝皇帝的奏折到士大夫们的诗词唱和,哪样离得开汉字?
韩国街头汉字标识越来越多,从地铁站牌到商店招牌,"美白""保湿"这些中文字随处可见。
而朝鲜那边呢,放眼望去全是谚文,连古建筑上都找不到几个汉字。
明明两国都在上世纪宣布废除汉字,怎么现在差别这么大?
公元前108年汉武帝在半岛北部设立乐浪郡开始,汉字就在这片土地上扎了根。从高句丽的王陵碑刻到新罗的佛经抄本,从李氏朝鲜给明朝皇帝的奏折到士大夫们的诗词唱和,哪样离得开汉字?
那时候的半岛精英阶层,写得一手好汉字就像现在会说流利英语一样吃香。1446年世宗大王创制谚文时,大臣们集体炸毛,理由很直接:咱们学汉字、尊中华才显得有文化,搞这套"土文字"不是自降身份吗?所以直到19世纪末,谚文还被叫做"谚文",意思就是妇女儿童用的民间文字,上不了台面。
转折点出现在甲午战争后。清朝的惨败让东亚文化圈的"老大哥"光环黯淡了不少,紧接着日本吞并朝鲜半岛,殖民者的操作更是一套组合拳:先推广谚文说是"帮你们摆脱中国影响",过几年又改推日文汉字混合教学搞"同化政策"。
等到1945年光复时,南北双方几乎不约而同地想到一点:要做独立的民族国家,就得先把这些"外来符号"清理掉。
1948年建国后,朝鲜和韩国都打响了"去汉字化"战役,但打法完全不同。
朝鲜这边,金日成的态度特别坚决:报纸、课本、公文里不许出现汉字,连民间写信用汉字都可能被批评"思想落后"。配套的"国语纯化运动"更是要把"电话""学校"这些汉字词全部换成谚文固有词。虽然这场运动1960年就因为"实在改不动"而停止,但基调已经定了:汉字是外来的,必须划清界限。
韩国呢?1948年的《韩文专用法》虽然规定公文用谚文,但允许"在括号里标汉字"。1970年代朴正熙搞去汉字化看着挺狠,实际上小学不教汉字,初高中还能选学;报纸标题用谚文,广告里"大特卖"三个汉字照样醒目。
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别?说白了就是社会结构不同。韩国当时老派知识分子认汉字,新兴工商业阶层觉得汉字方便做生意,普通老百姓办婚礼时礼金簿上写汉字名字才算正式。真要一刀切,社会得炸锅。
很多人以为朝鲜彻底废了汉字,民众肯定不认识。韩国街头到处是汉字,国民水平肯定更高。其实恰恰相反。
朝鲜虽然在公共场合绝对禁止汉字,但教育上从来没有完全放弃。1968年金日成就说过:"既然南朝鲜出版物和过去文献中还有不少汉字,人们要读懂它,就要多少教一点汉字。"当年就把"汉文"课重新塞进高中必修课程。
现在的朝鲜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学汉字,到高中毕业得掌握2000个常用字,考上大学学历史法律的还得再啃1000个专业汉字。有脱北者说,他们手机里都预装汉字词典,看到谚文"사랑",脑子里自动跳出"愛"这个字。
韩国的汉字教育反倒更曲折。1970年代禁了小学汉字课,1990年代连初高中都改成选修。结果到2000年,首尔高中生能写出"韓国"两个字的不到一半。年轻人看不懂爷爷的日记,历史系学生研究古籍得先报汉字补习班。
这时候韩国社会才慌了。2011年政府想把汉字请回小学课堂,家长们吵成一团:有人说"学汉字就是忘本",也有人骂"孩子连祖宗文献都看不懂才是忘本"。最后只能折中:课本里加汉字注释,学不学还是学生自己选。
归根结底,文字政策再激进,朝鲜语里70%的词汇都源自汉字,想甩也甩不掉。
关键是谚文作为表音文字有个致命缺陷:同音词太多。"의사"既能是"医生"也能是"义士","원수"可能是"怨仇"也可能是"元帅"。日常聊天还好,真到了签合同写法条的时候就麻烦大了。
韩国人最先尝到苦头。1980年代有个著名案例,两家公司签合同因为"대리"这个词没标汉字,一方说是"代理"一方说是"大里"(地名),官司打了三年。从那以后,韩国法律文书里关键术语后面必须加括号标汉字,成了不成文的规矩。
朝鲜怎么解决这问题?靠"死记硬背"。因为教育里强制学汉字,民众看到谚文"문제"马上对应到"问题",读到"정치"就知道是"政治"而非"整治"。虽然平时不写,但脑子里的汉字成了"隐形字典"。
说到底,文字选择从来都是身份认同的镜子。朝鲜的彻底性源于对"民族主体性"的极致追求,在经历中日轮番影响后,他们迫切需要通过"纯而又纯"的文化符号来确立独立身份。把汉字从街头赶走却在课本里保留,其实是种平衡:既守住了"我们用谚文"的面子,又保住了"能看懂历史"的里子。
韩国的妥协则是多元社会的必然结果。它既想做"纯粹的韩国"又离不开汉字带来的便利,既想摆脱历史包袱又舍不得传统文化的红利。这种矛盾让汉字成了"弹性存在":需要时拿出来用,不需要时暂且放下。
现在去看两国年轻人,会发现朝鲜大学生能背《论语》里的汉字句子却未必会在手机里打汉字;韩国中学生可能写不出"韓"字却能熟练用各种网络词汇和外国人聊天。
朝鲜把汉字藏进教育里,韩国让汉字留在生活中,看似相反的路径其实都在回答同一个问题:如何在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之间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而那些街头若隐若现的汉字,正是这场永恒博弈的最佳见证。
也许正如那句话: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但轮子底下压着的,永远是昨天的影子。
来源:百科密码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