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基金我认准3条铁律:只买指数、低位入、盈利卖!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07 19:10 1

摘要:身边总有人问:“买基金咋才能不亏?”我见过太多人跟着网红追行业热点、听朋友推荐买主动基金,结果要么买在高点套牢,要么拿不住短期波动割肉离场。其实我做基金投资这些年,没什么复杂技巧,就靠自己总结的3条铁律:只买指数基金、认准低位入场、到点盈利就卖。这方法不用盯盘

身边总有人问:“买基金咋才能不亏?”我见过太多人跟着网红追行业热点、听朋友推荐买主动基金,结果要么买在高点套牢,要么拿不住短期波动割肉离场。其实我做基金投资这些年,没什么复杂技巧,就靠自己总结的3条铁律:只买指数基金、认准低位入场、到点盈利就卖。这方法不用盯盘、不用研究财报,普通人照着做,能避开大部分坑,还能稳稳拿到市场的平均收益。今天就把这3条铁律的底层逻辑和实操方法说透,新手也能直接上手。

先搞懂:为啥偏偏“只买指数基金”?不是瞎选,是吃过亏后的清醒

刚开始买基金时,我也跟风买过不少主动管理型基金,看宣传页上“年化收益20%”“跑赢大盘”就心动。但投了两年发现,赚钱的没几只,有的基金经理换了之后业绩直接“跳水”,还有的明明市场在涨,基金却在跌。后来查了数据才明白,普通人选主动基金太难了——截至2025年9月,成立超十年的主动权益基金里,虽然有年化收益超20%的“尖子生”,但也有51只十年下来还在亏损,甚至有基金亏了近五成。

踩过坑后才转向指数基金,这不是盲目跟风,是它的特性真的适合普通人。

第一,成本低,长期能省不少钱

指数基金是跟着特定指数(比如沪深300、中证500)的成分股走的,不用基金经理天天调研、频繁调仓,管理成本自然低。主动管理型基金的年管理费通常在1.5%-2%,而指数基金大多在0.5%以下,有的甚至低到0.15%。别小看这1%的差距,长期下来影响很大:比如投10万元,每年多1%的成本,20年下来光手续费就差出近3万元,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收益损失。

第二,风险散,不会被单只股票“拖垮”

指数基金本质是“一篮子股票”,比如沪深300指数包含了两市300家大公司,覆盖金融、消费、科技等多个行业;就算其中几只股票跌了,其他股票的表现也能弥补部分损失。不像主动基金,有的基金经理重仓某一行业或几只股票,一旦踩雷,净值能跌三四十个点,而指数基金的最大回撤通常比同类主动基金小得多。

第三,透明度高,不用猜“基金经理在买啥”

主动基金的持仓通常一个季度才公布一次,等你看到时,基金经理可能早就调仓了;而指数基金的持仓完全跟着指数走,成分股和权重都公开可查,你能清楚知道自己的钱投给了哪些公司,心里有底。更关键的是,它的业绩只看指数表现,不受基金经理更换、投资风格漂移的影响,长期收益更稳定。

选指数基金的小提醒:优先“宽基”,慎碰“窄行业”

指数基金也分类型,不是所有都能买。我只碰“宽基指数基金”,比如沪深300、中证500、创业板指这些覆盖全市场或大板块的指数,它们能反映整体市场的趋势,长期来看能稳定跑赢通胀。像新能源、半导体这类“窄行业指数基金”,虽然涨起来猛,但跌起来也狠,波动太大,普通人很难把握买卖时机,很容易追涨杀跌。数据也能佐证:过去十年,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年化收益8.6%,而宽基指数基金年化收益7.3%,差距不大,但指数基金的波动率更可控。

核心操作:“低位入”不是猜底,看两个指标就够了

买指数基金的关键是“买得便宜”,可很多人就是栽在“高位跟风”上——2021年白酒指数涨疯时抢着买,结果套到现在;2022年市场跌得没人敢碰时,反而割肉离场。其实判断“低位”不用看复杂K线,就两个简单指标,小白也能秒懂。

第一个硬指标:估值百分位,低于50%才算“安全区”

估值百分位是最靠谱的判断工具,它的意思是“现在的估值,比过去几年里多少时间的估值都低”。比如沪深300的估值百分位是30%,就是说现在的价格比过去10年里70%的时间都便宜,这就是明显的低位;要是到了80%以上,就说明比过去大部分时间都贵,属于高位。

查这个数特别方便,支付宝、天天基金APP上都能直接看:打开APP搜“指数估值”,主流指数的估值百分位一目了然。我有个铁规矩:只买估值百分位低于50%的指数基金,低于30%就分批加仓,低于20%可以重仓,高于70%再涨也坚决不碰。这样能保证买在“相对便宜”的位置,就算短期跌,空间也有限,心里踏实。

第二个软指标:市场情绪,“大家都慌”就是机会

有时候估值没到极致低,但市场情绪特别差,也是低位信号。比如2022年10月,A股跌得人心惶惶,身边买基金的人都在割肉,甚至有人说“要跌到2800点”,这时候就算估值百分位没到20%,也是进场的好时候——因为恐慌情绪把股价压得过低,后面反弹的概率很大。

反过来,要是小区大妈都在推荐基金,同事聚餐全在聊“买基金赚了多少”,比如2021年初那样,就算估值百分位没到80%,也别碰。这时候市场已经被贪婪情绪推到高位,后面大概率要回调。简单说:低位是“估值低+大家慌”,高位是“估值高+大家贪”,跟着这两个信号走,基本不会买在山顶。

实操技巧:分批买,别“一次性满仓”

就算判断准了低位,也不能一把梭哈。我一般会把准备投的钱分成3-4份,估值百分位30%时买第一份,跌到20%时买第二份,要是跌到10%以下,就把剩下的钱全投进去。比如有10万块,先投3万,跌了再补3万,再跌补4万。这样就算继续跌,也能通过补仓摊低成本,不会出现“买完就套牢”的情况,心态也更稳。

关键纪律:“盈利卖”不是贪多,到点就走才是赢家

买对了位置只是第一步,很多人赚不到钱,是因为“该卖的时候不卖,不该卖的时候瞎卖”——涨一点就慌着止盈,错过大行情;跌了舍不得割,最后套牢。“盈利卖”的核心是“预设目标、严格执行”,我有两个实操方法,亲测管用。

方法一:目标收益率止盈,定好数就执行

这是最适合新手的方法,买基金前就先想好“赚多少卖”。根据指数基金的长期收益,我把目标收益率设在15%-20%,达到就卖。比如投沪深300指数基金,买的时候估值百分位35%,等净值涨了20%,不管市场还会不会涨,都果断赎回。

有人会问:“要是卖了之后继续涨怎么办?”其实不用可惜,市场不会一直涨,涨得越多风险越大。2021年我买的中证500指数基金,涨到20%时赎回了,后来果然跌了回去,还避开了后面的大跌。要是贪多拿着不卖,最后可能连本金都要亏进去。对普通人来说,落袋为安比追求“卖在最高点”更重要。

方法二:估值百分位止盈,高位坚决离场

要是没到目标收益率,但估值已经涨到高位了,也要卖。比如买的时候估值百分位25%,才涨了12%,但估值突然冲到80%以上,这时候就得果断赎回——因为估值过高意味着泡沫大,后面跌的风险远大于涨的可能。

我2023年买的一只红利指数基金就是这样,本来目标是20%收益,结果才涨15%,估值百分位就到了75%,我立马全部赎回。没过多久,这只基金就跌了10%,刚好避开了回调。记住:指数基金的收益来自“低买高卖”,估值高位时,不管赚没赚到目标,都得离场。

特殊情况:市场大跌咋处理?别慌,先看估值

要是买了之后没盈利反而跌了,要不要卖?关键看估值。如果跌了但估值还是高位(比如高于70%),说明还有下跌空间,得果断止损,避免更大损失;但如果跌了之后估值到了低位(比如低于30%),就千万别割肉,反而可以补仓。

比如2024年下半年,创业板指跌了15%,但估值百分位从60%跌到了25%,这时候我不仅没卖,还补了仓。到2025年初,创业板指反弹,这部分仓位很快就盈利了。跌的时候别光看净值,看估值才知道是“真危险”还是“假恐慌”。

避坑提醒:这3个错误,比不懂方法更可怕

把3条铁律执行好,还得避开几个常见的坑,不然再好的方法也白搭。

1. 别频繁操作,手续费会吃掉收益

指数基金适合长期持有,不是短线炒作。有的人为了赚差价,今天买明天卖,看似赚了点小钱,其实手续费都亏进去了——基金赎回通常要收0.5%的手续费,持有时间不足7天还要收1.5%的惩罚性手续费。频繁操作一年下来,手续费可能比收益还多,纯属瞎忙活。

2. 别跟风买“主题指数基金”,风险太大

现在很多平台推“赛道基金”“主题基金”,比如AI指数、新能源指数,宣传页全是“近半年涨40%”。但这类基金波动极大,涨得猛跌得更猛,普通人很难把握。数据显示,过去十年里,行业指数基金的最大回撤普遍超30%,有的甚至跌了50%。对普通人来说,宽基指数基金才是最稳妥的选择。

3. 别把所有钱都投进去,留好应急

基金投资一定要用“闲钱”,也就是3-5年用不上的钱。千万别把养老钱、看病钱都投进去,更别借钱买基金。要是急需用钱时刚好遇到基金下跌,只能割肉赎回,那就真的亏了。我一直遵循“三三原则”:三分之一存银行应急,三分之一买稳健理财,三分之一投指数基金,这样就算基金跌了,也不影响正常生活。

最后想说:基金赚钱的核心,是“方法对+心态稳”

有人说:“你这方法太保守,赚不到大钱。”但对普通人来说,基金投资的首要目标是“不亏”,其次才是“赚钱”。过去十年,股票型指数基金的平均年化收益是7.3%,要是能严格执行“只买指数、低位入、盈利卖”的铁律,实际收益能达到8%-10%,远超银行理财和余额宝。

这3条铁律里,“只买指数”是选对工具,“低位入”是买对时机,“盈利卖”是守住成果,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它不用你天天盯盘,不用你研究宏观经济,只要耐得住性子、守得住纪律,就能在市场里稳稳赚钱。

其实基金投资就像种地,选对种子(指数基金),在合适的季节播种(低位入),成熟了就收割(盈利卖),不贪多、不急躁,自然有好收成。对普通人来说,与其追那些虚无缥缈的“翻倍收益”,不如守住这3条铁律,踏踏实实赚自己能赚的钱。毕竟投资是一辈子的事,稳扎稳打才能走得远。

来源:野子有话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