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55 年 2 月 17 日,莫言出生在山东省高密县河崖镇平安庄一户贫困的农民家中,原名管谟业 。彼时的中国,正处在百废待兴、积极探索发展道路的关键时期,物质条件匮乏,农村地区尤甚,莫言一家也深陷贫困的泥沼。家中孩子众多,生活的重担沉甸甸地压在父母肩头,常常
1955 年 2 月 17 日,莫言出生在山东省高密县河崖镇平安庄一户贫困的农民家中,原名管谟业 。彼时的中国,正处在百废待兴、积极探索发展道路的关键时期,物质条件匮乏,农村地区尤甚,莫言一家也深陷贫困的泥沼。家中孩子众多,生活的重担沉甸甸地压在父母肩头,常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年幼的莫言常常在饥饿中入睡 ,又在饥肠辘辘中醒来。
1960 年,莫言踏入小学的校门,在学校里,他第一次接触到了书籍,就此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三国演义》里的英雄豪杰、《林海雪原》中的惊险剿匪、《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柯察金的坚毅,这些书籍中的精彩内容深深吸引着莫言,让他沉浸其中,也在他心底种下了文学的种子。
可命运似乎总爱刁难这个怀揣梦想的孩子,1966 年,小学五年级的莫言,因出身和一些言论问题,被迫辍学回家,自此失去了接受正统教育的机会。本应在课堂上汲取知识的他,只能无奈地拿起农具,在田间地头挥洒汗水,或赶着牛羊,在荒草滩上孤独放牧。
那时的农村,生活条件艰苦,文化生活更是极度匮乏,没有电影、电视和收音机,读书便成了莫言为数不多的乐趣。他如饥似渴地寻找一切能读的书籍,哪怕只是一张旧报纸,也能让他反复研读许久。为了借到心仪的书,莫言不惜帮同学干各种农活,拉磨、割草,只要能换来读书的机会,他都甘之如饴。
有一次,为了借阅同学家那本插图精美的《封神演义》,他帮同学拉了整整一个上午的磨,才换来一下午在同学家磨道里看书的机会,即便环境简陋,还得在同学的监督下阅读,他也读得津津有味 。还有一回,他听说二哥借到了《破晓记》,为了找到这本书,莫言四处搜寻,甚至不小心碰了马蜂窝,被几十只马蜂蜇得满脸是包,疼痛难忍,可当他在猪圈的棚子里找到书时,所有的痛苦都瞬间消散,他迫不及待地翻开书本,沉浸在精彩的故事中,全然不顾自己已经肿得像猪头一样的脸和睁不开的眼睛 。
除了对书籍的渴望,莫言的童年还伴随着繁重的体力劳动和孤独。每天天不亮,他就要跟着父母下田劳作,除草、施肥、收割,每一项农活都考验着他稚嫩的身体。放牛的日子里,他常常独自坐在荒草滩上,看着天上懒洋洋飘动的白云,脑海里浮现出许多奇妙的幻象,那些田野间的花草树木、虫鱼鸟兽,都成了他想象世界里的主角 。他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对未来的憧憬,都默默藏在心底,等待着一个爆发的时刻。
1976 年,21 岁的莫言迎来了命运的重大转折,他毅然投身军旅,成为了解放军驻烟台某通讯团的一名战士 。彼时,当兵对于农村出身的莫言来说,是改变命运的绝佳机会,不仅意味着能吃饱穿暖,更让他接触到了更为广阔的世界。
在部队里,莫言最初被分配到警卫部队站岗放哨,每天的生活便是重复着枯燥而又严肃的站岗任务。但莫言并没有因此而抱怨,他深知机会来之不易,于是无论站岗还是日常训练,他都认真对待,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凭借着自身的努力和出色表现,莫言很快得到了上级的赏识,从一名普通战士被提拔为干部。
1978 年,全军掀起了学习文化的热潮,这股热潮如同一束光照进了莫言的世界。一直热爱读书的莫言,如同久旱逢甘霖,全身心地投入到知识的海洋中。他利用业余时间拼命读书,从中国古典文学到现代文学,从世界名著到哲学著作,他如饥似渴地汲取着养分 。当时,莫言担任图书管理员,这一职位让他拥有了得天独厚的读书条件,他几乎读遍了图书馆里 1000 多册文学书籍,黑格尔的《逻辑学》、马克思的《资本论》等哲学巨著,也都被他一一攻克。这些书籍不仅丰富了他的知识储备,更拓宽了他的思维视野,为他日后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在广泛阅读的同时,莫言心中那颗文学的种子也开始破土发芽。他在煤油灯下,伴着新兵连的粉笔灰,开始了自己的写作尝试。最初,他写了很多通讯报道和小说,但投稿之路充满坎坷,稿件如石沉大海,杳无音信。但莫言并没有被挫折打倒,他坚信只要坚持,就一定能迎来曙光 。
终于,在 1981 年 5 月,他的努力得到了回报,短篇小说《春夜雨霏霏》在河北保定的文学双月刊《莲池》上发表。这篇书信体小说以细腻的情感,讲述了一位军嫂对远在海岛当兵丈夫的思念,字里行间充满了温情与牵挂。《春夜雨霏霏》的发表,犹如一道曙光,照亮了莫言的文学之路,也让他坚定了继续创作的决心 。此后,莫言陆续在《莲池》上发表了多部短篇小说,逐渐在文坛崭露头角。
1983 年,莫言调到延庆总参三部五局宣传科任理论干事,这一工作调动为他提供了更多专注于文学创作的时间和资源。同年,他在《莲池》发表的短篇小说《民间音乐》,引起了著名作家孙犁的赏识。孙犁对这篇小说评价颇高,认为莫言具有独特的文学天赋和创作才华 。《民间音乐》讲述了一个农村女人收留流浪汉,流浪汉用音乐帮助她招揽生意的故事,情节新奇,充满了乡土气息和奇幻色彩 。这篇小说的成功,让莫言备受鼓舞,也让更多人注意到了他的文学才华 。
1984 年,命运再次眷顾了莫言。著名作家徐怀中在解放军艺术学院创建文学系,他看到《民间音乐》后,对莫言的文采大为赞赏,破格给予莫言参加考试的机会 。莫言不负众望,凭借扎实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创作思维,顺利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 。在军艺,莫言接受了系统的文学教育,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文学朋友,如余华、洪峰等 。他们一起探讨文学创作,交流读书心得,互相启发,共同进步 。在这里,莫言的创作灵感如泉涌,他开始尝试各种不同的创作风格和手法,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 。
期间,他创作了《透明的红萝卜》《白狗秋千架》等一系列优秀作品,这些作品以独特的视角、丰富的想象力和大胆的表现手法,引起了文坛的广泛关注 。其中,《透明的红萝卜》更是让莫言一举成名,这部小说讲述了一个叫黑孩的农村孩子的奇特经历,黑孩对透明红萝卜的执着追寻,以及他在苦难生活中的坚韧与纯真,深深打动了读者的心 。小说中充满魔幻现实主义的描写,如黑孩能听到萝卜生长的声音,看到透明的红萝卜发出奇异的光芒等,为中国文坛带来了一股新风。
1985 年春天,《透明的红萝卜》在《中国作家》发表,宛如一颗重磅炸弹投入文坛,瞬间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这部小说以独特的视角和表现手法,讲述了在 “文革” 时期,一个叫黑孩的小男孩在农村修水利时的奇特经历 。黑孩沉默寡言,却拥有对大自然超强的触觉、听觉等奇异功能 。他对一个透明红萝卜的执着追寻,如同一束光照进那个黑暗压抑的时代,展现出人性在苦难中的挣扎与对美好的渴望 。
小说中,莫言运用现代派的极度夸张与变形手法,将黑孩的内心世界与残酷的现实世界形成鲜明对比 。例如,黑孩能听到萝卜生长的声音,看到透明红萝卜发出金色的光芒,这些超现实的描写不仅增添了故事的神秘色彩,也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畸形和人们精神世界的匮乏 。《透明的红萝卜》的成功,不仅在于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更在于它为中国当代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让人们看到了文学创作的无限可能 。
1986 年,莫言在《人民文学》杂志发表中篇小说《红高粱》,再次震撼文坛 。这部小说以抗日战争时期的高密东北乡为背景,讲述了 “我爷爷” 余占鳌和 “我奶奶” 戴凤莲等民间英雄在红高粱地里的传奇故事 。莫言以独特的叙事手法和充满激情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充满生命力和原始野性的画面 。在小说中,红高粱不再是普通的农作物,而是成为了一种象征,象征着生命的蓬勃、自由的追求和反抗的精神 。
“我爷爷” 余占鳌带领着农民们在红高粱地里与日本侵略者展开殊死搏斗,他们的英勇无畏、豪爽不羁,展现出中华民族在生死存亡关头的坚韧与抗争 。而 “我奶奶” 戴凤莲,一个勇敢追求爱情和自由的女性,她与余占鳌在红高粱地里的野合,冲破了封建礼教的束缚,彰显了人性的觉醒和对自由的向往 。《红高粱》的问世,不仅在文学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也在读者中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它以其独特的魅力,让人们感受到了文学的力量和魅力,也让莫言成为了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
随着《透明的红萝卜》和《红高粱》的成功,莫言的作品开始受到更多的关注和认可 。他的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国际上也获得了广泛的传播和赞誉 。1987 年,张艺谋将《红高粱》改编成电影,这部电影在第 38 届柏林电影节上获得金熊奖,成为首部获得国际 A 类电影节最高奖项的中国电影 。电影的成功,进一步扩大了《红高粱》和莫言的影响力,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当代文学的独特魅力 。此后,莫言又陆续创作了《高粱酒》《狗道》《高粱殡》《奇死》等以 “高密东北乡” 为背景的小说,并于 1987 年集结成长篇小说《红高粱家族》 。
这些作品以其独特的视角、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展现了莫言对人性、历史和社会的独特思考 。在《红高粱家族》中,莫言通过对高密东北乡人民生活和斗争的描写,展现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和人性的复杂多面 。他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人物的情感世界,让读者感受到了爱情、亲情、友情的力量,同时也深刻地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弱点 。
20 世纪 90 年代后,莫言将创作重心转向长篇小说,在这个时期,他的作品展现出更加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不断突破自我,在文学的道路上持续探索,逐渐走向创作的巅峰 。
1995 年,莫言历时 83 天,创作出了极具争议的长篇小说《丰乳肥臀》 。这部作品以宏大的叙事结构,讲述了母亲上官鲁氏在动荡岁月中的苦难与坚韧,以及她与九个子女在 20 世纪中国历史变迁中的跌宕命运 。小说通过上官家族的兴衰荣辱,反映了中国从抗日战争到改革开放的沧桑巨变,展现了人性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与坚守 。莫言在书中毫不避讳地描绘了生活的苦难与人性的复杂,对母爱、生命、历史等主题进行了深刻的探讨 。
书中对母亲上官鲁氏形象的塑造尤为成功,她是一位传统的中国女性,经历了无数的磨难和屈辱,但始终以顽强的意志和伟大的母爱支撑着家庭 。她的九个子女性格各异,命运也截然不同,他们的故事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丰乳肥臀》的出版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同时也引发了诸多争议 。有人指责书名低俗,内容有反动之嫌;但也有作家认为这是一部严肃、真挚、具有象征意义的作品 。汪曾祺直言 “‘丰乳’、‘肥臀’不应该引起惊愕” ,苏童认为这部小说有深度、富有诗意,篇名的争议不应影响对小说本身价值的判断 。尽管饱受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丰乳肥臀》标志着莫言创作生涯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思想,展现了莫言对历史和人性的独特理解 。
2001 年,莫言潜心创作 5 年的长篇力作《檀香刑》出版 。这部小说以 20 世纪初的高密东北乡为背景,将德国在山东修建胶济铁路、袁世凯镇压义和团运动等历史事件融入其中,构建了一个纷繁复杂的社会图景 。小说以民间戏曲猫腔的形式为叙事框架,讲述了普通人在强权下艰难求生并顽强抗争的悲壮故事 。书中对檀香刑这一酷刑的描写令人触目惊心,不仅是对肉体的折磨,更是对精神的摧残,深刻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黑暗与残酷 。
莫言通过独特的叙事方式,将现实与回忆、历史与当下相互交织,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切换视角,感受不同人物的内心世界 。这种叙事手法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效果,也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物性格 。同时,莫言在小说中塑造了许多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如孙眉娘、赵甲、钱丁等,他们在历史的洪流中挣扎,各自的命运因时代的变化而起伏不定 。《檀香刑》出版后,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被认为是二十一世纪第一部最重要的中国小说 ,著名作家毕飞宇赞叹,这部作品最能体现莫言狂放的写作特点 。它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历史反思,成为莫言的代表作之一 。
2006 年,莫言推出长篇小说《生死疲劳》 。这部小说以独特的视角和创新的叙事方式,展现了中国农村在数十年间的巨大变迁 。小说的主人公西门闹在土改中被处决后,由于心怀不满,屡次投胎,分别成为驴、牛、猪、狗、猴和名为 “大头婴儿” 的蓝千岁等角色,重返人间 。莫言通过西门闹的六道轮回,以动物的视角来观察和思考人类社会,展现了中国农村从土地改革到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以及农民在这一过程中的命运起伏和精神世界 。
小说中充满了荒诞与离奇的情节,但在这些荒诞的背后,却蕴含着对现实的深刻批判和对人性的深入思考 。莫言以幽默诙谐的语言,将沉重的历史话题以轻松的方式呈现出来,使读者在欢笑中感受到历史的沉重和人性的复杂 。《生死疲劳》是莫言对中国古典小说和民间叙事伟大传统的致敬,它将西方的魔幻现实主义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相结合,创造出了一种独特的文学风格 。这部作品不仅在国内获得了高度评价,也在国际上赢得了广泛的赞誉,进一步提升了莫言在世界文坛的地位 。
国际声誉随着莫言创作的不断深入,他的作品开始在国际上广泛传播,逐渐受到世界文坛的关注,国际声誉与日俱增 。
莫言的作品凭借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吸引了众多翻译家的目光 。截至 2019 年,他的作品已经被翻译成英、法、德、越南、日等 50 多种语言 ,在全球范围内发行 。这些翻译作品让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有机会领略莫言文学世界的独特魅力 。在翻译过程中,翻译家们力求精准地传达莫言作品中的文化内涵和语言特色 。例如,葛浩文作为莫言作品的主要英文译者,他深入研究莫言的创作风格和中国文化背景,在翻译中巧妙地处理了大量具有中国特色的词汇和意象,使英文读者能够感受到莫言作品的原汁原味 。他翻译的《红高粱家族》《丰乳肥臀》等作品,在英语国家出版后引起了强烈反响,成为西方读者了解中国文学和文化的重要窗口。
2012 年 10 月 11 日,这是一个注定被载入中国文学史册的日子 。莫言凭借其卓越的文学成就,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首位获得该奖项的中国籍作家 。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给出的颁奖理由是:“通过幻觉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 。” 这一评价高度概括了莫言作品的独特风格和深刻内涵 。莫言的作品中,常常出现充满奇幻色彩的情节和意象,如《生死疲劳》中主人公西门闹的六道轮回,他先后投胎为驴、牛、猪、狗、猴和大头婴儿等,通过动物的视角来观察和思考人类社会 。这种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与中国民间故事、历史以及当代社会现实紧密结合,创造出了一个独特而又充满魅力的文学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读者可以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变迁 。
鲁迅与莫言的创作,均根植于对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敢于撕开历史与现实的温情面纱:鲁迅在《阿 Q 正传》中,以 “精神胜利法” 戳破国民自欺欺人的劣根性;《药》里华老栓为儿子买人血馒头的愚昧,《祝福》中祥林嫂被封建礼教吞噬的悲剧,直指麻木、冷漠与奴性的精神痼疾,堪称 “国民性的解剖报告”。
而莫言在《红高粱家族》中,既歌颂爷爷辈的血性与反抗,也不回避父辈在日军侵略下的懦弱与妥协;《丰乳肥臀》通过上官鲁氏家族的苦难史,展现战乱与饥饿中人性的扭曲 —— 为生存易子而食的残酷、面对强权时的趋炎附势,皆是对民族生存困境中 “劣根性” 的深刻映照。
二者的批判从不止于 “暴露”,更藏着唤醒民族精神的期待:鲁迅写下 “救救孩子” 的呐喊,在《故乡》中寄望下一代 “有新的生活”,以文字为火把,试图照亮麻木者的精神荒原;莫言在《檀香刑》中,以惨烈的刑罚描写控诉封建专制对人性的摧残,却也通过孙丙的反抗传递 “宁死不屈” 的民族骨气,在黑暗叙事中留存精神火种。
但鲁迅聚焦 “个体命运的微观切片”,多以短篇形式,截取社会生活的片段 —— 咸亨酒店的酒客、鲁镇的祝福仪式,通过小人物的悲剧,折射整个民族的精神状态,如 “一滴水见太阳”;莫言偏爱 “家族命运的宏观史诗”,以《红高粱家族》《丰乳肥臀》等长篇,串联起爷爷、奶奶、母亲辈的家族史,在几代人的悲欢离合中,嵌入抗日战争、土地改革、文革等历史节点,让民族劣根性与时代命运深度绑定,呈现更复杂的历史语境。
鲁迅与莫言的创作证明,真正的文学之镜,从不只是 “照出问题”,更能 “照亮前路”。鲁迅的批判让我们警惕麻木与奴性,莫言的反思让我们正视历史与人性。二者以不同的文学语言,共同完成了对民族根性的叩问 —— 这种叩问,不是为了否定民族精神,而是为了在正视 “劣根性” 的基础上,淬炼更坚韧、更清醒的民族品格,让文学真正成为 “民族精神的灯火”。
来源:细看历史三棱镜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