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哎你说这事儿,老张家那面馆我都吃了十几年了,以前就街坊邻居来,现在可好,天天排长队。上次路过看见个小姑娘端着碗牛肉面在门口自拍拍了十分钟,面都坨了还舍不得吃。我就琢磨啊,这老店怎么就突然成了网红?跟老张儿子聊了两次,发现里头门道还真不少。
哎你说这事儿,老张家那面馆我都吃了十几年了,以前就街坊邻居来,现在可好,天天排长队。上次路过看见个小姑娘端着碗牛肉面在门口自拍拍了十分钟,面都坨了还舍不得吃。我就琢磨啊,这老店怎么就突然成了网红?跟老张儿子聊了两次,发现里头门道还真不少。
先说最邪乎的"老汤续命"这招。他们家后厨真摆着个民国时候的铜锅,据说里头那锅底从来没换过,每天就往里加新料。有次我亲眼看见有个客人非要买那锅老汤,老张死活不卖。后来他们就在抖音上天天拍这锅汤,还给起了个名叫"百年灵魂汤",这下可好,好多人专门跑来就为看这锅汤。其实啊,你要是也想搞,根本用不着真存百年。找个好看点的老砂锅,每天留一小碗老卤,第二天兑进新锅里,拍视频的时候重点拍这个动作,再编个故事——效果一样。
他们家的菜单更有意思。本来就六种面,现在愣是搞出什么"隐藏菜单"。得跟服务员对暗号才能点,比如要说"来碗奶奶年轻时爱吃的面",其实就是在牛肉面里多放一勺辣子。年轻人就吃这套,觉得特有参与感。我后来帮他们想了招,每个月搞个"暗号竞猜",在公众号上让粉丝猜下个月的暗号是什么,猜对了送卤蛋。好家伙,现在他们公众号每条推送底下都有上千条评论。
装修还是那个装修,但墙角多了个"故事墙"。挂满了老照片,还有客人写的便利贴。最绝的是他们搞了个"传家宝计划",让客人拿自己家的老物件来换免费面。真有人拿着爷爷的怀表来换碗面,这事儿被拍成视频火得一塌糊涂。老张说现在店里收了一堆老物件,都成了免费展品。
你说现在年轻人吃饭前都得让手机先吃,他们家就在每张桌子旁边装了手机支架,还配了补光灯。最贴心的是面端上来的时候,服务员会主动问要不要帮忙摆盘拍照。有回我看见个服务员蹲那儿拍了二十多张,直到客人满意为止。这服务,绝了。
外卖包装他们也想出花来了。定制的保温袋印着"这碗面走了XX公里来见你",随餐送复古风的搪瓷杯,上面印着"吃完这面,咱们就是自己人了"。好多小姑娘为了收集杯子天天点外卖。老张说光外卖就占了营业额四成。
最近他们在开发"情绪面",比如失恋了去吃"忘情牛肉面",其实就是在面上用辣椒酱画个爱心再划掉。考过了去吃"状元及第面",就是多加个卤蛋和两根肠。这种小把戏成本没增加多少,但客人就觉得特别有意思。
说到成本,其实这些花招真花不了几个钱。那个百年老汤的锅是旧货市场淘的,才八十块钱。手机支架拼多多批发的,三块五一个。暗号菜单就是打印张纸的事儿。关键是要会讲故事,要把每个普通环节都包装出意义来。
有次我跟老张算账,他们现在日均营业额是以前的三倍,但面的成本基本没变。多的就是些营销费用,像定制的包装袋、送的小礼品这些,均摊到每碗面里还不到五毛钱。但卖价可以涨五块,这账谁都会算。
最让我佩服的是,味道真没变。还是那个老味道,就是玩的花样多了。老张说他儿子最开始要搞这些的时候,他差点没把擀面杖扔过去。现在?天天跟着儿子学拍短视频呢。
对了,他们最近在搞"记忆回收计划",让客人带着老照片来,可以换定制面。有个客人拿来三十年前在他家吃面的老照片,他们按照片复原了当年的摆盘,连碗都特意找的类似的。这个视频在抖音上播放量过千万。
所以你说这事儿,味道还是那个味道,店还是那个店,就是玩法变了。老手艺不能丢,但得学会在新舞台上表演。就像老张说的,面要筋道,戏也要足。
哎,说到这儿我都饿了,要不咱们现在去老张家来碗面?顺便看看今天又有什么新花样。
来源:小李看世界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