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誉世界的大人物回国,任教清华不要一分钱,只为中国这件大事!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07 14:23 1

摘要:声明丨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声明丨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丘成桐,你可能对这个名字感到一丝陌生,但在国际学术界,这三个字的分量足以让整个数学领域为之震动。

《纽约时报》曾为他冠以“数学皇帝”的称号,哈佛大学的同事评价:“丘成桐一个人,就是一个数学系。”

他是菲尔兹奖、沃尔夫奖、克拉福德奖等世界顶尖科学大奖的华人“大满贯”第一人。

就是这样一位站在世界之巅的“大人物”,早在2022年就做出了一个让无数人惊愕的决定:放弃美国的一切,全职回到中国,受聘为清华大学讲席教授。

他和夫人一起,住进了清华园一套不足100平方米的普通公寓。

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他为中国发展基础数学奔走了四十多年,至今分文未取。

钱,丘成桐不是没有机会。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华尔街的巨头高盛就曾开出“天价年薪、别墅、私人飞机”的条件请他出山,他只回了七个字:“我的战场在教室。”

那么,到底是什么样的“大事”,能让这样一位功成名就的科学巨擘,甘愿放弃名利,倾尽所有也要投身其中?

这件事,远比我们想象的更重大,也更紧迫。

近年来,“卡脖子”这个词频繁刺痛着国人的神经。

从高端芯片到精密仪器,我们在许多关键技术领域受制于人。

很多人将希望寄托于应用技术的突破,期待弯道超车。

但丘成桐却看到了更深层次的症结:所有应用科学的参天大树,都必须扎根于基础科学的深厚土壤。

没有坚实的根基,任何高楼大厦都可能瞬间倾覆。

而数学,正是“基础科学的基础”。

丘成桐曾不止一次地公开表示:“国家强盛,必须要有强大的基础科学。”“中国这么大,人口这么多,怎么能没有顶尖的数学?”这并非危言耸听。

当今世界,从人工智能、量子计算到金融模型、航天工程,背后无一不是由强大的数学理论在支撑。

一个国家数学能力的强弱,直接决定了其科技发展的上限和潜力。

看清了这一点,就不难理解丘成桐的选择。

他回国,不是简单的“落叶归根”,更不是为了养老。

他是一位“传火者”,带着他在西方学到的一切,要为中国重建一座可持续发展的数学殿堂。他曾说:“我不是来‘办大学’,我是来‘建传统’。”

这场宏大的“工程”,丘成桐从40多年前就开始了。

时间回到1979年,那是丘成桐在海外成名后首次回到中国。

当飞机降落在北京,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俯下身,亲手触摸这片土地。

那一刻,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归属感。

在美国,他始终觉得自己是“外人”;在殖民地时期的香港,他找不到认同。

只有回到这里,他才感觉是“回家了”。

这份深植于心的情感,源于他的成长经历。

1949年,丘成桐出生于广东汕头,后随家人移居香港。

童年家境贫寒,一家十口挤在没有水电的小木屋里。

14岁时,作为家庭精神支柱的父亲病逝,顶梁柱轰然倒塌。

是他的母亲,一位柔弱的女性,靠着同时打三份工和无尽的坚韧,硬是顶住所有压力,供八个孩子读书。

母亲时常教导他:“无论走到哪里,都要记得自己是个中国人。”临终前,母亲更是叮嘱丘成桐:“勿忘来处,永做中国人。”

家庭的熏陶与母亲的教诲,在他心中埋下了最深的种子。

因此,当丘成桐凭借无与伦比的天赋震惊世界——22岁博士毕业,27岁证明“卡拉比猜想”,28岁攻克“正质量猜想”,开创“几何分析”这一全新领域——他心中始终牵挂着祖国数学的未来。

他要做的事,不是培养一两个天才,而是建立一个完整的、能自我造血的人才生态系统。

为此,丘成桐在中国大地上布下了四枚关键的“棋子”。

从1993年起,他先后在中国科学院、浙江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以及清华大学,创办了四个世界一流的数学研究中心,并亲自担任主任。

为了这些中心的发展,他不仅四十年来不领一分薪水,还常常自掏腰包,动用自己的国际声誉四处筹款。

这还不够。要让数学的火种燎原,必须从源头抓起。

丘成桐将目光投向了更年轻的一代。

他先后设立了面向中学生的“丘成桐中学科学奖”(原为数学奖)和面向大学生的各类数学竞赛。

这些奖项不只是为了选拔几个天才少年,更是为了在青少年心中点燃对基础科学的热情,引导他们从应试的海洋中抬起头,仰望科学的星空。

在清华大学,他更是倾注了全部心血。

他一手推动的“数学科学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和“求真书院”,打破常规,从初三到高三选拔最具潜力的学生,采用“3+2+3”的本博贯通模式进行培养,目标直指世界顶尖的数学家。

到2025年的今天,求真书院的首批学子已经展现出惊人的潜力,在国际学术界崭露头角,证明了丘成桐这条路的正确性。

他曾说:“哈佛的学生有的是人教,中国的孩子更需要机会。”

他也曾许下心愿:“我这一辈子没别的愿望,只希望中国出100个比我强的数学家。”

这才是丘成桐回国要做的“大事”:为中国的未来,种下一片能结出无数科学硕果的数学森林。

他深知,这项事业无法在短期内看到经济效益,甚至在他有生之年都未必能看到最终的辉煌。

但他依然选择做那个播种和浇灌的人。

这是一种超越了个人名利的远见和担当。

丘成桐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一个知识分子对国家最深沉的爱,不是停留在口头上,而是化为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与奉献。

今天,当我们再次审视这位“数学皇帝”,看到的不仅仅是他头顶的光环,更是一位孤独而坚定的播火者。

他放弃了唾手可得的安逸与财富,选择了一条最艰难、最漫长的路。

因为他坚信,只有把数学这个根基打牢,中国的科技大厦才能真正屹立不倒,我们才能在未来的世界竞争中,拥有最足的底气。

丘成桐的故事,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

2025-09-18 10:47·人民日报出版社

来源:巍律议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