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文|妍妍
编辑|妍妍
说到孔子,大家都知道他的后代是"世袭罔替",代代相传了两千多年,连爵位都保留到了民国时期,这在全球历史上也算是个“奇迹”了。
不过,这看似血脉纯正的孔氏家族,其实早就不是嫡系后代了!
这一路走来,孔氏家族经历了至少六次旁系取代嫡系,那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孔子去世后,他的后代并没有立刻获得什么特殊待遇。
直到秦朝,孔子八世孙孔鲋才被封为鲁国文通君,算是官方第一次对孔家的认可。但好景不长,秦朝很快就完了。
到了汉初,刘邦重新开始封赏,这次轮到了孔鲋的弟弟孔腾,被封为"奉祀君"。
等等,弟弟?没错,这就是第一次旁系取代嫡系的开始!孔腾作为弟弟抢了哥哥孔鲋的风头,开创了孔家夺嫡的先河。
汉元帝时期,孔腾的后代孔霸被封为褒成君,正式获得了世袭爵位。
这时候问题就来了:按理说,孔鲋作为长子,他的后代才应该是嫡系正统,可偏偏是孔腾这一支得到了官方认可。
为了平衡一下,汉成帝又封了孔鲋的后人孔吉为殷绍嘉侯。
这下好了,孔家分成了两支同时存在:一支是孔腾的后代,一支是孔鲋的后代。两边都是"正统",这不就乱套了吗?
孔霸虽然得到了爵位,但他的后代并不安分。
有记载说他们经常利用孔子后代的身份特权,干些不法勾当。你说孔子泉下有知,会不会气得再活过来打他们一顿?
西晋末年,八王之乱加上永嘉之乱,中国北方彻底乱成一锅粥。
这时候,奉圣亭侯孔震选择了南渡,躲避战乱。而留在北方的宋侯一支,直接断绝了。
南朝时期,孔荂因为犯罪失去了爵位,南方的支系也中断了。这下孔家的传承算是遇到了大麻烦,正统嫡系的香火岌岌可危。
北魏孝文帝看到这情况,决定重新扶持孔家。他找来了一个叫孔乘的人的儿子孔灵珍,封他为崇圣侯。
问题是,这个孔灵珍的血统非常可疑,根本不可能是孔腾的嫡系后代。这就是第二次明显的旁系夺嫡!
孔灵珍上位后过得很舒服。北魏政府给他分了一大批奴隶,还有大片土地,让他专心祭祀孔子。
他住在鲁国故地邹城,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不得不说,打着孔子旗号真的能捞到不少好处。
特别搞笑的是,孔灵珍虽然血统可疑,但他却非常卖力地研究起了孔子的著作,还主动请缨要去修订《论语》。
是为了显示自己的正统性,还是真的想为儒家做贡献?这个谁也说不清!
到了北周时期,孔灵珍的曾孙孔长孙袭封邹国公,看起来日子过得不错。
但他的嫡长子孔英悊却干了一件大事:叛周入陈。啥意思?就是背叛了北周,投奔南朝的陈国去了。
陈国皇帝挺高兴,立马封孔英悊为奉圣亭侯。
这下好了,孔家又一次分裂成南北两支。北方有个邹国公,南方有个奉圣亭侯,都说自己是“正统”。
等到隋朝统一全国后,孔英悊因为是叛徒,自然被新政权废了。隋文帝转而封孔长孙的另一个儿子孔嗣悊为绍圣侯。
这又是一次明显的旁系夺嫡!按理说嫡长子孔英悊的后代才是正统,可因为政治原因,爵位传给了他的弟弟。
孔嗣悊上位后非常懂事,对隋朝格外忠诚。他甚至主动请求朝廷让他迁居长安,以便随时为皇帝效力。
隋文帝很满意,还特地为他在长安修建了一座豪宅。可见当时的孔家已经完全沦为政治工具,哪个皇帝掌权,就向哪个靠拢。
隋朝灭亡后,孔嗣悊的后代又迅速向唐朝表忠心,结果顺利保住了家族地位。你不得不佩服这家人的政治嗅觉,真是朝代更替,爵位不失。
唐朝时期,孔嗣悊的后代世袭文宣公,日子过得顺风顺水。但到了唐朝末年,出现了一个很奇怪的人物:孔邈。
这个孔邈据说是孔子的远支后裔,却不知怎么当上了文宣公。
更诡异的是,《孔氏家谱》根本就没有收录他!这意味着什么?很可能是家谱被后人修改了,把不想认的祖宗给抹掉了。
后梁建立后,爵位又回到了孔仁玉手上。孔家自己的说法是,孔仁玉是正统嫡系。
但考古学家发现的墓志铭却说了另一个故事,显示家谱记载与实际情况有很大出入。
这里明显有猫腻!考古发现的墓志铭内容与孔家自己记载的完全不同,这说明孔家很可能篡改了历史,把不符合自己利益的部分给改写了。
这很可能是第四次旁系夺嫡,只是证据被后人刻意掩盖了。
唐末五代,社会动荡,政权更替频繁。孔家为了保住地位和特权,不得不频繁调整自己的政治立场。
在这种情况下,家谱造假也就不足为奇了。毕竟,谁会在乎几百年前的真相呢?重要的是现在手里的权力和财富。
北宋徽宗在位时,为了抬高孔子的地位(其实是为了抬高儒家,进而抬高自己),把文宣公改称为"衍圣公"。这一称号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
不过好景不长,1127年发生了靖康之变,金兵南下,北宋灭亡。这时候,孔家又一次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
当时的衍圣公孔端友选择了南渡,来到南方的衢州避难。
宋高宗在南方建立南宋后,承认孔端友的衍圣公身份。但问题是,他的侄子孔璠却留在了北方,并被金朝封为衍圣公。
这下好玩了:南方有个衍圣公孔端友,北方有个衍圣公孔璠。一个家族,两个"正统"。孔家就这样分裂成了南宗和北宗。
按理说,孔端友作为嫡系长子,他的南宗应该是正统。但历史就是这么讽刺,最终胜利的却是北宗!为什么?因为权力比血统更重要。
当时南宋实力有限,无法收复北方。而金朝控制了孔子的故乡曲阜,掌握了祭祀孔子的主导权。
金朝支持的孔璠一系虽然是旁支,但因为占据了地理优势和政治优势,反而成了后世认可的"正统"。
金朝末年,衍圣公孔元措没有儿子,只能把爵位传给了侄孙孔浈。
这个孔浈不仅是庶出,还曾经改过姓!按照儒家的宗法制度,这完全不符合继承资格。
元朝建立初期,蒙古统治者对汉人的礼仪文化不太了解,就随便封了孔元用的孙子孔治为“衍圣公”。
但没过多久,元仁宗即位后,对儒学有了新的认识,觉得应该重新梳理一下孔家的传承。
元仁宗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罢免了当时的衍圣公孔思诚,改封孔思晦为衍圣公。
为什么选孔思晦?不是因为他的血统多么纯正,而是因为他是留在曲阜的孔家长支。说白了,就是地理位置合适!
这是第六次明显的旁系夺嫡。从此以后,孔思晦的后代就成了官方认可的"正统",一直传到明清,甚至延续到民国时期。
元朝统治者虽然是外族,但他们很清楚儒家文化对于统治中国的重要性。
通过控制孔家传承,他们可以更好地利用儒家思想为自己服务。孔家也心知肚明,只要能保住特权和地位,血统纯不纯其实并不那么重要。
到了明清两代,孔思晦的后代稳定传承,没有发生大的变故。
而那个被边缘化的南宗呢?明武宗时只获得了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的位置,远远比不上衍圣公的荣耀。
民国成立后,衍圣公的称号被改为"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
最后一任衍圣公孔德成的孙子孔垂长现在还在台湾担任这个职务,继续着这个并不纯正的"血脉传承"。
翻开历史,我们看到孔子后裔的传承之路远不像表面上那么光鲜亮丽。
六次明显的旁系夺嫡事件,揭示了这个所谓"血脉纯正"传承背后的政治角力与权力争夺。
千百年来,孔家爵位的更迭往往与政治变革紧密相连,血统纯正性早已被权力和利益所取代。
或许这正是中国古代宗法制度的一个缩影,告诉我们即使是最强调血缘关系的儒家,也难逃现实政治的影响!
资料来源:
《元代政治制度研究》,中华书局,2018年
《两汉魏晋南北朝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年
《衍圣公世系研究》,山东大学历史学院,2020年
《孔氏世家考》,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2021年
来源:蜀山史道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