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师的天要塌了!曾被视为最大铁饭碗的教师职业,如今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收缩局面。北京师范大学做出最新预测,到 2035 年,全国小学教师将过剩 150 万,初中教师过剩 37 万,再加上高中与高校教师,过剩总规模将超 200 万人。这一
教师的天要塌了!曾被视为最大铁饭碗的教师职业,如今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收缩局面。北京师范大学做出最新预测,到 2035 年,全国小学教师将过剩 150 万,初中教师过剩 37 万,再加上高中与高校教师,过剩总规模将超 200 万人。这一
惊人数的背后,是生育率的断崖式下跌与教育体系惯性扩张的激烈碰撞。2023 年,我国新生儿仅 902 万,与 2016 年的 1786 万相比近乎腰斩,而教育体系在过去多年为满足教育需求持续扩充师资,如今生源锐减,使得教师资源出现严重过剩。
这组数据如同照妖镜,无情地揭开了教育行业潜藏已久的焦虑。它不仅是教育行业的一场危机,更是中国人口结构转型的一个缩影。在当下,年轻人曾经对教师岗位所抱有的 “铁饭碗” 幻想,正在逐步破灭。教师岗看似依旧稳定,实则已如 “玻璃门” 般脆弱易碎。
从数据来看,小学教师岗位的需求量正以每年平均 3.2% 的幅度下降。在教师供给端,呈现出两个极端的态势。在一线城市,教师岗位竞争异常激烈,以深圳中学为例,近年来招聘教师基本以清北硕士为主,名校硕博们为了一个岗位激烈内卷;然而在县城学校,情况却截然不同,很多岗位无人问津。在河北某县城小学,以往每个年级能有 6 个班,如今却缩减至 4 个班。2024 年,该校有 3 位教师退休,可仅补招了 1 个新人。东北某县城中学更是出现了 12 名教师教 7 个学生的情况,教师后排的桌椅都积起了厚厚的灰尘。
而在看似光鲜的高校教师群体中,同样面临着巨大压力。985 高校的青年教师,有 61% 的人因考核压力不得不推迟生育,45% 的人在合同期内焦虑症频发。在学前教育领域,随着 2025 年普惠幼儿园占比超 85%,远超市场实际需求,民办幼师不得不向公立体系 “迁徙”,但这也意味着薪资大幅缩水,达 30% 之多。
这场教师职业危机,其实早有迹象。教育部数据显示,2023 年全国关闭了 5162 所小学,平均算下来每天就有 14 所小学消失。幼儿园的情况更为严重,两年内消失了 1.48 万所,数量比广州所有奶茶店加起来还要多。可以预见,在未来,教师岗位将不再是仅凭传统讲课能力就能安稳立足的地方。社会发展和岗位需求正发生深刻变化,教师需要具备技术、教育、运营等多方面的复合能力。比如,一名能够开发 AI 助学工具的程序员教师,其价值将远远超过十个只会照本宣科的 “教书匠”。一位有着 20 多年教龄的高中班主任曾无奈苦笑:“现在学校更倾向于招聘应届生,他们年轻,薪资要求低还能加班。新来的 95 后老师会做短视频,能开直播家长会,校长看他们的眼神都不一样。”
人口负增长如同一个无情的筛子,将教育资源无情地甩向两极。在湖南怀化的山区小学,28 岁的陈老师正面临艰难抉择:是继续留在只有 12 个学生的村小,还是参加县城教师选调考试?“去年全县撤并了 8 所村小,转岗的老师只能去中心小学当后勤。” 陈老师无奈地说。
在这种趋势和结构性变化的大背景下,我们不禁要问,未来那 200 万过剩教师该何去何从?这是一个亟待思考的严峻问题。
一、职业观念需要重构,在 “确定性消亡” 中寻找新坐标
1. 从岗位思维到资产思维
在当前人口下降、教师缩编的大趋势下,一些有前瞻性的年轻教师已经开始行动,将职业价值进行拆解,转化为可迁移资产。比如,广州有位高中教师,凭借丰富的教学经验,开发了高考提分课程,并制作成在线课程。通过网络平台,该课程成功兜售给全国各地的高中家长,这位教师也因此年收入轻松破百万,提前为自己的职业危机找到了应对之策。还有一些教师借助短视频平台,打造个人 IP,实现了 “教师 + 博主” 的双重身份转变,不仅拓展了职业发展路径,还增加了收入来源。在 2021 年 “双减” 政策实施后,不少教师都成功实现了这种转型,董宇辉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另外,还有教师主动学习新技能,如掌握 Python 分析学情数据,运用 AI 工具提升教学效率等。这些行动都体现了教师职业思维从传统岗位思维向资产思维的重要转向与迁移。
2. 从终身雇佣到技能游击
在 AI + 时代,传统意义上的铁饭碗已不复存在。未来的教育从业者需要提前做好心理准备,适应教师身份可能数年一变化的现实。比如,从基础教育教师转变为职教培训师,再到教育产品经理等。同时,教师们要认清现实,尝试成为斜杠教师,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开展多元工作。例如,工作日正常上课,周末担任研学导师,寒暑假投身于开发 AI 教具等。甚至有中文教师走出国门,前往中东地区教授汉语和中国文化,月薪可达 3 万。还有教师考取国际课程认证 IB,年薪超过 40 万。某小学数学教师利用 ChatGPT 开发错题分析系统,该成果被科技公司以 200 万收购,实现了从 “过剩岗” 到 “稀缺人才” 的华丽逆袭。种种迹象表明,那些能够认清现状的聪明人,已经开始提前布局,未雨绸缪,化被动为主动,为自己争取更多的职业选择权。
二、就业心理裂变,从稳定崇拜到风险博弈
前央视主持人郎永淳在直播中透露,自己毕业于常青藤名校的硕士儿子,毕业一年多仍未找到合适工作。这一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 Z 世代职业观的转变,他们不再将稳定视为职业选择的首要因素,而是开始运用经济学思维,对职业的投资回报率(ROI)进行估算。00 后在职业选择上更加注重自我感受,相较于在过剩赛道中盲目内卷,他们更愿意在蓝海领域尝试。例如,有 985 硕士转型成为职教主播,月收入可达 5 万。数据显示,95 后教师的离职率同比增长 23%,他们大多转向研学导师、自然教育创业者等非标职业,这些职业能给予他们更多的体验感和成就感,而不是局限于格式化的角色。
然而,大多数 60、70 后的父辈们,深受传统观念影响,对铁饭碗、编制岗位有着强烈的执念,这与子代们基于兴趣驱动的就业选择产生了激烈冲突。在 60 后眼中,拥有编制就等同于人生赢家,哪怕忍受低薪高压也在所不惜;而 95 后则认为,职业的意义感大于保障,他们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拒绝以牺牲生活质量来换取退休金。这种两代人职业理念的冲突,在高校 “非升即走” 的制度下表现得尤为尖锐。当父辈们以熬过考核期来劝慰子女时,年轻人却会反问:“为什么我要用生育权换职称?”
三、破局指南,在冰川时代点燃进化火种
1. 三类人群的生存策略
应届师范生在选择职业方向时,应主动避开小学教育的红海竞争,积极冲刺职业教育领域。例如,企业内训师、新能源汽车维修师资培训等岗位,随着行业的发展,对专业师资的需求正不断增加。在职教师则需要将自身过剩学科的知识与当下稀缺技能进行嫁接。比如,语文教师可以结合短视频编剧技能,数学教师可以学习数据分析技能,实现从单一能力模型向多元能力模型的升级,从而获得更多的职业发展机会。对于想要转型的教师,可以考虑从教学岗转向教育科技、教育金融等领域。据某金融机构数据显示,教育类基金研究员年薪可达超 80 万。此外,无论是体制内还是体制外的教师,都要对新技术保持敏锐的感知,主动学习掌握 AIGC 工具、教育大数据分析等技能。同时,紧盯职业教育、老年教育等政策红利,尝试发展跨领域副业,如教育咨询、跨境电商等。
2. 未来五到十年的黄金赛道
根据民政部预测数据,到 2035 年左右,中国 60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 4 亿,占总人口比例超过 30%,届时我国将进入重度老龄化社会阶段。这也意味着,银发经济、康养和教育领域将迎来巨大的发展前景。教师可以考虑转型成为老年大学的教师、康养课程设计师等。以笔者自身为例,自 2021 年 “双减” 政策实施后,经过深入的市场分析和研究,决定投身中老年兴趣教育领域。经过 3 年多的发展,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收入也实现了新的突破。
另外,训练教育类大模型方向也是未来的一个重要趋势。AI 作为当下最前沿的技术领域,能够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更优化的学习路径。目前,作业帮、猿辅导、学而思、新东方等众多教育互联网大厂都在布局智能教育硬件、AI 教育大模型等业务,这其中蕴藏着大量的职业机会。在如今这个人人都感到焦虑的时代,情绪价值变得愈发重要。教师可以尝试成为情绪价值师,开展校园心理辅导、家庭关系调解培训等工作。
危机中往往孕育着新的机会,这是市场永恒不变的规律。对于教师而言,若想在这场行业变革中实现重生,就必须勇于自我变革,提前做好布局。教师过剩 200 万的预测,并非是职业的终结丧钟,而是职业进化的倒逼号角。当年轻人开始用 “创业思维” 经营教师生涯,用 “跨界能力” 打破编制枷锁时,教育的本质正在回归 —— 教育不再仅仅是传递已知知识,更是激发未知潜能。
正如一位转型教育科技的前中学教师所说:“真正的铁饭碗,不是某个固定的岗位,而是随时能够离开现有岗位并重新立足的能力。” 在这个确定性逐渐崩塌的时代,唯有将自己打造成 “U 盘式人才”—— 随时可拔插,永远能兼容,才能在教育行业的变革浪潮中,重建属于自己的理想国。实际上,不仅仅是教师这个岗位,其他行业的从业人员同样需要未雨绸缪,保持主动学习的态度,紧跟时代发展步伐,让自己始终处于具有竞争优势的地位。毕竟,在快速变化的职场社会中,学习能力才是最核心的职场竞争力。
感谢你读到最后,记得点亮 “❤️”,并 “分享” 给更多的人。
关注我,我们一起进阶。
本文核心数据与案例参考资料:
来源:辛梓育儿教育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