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疫情这几年,我们家渐渐形成了一种默契。每天早上8点半,我把一杯温水和削好的水果放在儿子书桌上,他戴上耳机,对我比个“OK”的手势,然后轻轻关上房门。门外,是我的居家办公;门内,是他的“停课不停学”。
**
Hi,大家好,我是一名宝妈。
疫情这几年,我们家渐渐形成了一种默契。每天早上8点半,我把一杯温水和削好的水果放在儿子书桌上,他戴上耳机,对我比个“OK”的手势,然后轻轻关上房门。门外,是我的居家办公;门内,是他的“停课不停学”。
说真的,有很长一段时间,我心里都美滋滋的。我觉得儿子长大了,从那个需要我帮忙连接Wi-Fi、调整摄像头的小豆丁,变成了一个能独自搞定网课、提交作业的“小大人”。我甚至还跟朋友炫耀,说我家娃自制力强,根本不用操心。
这种美好的幻觉,在上周三的下午,被一记无声的“暴击”打得粉碎。
那天我提前结束了线上会议,想给儿子一个惊喜,就端着一碗银耳羹悄悄推开了他的房门。我看到的画面是:屏幕上,老师正讲得投入;而屏幕前,我那“乖巧”的儿子,正用手机飞快地打字,脸上是那种我只在他打游戏时才见过的、混合着紧张与兴奋的神情。
我的脚步声惊动了他,他像只受惊的兔子,猛地把手机扣在桌上,身体坐得笔直,眼睛死死盯住屏幕,嘴里还煞有介事地跟着念叨:“哦……原来是这样……”
那一刻,空气仿佛都凝固了。我什么也没说,默默地把碗放下,退了出去。但心里,早已翻江倒海。后来跟同事小丽聊起这事,她长叹一口气:“别提了,我家那个也是。我上次抓到他一边上数学课,一边在小窗口看游戏直播。我火冒三丈,他却说‘就看了一小会儿’。你说气不气人?”
我们总以为,把孩子关进书房,隔绝了外界的纷纷扰扰,他们就能安心学习。殊不知,那块小小的屏幕,就是一个深不可测的“平行世界”。我们到底该如何看待孩子在网课中的“努力”?他们那看似努力的姿势背后,又隐藏着怎样决定未来的巨大差距?
那扇慌忙关掉的窗口,藏着孩子怎样的‘小九九’?
这件事让我辗转反侧了好几天。我一遍遍回想儿子那慌乱的眼神,心里特别不是滋味。愤怒、失望,但更多的,是一种深深的无力感。我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从一开始就错了?
后来我才咂摸出味儿来,孩子之所以会这样,根源可能出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
首先,他们心里可能根本就没“谱”。我想起有一次,儿子突然很深沉地问我:“妈妈,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反正最后都要消失,那我们现在这么辛苦地学习,又有什么意义呢?”我当时一下被问懵了,我才意识到,当一个10岁的孩子开始思考“生死”时,他其实是在寻找自己与这个世界连接的“锚点”。如果他找不到学习的意义,那么学习对他来说,就只是一件由家长和老师强加的、不得不完成的苦差事。当一件事情是“苦”的,人性的本能自然就是逃避。
其次,网课的环境简直就是一个“数字自助餐”。你想想,我们大人开一下午会,都忍不住想刷刷手机,何况是孩子?屏幕的左边,是老师讲的枯燥函数;屏幕的右下角,却不断弹出游戏邀请、动漫更新的诱人提示。这就像把一盘水煮青菜和一块奶油蛋糕放在一起,你让一个孩子怎么选?他需要对抗的,不是一个敌人,而是一整个充满诱惑的“花花世界”。这种持续的“推拉感”,对他们的自制力消耗是巨大的。
最后,也是最容易被我们忽略的,是“云端”的同伴压力。我们总担心孩子交到坏朋友,却没意识到,一个几十人的游戏群,一个几百人的粉丝圈,已经悄无声息地构建了一个我们完全无法介入的“社交圈”。我表姐家的儿子,一个特别文静的男孩,去年就因为他们班的“游戏小分队”,硬生生从一个不玩游戏的孩子,变成了每天要充值几十块钱的“氪金玩家”。表姐后来问他为什么,他说:“我不玩,他们在群里聊的那些东西,我都插不上嘴,感觉自己像个傻子。”你看,为了那份虚无的“合群感”,他们愿意付出的代价,远超我们的想象。
“努力的姿-势”,不是埋头苦干,而是抬头看路
想明白这些,我心里的火气消了大半,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心疼。我意识到,纠结于他“有没有开小差”已经没有意义,关键是要帮他找到一个正确的“努力姿势”。这种姿势,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埋头苦干,而是既能抬头看路,又能内心丰盈的智慧。
第一,努力,是为了换取人生的“选择权”。
我没跟儿子讲什么大道理,而是给他讲了他二舅的故事。他二舅初中毕业就在工厂当技术员,干了二十多年。前几年厂子搞自动化改造,很多老员工都面临下岗。那段时间,40多岁的二舅,每晚等家人睡了,就自己在网上跟着视频学编程,学新设备的操作。那股劲头,比高考还拼。三个月后,他不仅没下岗,还成了新生产线的负责人。
我告诉儿子:“你看,二舅年轻时没好好学,所以只能在工厂里流汗。但后来,他拼了命地学习,不是为了考第一,而是为了不被淘汰,为了能继续养家。学习,没能让他一开始就过上好日子,却在他最难的时候,给了他一个重新选择的权利。”这种为了生存和尊严而迸发出的力量,远比“考个好大学”的口号更能触动一个孩子。
第二,努力,是为了构建一个“抗无聊”的内心世界。
孩子会觉得无聊,会觉得孤独,这太正常了。但对抗无聊最好的方式,不是用短暂的、刺激的娱乐去填满它,而是用知识去构建一个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
我朋友的女儿,性格内向,总是一个人安安静静的。有段时间,朋友很担心她。后来,这姑娘迷上了中国古建筑,自己从网上找资料,看纪录片,用积木一块一块地复原斗拱、榫卯。她把自己的作品发到网上,居然吸引了一小批粉丝,还认识了几个同样爱好的朋友。朋友感慨地说:“我以前总想带她出去多交朋友,现在才发现,当她通过学习,在自己心里盖起了一座‘宫殿’后,她自然就发光了,朋友也自然就来了。”
你看,当学习变成一种内在探索的乐趣时,它就成了孩子对抗孤独和无聊最坚固的盾牌。
第三,努力,是一种清醒的“自我选择”。
我让儿子想象,有两个平行世界的他。一个他,每天被动地被各种游戏信息、群聊消息推着走,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流逝,最后除了收获一些短暂的快乐和无尽的空虚,什么都没留下。另一个他,主动选择每天花一个小时,去研究他最喜欢的恐龙知识,或者学习剪辑一个酷炫的短视频。一年后,这两个他,会变成怎样不同的人?
真正的努力,不是比谁坐得更久,而是比谁更能清醒地做出选择,把时间这项最宝贵的资源,投资在能让自己增值的事情上。
别当“监工”,试着当个“寻宝合伙人”
道理想通了,但具体怎么做呢?总不能天天给他上政治课吧。那段时间,我真是绞尽脑汁,最后摸索出几招,分享给大家。
首先,把“你必须学”变成“我们来解密”。 孩子天生就有好奇心和好胜心。与其逼他背公式,不如把知识包装成一个“游戏关卡”。比如,他不是爱玩游戏吗?我就指着游戏里的人物属性说:“你看,这个暴击率62%,那个防御力提升42%,这全是百分比的知识。咱们研究研究,怎么搭配装备才能让伤害最大化?这就是数学应用题啊!”当学习和他热爱的东西挂上钩,他的眼睛都会亮起来。
其次,把“要自律”变成“挑战赛”。 我跟儿子约定,我们来一个“专注力挑战”。用番茄钟,设定25分钟,在这段时间里,谁都不能碰手机,专心做自己的事。他学习,我工作。时间一到,铃声响起,我们就可以休息5分钟,干什么都行。把枯燥的自律,变成有仪式感、有奖励的亲子游戏,他反而更乐于接受。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步,是“悄悄地”递给他一把好用的“铲子”。 我承认,我在这方面也走了不少弯路。直到有一次,听一个教育博主分享,说她从不吼孩子,而是给孩子用了一套叫《小学生超喜欢的高效学习法》的书。我当时心里直犯嘀咕,这种书不都是换汤不换药的说教吗?
但看她介绍,这套书全是漫画和故事,讲的都是小学生自己的烦恼事。我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偷偷买了一套,也没跟儿子说,就放在了他书架上最显眼的位置。
你猜怎么着?过了大概一个星期,我发现他做作业不再拖拉了,书桌也整理得井井有条。我好奇地问他,他还有点小得意地跟我说:“妈妈,你看,我用了‘四象限法’来安排作业,先把又重要又紧急的干掉,是不是很聪明?”说着,还指了指那本崭新的漫画书。我凑过去一看,书里用一个超搞笑的故事,讲了一个叫“皮皮”的小孩是怎么从“拖延症晚期”变成“时间管理大师”的。
那一刻我真的被触动了。原来,我们苦口婆心说一百遍,真的不如他喜欢的卡通人物说一句。我们不是要替孩子挖宝,而是要找到一把适合他的“寻宝工具”,让他自己去发现学习中的乐趣和宝藏。
写在后面
养育孩子,就像一场漫长的修行,没有标准答案,我们都是摸着石头过河的“战友”。面对网课这只“拦路虎”,愤怒和焦虑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真正重要的,是蹲下来,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迷茫和挣扎,然后牵着他的手,帮他找到努力的意义和方向。努力的姿势,不在于看起来有多辛苦,而在于内心是否丰盈,选择是否清醒。
当我们不再是手持鞭子的“监工”,而是与他并肩作战的“合伙人”时,你会发现,那个曾经让你头疼不已的小孩,会在你看不见的地方,悄悄地发光。
那么,你家孩子在上网课时,又有哪些让你哭笑不得的故事呢?你是如何“见招拆招”的?来评论区聊聊吧。
来源:奇奇亲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