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条被子1800块,红姐说“我舍不得买”,可三年前她明明在镜头前说“我家就用这款”。
一条被子1800块,红姐说“我舍不得买”,可三年前她明明在镜头前说“我家就用这款”。
9月15号晚,她坐在小凤直播间,补了这句解释:那是女儿送的。
弹幕瞬间炸成两派——“嘴硬”vs“心疼”。
我盯着回放,脑子里只剩一个念头:保姆到底能不能收贵礼?
收了该不该说?
先放数字。
深圳高端保姆月薪8000到15000,过节费500到2000是常态。
红姐干满3年2个月,小凤给她发的红包、机票、金镯子,早超过行业顶配。
被子事件之所以翻船,就因为价格戳破了“主仆默契”——雇主想表达感谢,阿姨却顺手把礼物抬成“日常标准”。
一句话,台阶给高了,没人想往下走。
我扒了她2021年的旧视频。
当时她刚来半年,抱着同款被子在客房演示“怎么铺才不起皱”,语气里全是自豪。
现在她说“女儿送的”,时间线却对不上——女儿去年才毕业,哪来闲钱买1800的被子?
不用放大镜也能看出来,她只是想保住“朴实人设”,免得被同行酸“飘了”。
可惜互联网有记忆,一句谎话够把三年信任拆成渣。
更尴尬的是小凤。
阿姨嘴一滑,她跟着背锅。
16号视频里,小凤板着脸说“不会改变福利”,其实手已经在抖。
粉丝群里5000人联名“理性看待家政关系”,翻译过来就是:别再晒礼物了,真养不起。
我算过账,三个阿姨,一人两千节日费,就是六千,一年四个节,两万四飘走。
这还不算平日里的机票、体检、红包。
再有钱,也怕“升舱式人情”——今天被子,明天是不是该换床垫?
有人把锅甩给“城乡消费观”。
说农村来的阿姨没见过世面,嘴快。
我不同意。
红姐在深圳混了十多年,高端家庭跳来跳去,她比谁都懂“行情”。
她知道报出1800,雇主不会当场翻脸,只会默默记一笔。
这招叫“软性抬价”,先让你习惯高标准,再让便宜货拿不出手。
可惜她算漏了网友,更算漏了旧视频。
真正的问题是边界感。
雇主把阿姨当家人,阿姨把雇主当平台,中间那条线一旦糊了,早晚扯皮。
最好的例子就是香港:合同里写死“礼物价值不得超过月薪5%”,超了就算违规。
内地没这规矩,全靠“情分”硬撑。
情分用完,只剩算账。
小凤现在进退两难。
继续给,怕宠坏;不给,怕心寒。
红姐也一样。
承认“我想要”,显得贪心;咬牙说“我不要”,又怕以后真没了。
一条被子,把两个人都架在火上。
要我说,干脆明码标价:节日福利限500,额外礼物走抽奖,手气好拿,手气差认。
阿姨不用演,雇主也不用猜。
别把感谢变成绑架,别把好心撑成负担。
毕竟,主雇之间最舒服的状态,就是睡完一觉,谁也不记得被子里到底塞了几根鹅毛。
一句话收个尾:
礼物一旦超过那条看不见的线,暖和的是被子,烧穿的是人心。
来源:海绵宝宝不要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