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更让人惊讶的是,在中国这个竞争最激烈的新能源汽车市场,特斯拉9月销量超过7.1万辆,环比增长25%;
2025年10月初,特斯拉交出了一份让市场意外的成绩单:
第三季度全球交付量达到49.7万辆,创下历史新高。
更让人惊讶的是,在中国这个竞争最激烈的新能源汽车市场,特斯拉9月销量超过7.1万辆,环比增长25%;
整个三季度在中国卖了将近17万辆车,环比增幅高达31%。
要知道,就在两个月前,媒体还在讨论特斯拉在中国“卖不动了”:7月和8月销量连续下滑,一度让不少人以为它要掉队。
可转眼之间,特斯拉又杀回来了。
Model Y重新坐稳纯电SUV销量冠军的位置,上海超级工厂单月交付量突破9万辆。
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是产品突然变香了,还是市场风向变了?
其实,答案并不复杂:政策窗口正在关闭,消费者在“赶末班车”。
今年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免征购置税的最后一年。
从2026年开始,这项优惠将减半,每辆车最多只能减免1.5万元。
以一辆25万元的Model 3为例,明年购车就要多掏近1万元的税。
与此同时,美国那边也不太平——9月30日,联邦政府高达7500美元的电动车补贴正式到期。
政策退坡前的“抢购潮”,成了特斯拉三季度销量飙升的关键推手。
但这只是表象。
真正值得深思的是:为什么在补贴退坡的大背景下,特斯拉还能成为消费者“赶末班车”时的首选?
要知道,中国市场上能打的对手一抓一大把。
比亚迪、小米、蔚来、小鹏、理想……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
尤其是小米,YU7 SUV上市不到一天订单就突破24万辆,直接把Model Y逼到了墙角。
在这种环境下,特斯拉凭什么还能稳住阵脚,甚至逆势反弹?
答案藏在三个字里:信任感。
特斯拉在中国卖了快十年,Model 3和Model Y这两款车加起来已经卖了几百万辆。
虽然内饰被调侃是“毛坯房”,车机系统也不如国产新势力花哨,但它的三电系统、自动驾驶基础能力、整车可靠性,经过了时间检验。
很多消费者在面对一堆参数华丽、配置堆满的新车时,反而会想:
“要不还是选个久经考验的?”
这种信任,不是靠营销吹出来的,而是靠实打实的交付和口碑积累起来的。
比如,上海超级工厂的零部件本土化率超过95%,这意味着供应链稳定、维修成本可控、交付速度快。
你今天下单,可能两周就能提车;
而某些新品牌,等三个月都未必能排上。
在政策窗口即将关闭的节骨眼上,交付效率本身就是一种竞争力。
再说产品策略。
特斯拉最近几个月的动作非常清晰:
一边推新款,一边降价格,双管齐下。
8月,它推出了续航830公里的Model 3长续航版,9月初直接降价1万元,把起售价压到25.95万元。
同月,六座版Model Y L上市,起售价33.9万元,瞄准家庭用户。
到了10月,又祭出“5年0息”贷款、8000元车漆补贴、充电权益礼包等一系列促销组合拳。
这些动作看似零散,实则环环相扣。
降价不是为了打价格战,而是为了对冲明年购置税增加带来的购车成本上升;
推长续航版,是为了回应消费者对“里程焦虑”的担忧;
六座版Model Y,则是在抢家庭用户的市场份额——毕竟,现在买SUV的主力,很多都是二胎甚至三胎家庭。
更重要的是,特斯拉没有盲目堆配置。
它很清楚自己的优势不在“冰箱彩电大沙发”,而在底层技术。
比如FSD(完全自动驾驶)虽然在中国还没完全放开,但城市道路功能已经开始推送测试。
哪怕现在用不上,很多用户也愿意为这个“未来可能性”买单。
再比如4680电池的应用,能量密度达到294.8Wh/kg,配合高效的热管理系统,让830公里的续航不是纸上谈兵。
相比之下,一些国产车型虽然账面续航也很高,但实际使用中打折严重。
消费者越来越精明,不再只看宣传页上的数字,而是会去问老车主、看真实测评。
特斯拉在这方面反而占了便宜——它的用户基数大,数据透明,口碑传播效应强。
数据显示,特斯拉老客户推荐新客户的比例常年维持在28%左右,这在汽车行业是非常高的数字。
当然,特斯拉也不是没有隐忧。
最大的挑战来自产品周期。
Model 3发布于2017年,Model Y发布于2020年,两款主力车型都已经进入产品生命周期的中后期。
虽然通过改款和软件更新不断“续命”,但消费者的新鲜感终究会消退。
马斯克自己也承认,中国车企的迭代速度“几乎可以摧毁全球大多数其他公司”。
好在特斯拉也在加速。
下一代平台的紧凑型新车预计2025年下半年投产,这将是真正面向大众市场的“Model 2”。
在此之前,它只能靠现有产品撑场面。
而撑场面的最好方式,就是用价格换时间。
三季度毛利率虽然承压,但市场份额保住了,现金流也稳住了。只要能撑到新车上市,就有机会重新拉开差距。
回到中国市场,特斯拉的处境其实很微妙。它既享受着“洋品牌”的光环,又承受着“不够本土化”的批评。
它的车机没有微信、没有抖音,语音助手也不如小鹏、理想聪明。
但在核心体验上——比如加速性能、操控质感、充电网络覆盖——它依然领先。
特别是在一二线城市,特斯拉超充站的密度和稳定性,是很多新势力短期内难以追赶的。
而且,特斯拉的用户画像也很特别。
数据显示,其用户中科技从业者占比高达34%,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这群人更看重技术底层逻辑,而不是表面花哨的功能。他们愿意为简洁的设计、高效的系统、可扩展的软件买单。
这种用户群体虽然不算最庞大,但忠诚度高、传播力强,构成了特斯拉在中国市场的基本盘。
所以,三季度的销量反弹,不是偶然,而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
政策窗口+产品更新+价格调整+用户信任+交付能力。
它没有靠噱头,也没有靠激进营销,而是回到了最朴素的商业逻辑:
在正确的时间,提供正确的产品,并给出合理的价格。
展望四季度,形势依然复杂。
补贴退坡后,市场可能会有一段冷静期。
消费者不再有“不买就亏”的紧迫感,车企之间的竞争将回归产品本质。
这时候,谁的技术更扎实、成本控制更好、用户体验更稳,谁就能活下来。
对特斯拉来说,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三季度的高光,或许只是暴风雨前的宁静。
但它至少证明了一件事:
在这个人人都在喊“卷”的时代,慢一点、稳一点、实一点,未必是坏事。
毕竟,汽车不是快消品,消费者最终要的不是参数表上的胜利,而是一台能安心开五年、十年的车。
在这个维度上,特斯拉依然有它的底气。
(全文完)
来源:南小雅北小胖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