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晨,小区里传来急促的呼救声。隔壁的刘大爷一向身体硬朗,退休后天天清晨遛弯,下棋、晒太阳、有说有笑,不曾想前两天刚自信地表示身体没毛病,今天却突然在家中倒地,脸色苍白、言语不清,被家人紧急送往医院。医生接诊后迅速判断为脑梗塞,家属一脸难以置信:“明明一直挺健康
清晨,小区里传来急促的呼救声。隔壁的刘大爷一向身体硬朗,退休后天天清晨遛弯,下棋、晒太阳、有说有笑,不曾想前两天刚自信地表示身体没毛病,今天却突然在家中倒地,脸色苍白、言语不清,被家人紧急送往医院。医生接诊后迅速判断为脑梗塞,家属一脸难以置信:“明明一直挺健康,怎么说来就来了?”
其实,像刘大爷这样的例子,如今并不少见。据《中国卒中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显示,我国每年新发脑梗人群已超250万,“脑梗”近年呈现年轻化趋势,而且许多诱因往往被忽视或误解。脑梗究竟为什么会“频频找上门”?
背后有哪些容易被忽略的高危行为或隐患?特别是第4条,“很多人根本没有意识到”。看完本文,你会更懂如何远离脑梗的威胁,让家人更安心。
脑梗,是好发于中老年群体的一类脑血管意外,常常来得猝不及防。那么,什么才是“埋伏”在日常生活中的罪魁祸首?权威数据显示,脑梗的发生与六大生活习惯密切相关。别等发生时才后悔,提前了解、及时预防,才是真正的健康智慧。
一、高血压控制不当
长期高血压,会让血管长期承受异常压力,导致血管内壁受损、变厚,继而诱发动脉硬化,阻塞脑部供血。数据显示,脑梗患者中高达75%以上合并高血压病史。很多人自觉“没症状就不用管”,殊不知,高血压往往“无声无息”,可一朝爆发酿成大祸。
二、血脂异常,动脉如‘管道结垢’
血脂高,尤其是低密度胆固醇升高,易让血管壁逐步沉积脂肪斑块,像“水管结垢”般逐渐狭窄,阻碍血流通过。中年以后,血脂异常人群脑梗发病率提升约1.6倍。而许多人平日仅重视控制血糖,却忽视了血脂管理。
三、糖尿病未达到达标控制
高血糖对血管的危害,不亚于高血压。长期血糖升高将损伤血管内皮功能,增加血液黏稠度,为血栓形成提供“温床”。有高血糖人群发生脑梗的风险是常人的2倍多。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患者自己并未察觉糖尿病,等并发症出现时已为时已晚。
四、久坐不动,“沉默杀手”
这是极容易被大家轻视的生活细节。现代人,无论是上班还是退休,久坐时间明显变长。连续坐着3小时以上,血液循环变慢,血液流速减缓,更容易形成血栓。《柳叶刀》统计表明,每天活动不足半小时的人群,脑梗风险提升约26%。可见,“坐”出来的病,远比很多人想象得严重。
五、作息紊乱与熬夜
不规律的作息让交感神经经常处于“紧张激活”状态,导致血压波动、心率失衡,进而引起血管损伤甚至心律失常。多项流行病学发现,持续熬夜者脑梗发生率较规律作息者高出了19%。不要再用“还能撑”自我安慰,规律作息胜过一切补救。
六、吸烟与大量饮酒
吸烟会导致血管收缩、血流变慢,增加血小板黏附,使血栓更易生成。研究显示,吸烟者脑梗风险提升58%;而酒精过量则损伤血管内皮,诱发高血压并抑制纤溶。哪怕你“只在饭局偶尔喝点”,其实长期累积同样伤身。
合理控制血压:定期测量、科学用药,血管爆裂风险可减少约33%。
均衡饮食,控制“三高”:合理摄入脂肪、低盐清淡,平稳血脂、血糖,有效防止动脉粥样硬化。
每周适量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每次30分钟,每周3-5次,长期坚持可降低脑血管疾病风险18%。
戒烟限酒,规律作息:连续戒烟5年以上,脑卒中风险降低至正常人群接近水平。
体检筛查不可少:一年一两次脑血管影像、血脂血糖检查,早发现、早干预。
有研究指出,即便60岁后才开始调整,3-6个月内仍能检测到血管弹性增加、血流速度提升、血栓指标下降等积极变化。预防没有太晚,行动总不嫌迟!
【免责声明】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中国卒中流行病学调查报告(2020)》
《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19)》
《2019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
《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订版)》
Liu M, Wu B, Wang W Z, et al. Stroke in China: epidemiology,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strategies. The Lancet Neurology, 2007
来源:健康之道牛医师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