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 年 10 月 1 日,法国圣纳泽尔港附近的比斯开湾海域,三艘法国海军舰艇突然对一艘悬挂贝宁国旗的油轮实施拦截。搭载着特种部队的直升机低空盘旋,士兵通过绳索快速登船,控制了这艘名为 “博拉卡伊号” 的巨轮。
10月4日凌晨,被法国海军高调拦截的俄罗斯油轮“博拉卡伊”号被放行。
前几天法国还宣称这是“打击影子舰队的重大胜利”,如今风头一转,英国媒体《旁观者》直接开嘲,说这场行动纯属作秀,连无人机黑飞事件都扯不上边。
更扎心的一句是——法国拦谁都行,就是不敢真拦俄罗斯油轮。欧洲嘴上制裁,手里还在买。
欧洲现在对俄罗斯的油气依赖,谁都心知肚明,嘴上说制裁,背地里还得买,没办法,日子还得过嘛。
2025 年 10 月 1 日,法国圣纳泽尔港附近的比斯开湾海域,三艘法国海军舰艇突然对一艘悬挂贝宁国旗的油轮实施拦截。搭载着特种部队的直升机低空盘旋,士兵通过绳索快速登船,控制了这艘名为 “博拉卡伊号” 的巨轮。
船上装载的 75 万桶原油正从俄罗斯普里莫尔斯克港驶向印度瓦迪纳尔港,这一针对印度能源运输的拦截行动,迅速引发国际社会连锁反应。
法国军方给出的理由是怀疑该船属于俄罗斯 “影子舰队”,涉嫌规避欧盟对俄石油制裁。据法国布雷斯特地方检察官斯特凡・凯伦伯格披露,“博拉卡伊号” 存在诸多可疑迹象:
一年内四次更改注册名称,从 2024 年的 “Varuna 号” 接连变更为 “Kiwala 号”“Pushpa 号”,直至被拦截时的名称,且航行途中曾在丹麦海域关闭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行踪诡秘。
更让法军警惕的是,油轮航行轨迹与欧洲多地出现的不明无人机事件存在时间重合 ——9 月 22 日油轮经过哥本哈根附近时,丹麦上空出现无人机骚扰;9 月 24 日油轮南下期间,邻近机场也发现无人机踪迹,法军据此怀疑油轮可能承担无人机发射或诱饵任务。
登船检查后,法军以 “拒绝配合调查” 和 “资料不实” 为由,逮捕了两名中国籍船员,其中一人为船长。法国检方很快启动司法程序,扬言将以 “航行国籍不明” 等罪名对船长提起公诉,若罪名成立,最高可判处一年监禁并处罚金 15 万欧元,庭审初步定于次年 2 月举行。
在扣押期间,法军士兵在油轮上驻防,严格限制船员行动,即便船员反复说明船舶注册于贝宁、货物归属印度企业,仍未获得松绑。法国陆军参谋长皮埃尔・席尔将军甚至公开放话,称军队已 “做好高强度战争准备”,强硬姿态可见一斑。
但法国显然低估了事件的连锁影响。作为原油的最终接收方,印度在 10 月 2 日紧急召见法国驻印外交官,石油部长哈迪普・辛格・普里明确要求法方解释拦截理由并立即放行。
印度是俄罗斯石油的重要买家,也是法国在亚太地区的关键合作伙伴,两国在 “阵风” 战斗机采购、核能开发、轨道交通等领域存在大量合作项目。
拦截油轮直接掐断了印度的战略能源运输线,印度媒体公开警告,此举可能影响双边多项合作的推进,印度外交部更暗示将在国际贸易领域采取反制措施。
俄罗斯的反应同样激烈。总统普京在索契出席瓦尔代国际辩论俱乐部年会时,直指法国行动是 “赤裸裸的海盗行为”。
他强调,油轮悬挂第三国国旗、由国际船员操作,法方所谓 “搜查军事物资与无人机” 的说法毫无根据,实际一无所获。普京特别提到,“若再扣押运载俄罗斯石油的油轮,可能引发冲突”,虽未明确报复措施,但模糊战术背后的威慑力显而易见。
俄罗斯外交部同步召见法国大使,指责法方违反国际法,要求立即释放船只与船员。
更令法国被动的是,原本寄望的欧盟支持并未到来。马克龙曾计划借此次行动推动欧盟在哥本哈根峰会上出台 “海上加强执法机制”,甚至提议在 “意愿联盟” 框架下与北约协调应对 “影子舰队”。
但欧盟成员国内部分歧严重,匈牙利、斯洛伐克明确反对扩大能源制裁,德国与意大利担忧激怒俄罗斯引发能源危机反弹,连美国和英国也保持沉默,法国陷入孤军奋战的境地。
此时,英国媒体率先打破沉默,对法军行动展开尖锐批评。《金融时报》指出,法国以 “怀疑” 为由在公海拦截第三国船舶,本身就涉嫌违反《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所谓 “影子舰队” 的认定缺乏明确国际法依据。
《泰晤士报》进一步质疑法军动机,认为马克龙试图通过强硬姿态巩固在欧盟的领导地位,却忽视了实际法律风险与外交代价,“扣押民用油轮容易,承担后果却很难”。
英国广播公司(BBC)则梳理了 “影子舰队” 的背景 —— 自 2022 年西方实施制裁后,俄罗斯通过 “挂第三国旗帜、频繁改名、关闭 AIS” 等方式建立灰色运输网络,欧盟虽列出上百艘可疑船只,但此前从未有国家直接采取军事拦截,法国的贸然行动 “开创了危险先例”。
多重压力下,法国的强硬立场开始松动。10 月 3 日深夜,在未召开记者会解释的情况下,“博拉卡伊号” 油轮被允许重新启航,朝苏伊士运河方向驶去,被扣押的中国船员也返回船上,此前扬言的审判程序无疾而终。
短短 48 小时内,法国从 “特种兵突袭” 转变为 “原封不动放行”,变脸速度引发外界广泛议论。
分析认为,法国的退让源于现实利益权衡:作为全球航运大国,达飞集团的船只遍布全球,若俄罗斯实施报复性扣押,法国经济将直接受损;而俄罗斯油轮本就多被排除在西方港口与保险系统之外,对制裁的耐受度远高于法国。
此次事件暴露出西方对俄制裁体系的裂痕。欧盟试图通过封堵石油运输遏制俄罗斯,却因成员国利益分歧难以形成合力,而俄罗斯的 “影子舰队” 已进化出成熟的规避手段,目前这类船只数量已达 400 至 600 艘,每年为俄罗斯输送 40% 的战争资金。
法国的失败尝试不仅未能打击灰色运输网络,反而凸显了国际法与地缘政治博弈的复杂交织 —— 当执法行动沦为政治工具,最终只能在多方压力下草草收场。
中国船长的遭遇更让外界关注船员权益保障,在国际制裁与地缘冲突的夹缝中,民用船舶与船员的安全正面临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
法军拦截行动与国际法争议
联合国官网《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相关条款明确了公海执法的权限边界,为判断法军行动合法性提供依据。
俄罗斯 “影子舰队” 相关背景
欧盟理事会官网发布的对俄制裁文件中,提及俄罗斯通过第三方船舶规避石油出口限制的情况,与文中 “影子舰队” 描述一致。
法国国防政策与军事行动语境
法国国防部官网发布的年度国防报告,提及应对 “能源领域制裁规避” 的相关战略考量,可作为法军行动的政策背景参考。
来源:大胡子魏一点号